2016年2月26日 星期五

台灣與東南亞/南亞

I)台灣醫界與東南亞/南亞:
--再探討陳篡地到北越的小說情節
http://web.med.ncku.edu.tw/var/file/15/1015/img/4135/30-1_16.pdf
--台灣醫界與東南亞: 陳篡地醫師去北越只是小說情節
--台灣醫界與東南亞:《軍醫日記》與「神靖丸」
--台灣醫界與東南亞:吳平城醫師的《軍醫日記》                   
      http://www.peoplenews.tw/news/f376b682-d6b4-4755-a33a-4dc85ca0a0fa

II) 有關越南文章
--越南對美萊慘案的反應台灣人要知道     https://www.voicettank.org/single-post/2018/06/07/%E8%B6%8A%E5%8D%97%E5%B0%8D%E7%BE%8E%E8%90%8A%E6%85%98%E6%A1%88%E7%9A%84%E5%8F%8D%E6%87)%EF%BC%8C%E5%8F%B0%E7%81%A3%E4%BA%BA%E8%A6%81%E7%9F%A5%E9%81%93
--美萊村屠殺遺跡園區—要世人莫忘慘案                        http://newcongress.tw/?p=13066
--美萊村屠殺50週年省思:正義判決何時來? 
http://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8309-8cea-4516-971d-c5f47e002aeb
--越戰「新年攻擊(Tet)」50年後,仍不敢面對真相?http://www.peoplenews.tw/news/273d1fc9-dfb4-4979-a3d7-9d9699030bcf

III)有關東南亞/南亞文章
廠商贊助研究,馬來西亞肥胖者更多!台灣呢?http://www.peoplenews.tw/news/0d68227e-c964-43d0-a0e3-ea574ae4a92a

   附錄-其他有關東南亞/南亞文章:
    他們從南方來 正悄悄改變台灣校園  http://www.cna.com.tw/project/20181005-southbound/index.html





附錄:
探討歷史故事;學習求真及樂趣

 NATMA總會2016年刊P53-55

朱真一
前言
自己從小對歷史有興趣,大概因為父親在我小學生時,買了一套小學生叢刊,叢刊中最多有關歷史的故事。我喜愛的大概不是真正所謂的「正」史,只是歷史故事。下面會談到為何會去探討歷史的故事,從自己的經驗來看,探討或研讀醫學故事,最大的收穫是,學習到「求真第一」的重要。對我的行醫、教學或研究都很有幫忙,探討本身也帶來很多的樂趣,更不必說是很有意義。

有些醫學院有「醫學人文」或「通識教育」課程,醫學史最常列入於課程中。有些學校還特別有「醫學史」的課程。研讀探討「醫學史,因為我們都可從歷史學習,學習不只是「人文」或「通識」,我還認為可學習對整體的醫學上,包括臨床醫學,學習我們如何做最好的臨床醫師。

十九世紀後,醫學漸漸地以科學為基礎,研讀探討醫學史,是醫師的人文或文化教養。勿庸置疑研讀探討醫學史可增闊視野,學習思考能力,或可幫助醫師瞭解社會及道德的責任。很重要地還有典範教育的功效,從研讀探討中,受好典範的感化及啟示。當然回顧醫學的過去,可展望醫學的未來,促進醫學的將來發展。

一向探討及討論都是片斷的小故事,不能登「醫學史」大雅之堂,我這類業餘的醫界人士的探討,探討的大概只能稱之為「醫學歷史故事」。首先因為偶然的機會,被人問到很平常很普通的問題,無法回答而很感慚愧。另一次懷疑所讀到歷史故事不可能而去探討。以後更因此延伸到更多的題材。不管是無知或懷疑有誤,探討歷史故事跟醫學原則一樣「求真第一」。

開始探討的起因-:對歷史無知
偶然被人問了一問題,誰是最早到美國習醫或行醫的台灣人前輩,問了前輩們,幾乎沒人知道。所以決心去探討這些歷史人物,愈去鑽研愈有興趣。因為人在海外,以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為探討主題。很熱心地去找,有人稱我「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去找。在《台灣醫界》的總編輯徐茂銘教授有次在雜誌上說我「豐富的史料,讓很多讀者嘆為觀止」,《成大醫訊》的總編輯也說過「考證史實的特異功夫與過人毅力」。到底是凡人,看到這些評論,樂得有「薰陶陶」之感。

早期來歐美留學的拓荒著,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為後輩開路外,他們的生平努力是後輩的典範。努力挖掘這些歷史及人物,找出被埋沒中的歷史寶藏,當然我們可從拓荒者的艱辛學習,感謝他們當開路先鋒。更因為開始探討這些前輩的過程,讓我不但知道更多台灣的醫學歷史,一般的台灣歷史及文化。間接地督促我更去探討,也可說引導我進一步研討下面提到的題材。

以後還繼續探討跟台灣醫學的有關人物,譬如早期留學俄國的台灣人,跟中國跟台灣有關的人物如中國第一位留美的容閎,台灣跟歐美交流人士,日據時代的日籍及台灣醫界人士等等。探討時常發現一些很驚奇的故事,譬如日本文學大師森鷗外三代跟台灣都有關聯。發現這些有趣的故事,更是其樂無窮。

探討的另一關鍵:懷疑錯誤
由於探討台灣醫界人物留學歐美開始,自然發現基督長老教會扮演一重要角色,當然必須探討馬偕牧師,他對台灣的現代化有很重要貢獻。看到不少人寫馬偕跟肺吸蟲的關聯,寫馬偕與海關醫師Dr. Ringer,在偕醫館診治及解剖葡萄牙人病患,發現肺蛭蟲,以後馬偕尋求肺蛭蟲侵入人體的原因,發現肺蛭蟲症,由於人吃螃蟹,因而傳入人體致病。

對此故事的真實性非常懷疑而去多方探討,沒看到台灣有人質疑這故事。大部分的文章就引用本已錯誤的文獻當證據。進一步去搜尋,不但找原始及各國文獻來討論,發現這傳說源自馬偕的傳記,原來作者聽馬偕外孫講肺吸蟲的故事,誤以為講的是馬偕的成就。更糟糕的是,以訛傳訛,如滾雪球愈滾愈大,愈傳愈離譜。

離譜到變成由馬偕在葡萄牙病人逝世後才成立的偕醫館診治及解剖,發現病人肺部有「水蛭」。台灣對肺吸蟲的研究貢獻,是馬偕逝世約12年以後,才由日本醫師們一步步陸續發現,如生活周期史及傳染途徑等很重要的貢獻,這些跟馬偕完全沒關。錯誤的故事一傳再傳,甚至由醫師、教授及歷史學家寫,登載於醫學雜誌及重要歷史書上。

探討中更學習到最重要的「求真第一」原則。學到不少的啟示及教訓,多去懷疑歷史記載,所聽到看到的歷史是否真實?多思考尤其重要,多找能證實的資料,這樣才能找出真像,要小心求證,不能馬馬虎虎。錯誤的歷史,會以訛傳訛地散播出去,導致有數不盡的錯誤歷史流傳。

學習醫學的最基本原則
科學及醫學的最基本原則是求真,這原則不會因醫學新科技而改變。不管是臨床醫學或基礎醫學研究,都很重要。臨床醫學的鑑別診斷,一樣要把病人的病史、身體檢查及各種檢驗綜合起來思考。這最基本的求真原則,在臨床上就是找正確的診斷及治療,在這高科技的時代,好像越來越被忽略。高科技能幫忙我們,但不能「替」或「為」人思考。

      外國人常說的,所謂Knee Jerk 反應,有「先入為主」的想法,像膝關節被敲一下,一聽到病人說出問題,心中就先有假定,問病史或檢查身體,以及種種檢驗都朝此假設找證據,證明此假定之病。鑑別診斷就是要多多思考,多多去懷疑,尋找可以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的證據。我從探討歷史故事中,學習不少如何懷疑、思考及求真,所以說對臨床醫學也會有幫忙。

觸類旁通   
探討或研讀醫學歷史故事,當然提供更廣闊視野及思考空間,進一步思考醫學與社會的關係。因為詳加探討,悟出如何層層追尋下去,找出最可能的真像。這裡特別提出這一項,因為對歷史的無知,或懷疑記載的歷史錯誤,進一步探討,認識醫學與社會的關聯,以及各時代的演變。

以後更「觸類旁通」,開始探討如非宣教的歐美醫師,更進一步探討早期有貢獻的醫界人士,日據時代的鴉片問題,台灣人跟中國、日本及歐美醫學的關聯。在歐美的交流上,從寄生蟲到探討熱帶醫學,發現細微線索而繼續探討,學習更多。

順便一提,台灣跟國際、中國及日本的醫學交流,從台灣對世界醫學大有貢獻的大師不少,大師中有歐美、日本、中國及台灣人。當然交流是雙方向,譬如靠歐美的幫忙,台灣瘧疾能根除,台灣也幫忙其他國家控制瘧疾,台灣對肺吸蟲的研究貢獻,對美國近年的地方性肺吸蟲症小流行想有幫忙。

下圖是幾年前演講時的投影片,可說明如何從探討馬偕的誤會報導開始,延伸到探討其他寄生蟲,探討經日本/中國跟歐美交流,探討其他歐美醫師的貢獻以及跟馬偕的種種關聯。討論最多跟馬偕有關的題材,譬如他的探險、 拔牙、客家關聯等等。當然討論不少其他醫學故事,如糖尿病、登革熱及兹卡的歷史故事,還有府城醫學史,賈伯斯有關醫療的傳奇等等,不少從此主題再延伸的有關新題材。


最後必須一提,台灣人應掌握台灣史的詮釋權。離開故鄉,遠渡美國,很感慚愧,來美國後才瞭解多些台灣歷史,才知道台灣醫學史的寶貴。我們要努力,找出正確的歷史。中國近年來全力推動台灣史研究,台灣的政府以及美國人也扭曲及切割台灣的史實,我們要努力詮釋台灣正確的歷史及醫學史。



下可LINK書及其他著作的介紹、目錄、推薦、Order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05/9-centcopy-8x11-90-10-45-5-d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