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與台獨及民主運動

原載《台灣醫界》;2003年七月;46卷第七期
收於:《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約240頁;望春風出版社)

前言
筆者最近幾年追尋整理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在收集過程中,讀到不少這些早期留學的醫界人士參與支持台灣的民主、自決與獨立運動。民主、自決與獨立運動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也互相重疊,在海外三者中有密切的關係,表裡都有不少重疊處,所以一齊討論。
特別選用這標題因為看到陳銘城的<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一書 (自立晚報社,1992)中,司馬文武的序言「波瀾壯闊詠史詩」,提到「台獨活躍份子以理工者居多,文科居次,法科較少,學政治經濟的更少」,根本就沒提到醫界人士。其實書中就有些醫界人物,更有其他一些醫界人士因沒有拋頭露臉,則完全被忽略了。
台灣醫界人士在台灣民族運動中,尤其是日本反殖民體制的文化運動及民眾黨都一直有醫界人士參與。台灣目前民主運動的成果,醫界人士也有明顯的參與及貢獻。在日據時代不但領導人蔣渭水是醫師,文化協會的幹部 (理事) 三分之一是醫師,而且各地的支部成員醫師也很多。(陳君愷<日治時期台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師大,1992)。
這裡所寫的主要靠讀文獻,有些筆者見過面相談,或在電話中訊問而來。這裡不是要寫台獨或民主運動的歷史,1998年以前的資料在陳佳宏的<海外台獨運動史>(前衛出版社,1998) 以及上述陳銘城的<海外台獨運動四十年>都有詳細
的報導並提及有關的書籍。這裡要強調早期留學歐美醫界人士的確參與了海外的台灣民主自決及獨立運動,醫界人士在海外的並沒有缺席。

廖家三兄弟
海外台獨運動跟廖家三兄弟的關係在各書上都有提到些。在廖史豪的口述歷史 (張炎憲等:<台灣共和國>,吳三連基金會,2000) 講得最多最詳細,因為以後提到的人物跟他們有關連,簡單在此提及,以便大家瞭解。
西螺廖家三兄弟長兄廖溫仁早歲渡日讀同志社中學,然後在東北帝大醫學部畢業,又進入京都帝大文學部,在京大得醫學博士,但完成的文學博士論文還未審完就去世。很標準很認真的學者,無心政治。第二的廖文奎 (溫魁) 同志社畢業後到南京金陵大學政治系,然後到芝加哥大學讀社會學拿到碩士及博士學位,以後到中國及香港教書,第三的廖文毅 (溫義) 同志社畢業後也讀金陵大學,然後到Michigan和Ohio State大學讀化工也得博士學位,後來也到中國教書。廖史豪是廖溫仁的長子在日本長大,除了 1936-1940 四年回台外,戰前都住在日本。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三兄弟幾家人先後回到台灣,辦雜誌批評陳儀而得罪他。二二八事變前,廖文奎、文毅二家人及廖史豪剛好到中國去旅遊,事變後陳儀要通緝廖文奎及文毅。他們先後轉香港組「台灣再解放聯盟」,後來廖文毅轉往日本。先組台灣民主獨立黨,成立台灣共和國臨時議會及政府等活動。廖史豪幫他叔叔在台灣吸收同志,也曾到香港幫忙叔叔。後來廖史豪以及母親廖蔡秀鸞、叔叔廖溫進、
表弟許朝卿也因此連累而被判重刑。這些跟以後的詳細發展,張炎憲那本書有較詳細的口述歷史,無甚關這裡要討論的主題。

黃雲裳 (新島裳一) 醫師
黃雲裳醫師在醫學上的成就,我在另文<早期留學歐美的神經外科醫師>(<台灣醫界> 2003 年 45 卷 6 月號) 介紹過。以下的資料主要根據上述張炎憲等的<台灣共和國>以及周烒明醫師的來信。他是廖溫仁的二女婿 (次女雪香的夫婿),曾在台中二中時因日誌中寫到日本天皇而被學校退學,以後轉到日本讀書,後來京都帝大醫學部畢業,戰後返台在台大醫院外科。1948 年結婚後不久到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在Busch 教授處學習神經外科。他英、德文俱佳,且懂數國語言,是極優秀的人才。
赴丹麥途經香港,廖史豪帶黃醫師去見廖文毅,廖文毅就把向聯合國請願的英文本託他在歐洲寄給丹麥、瑞典、法國、比利時等國家的政府,讓外國政府知道台灣人民的心聲與想法。黃醫師外交能力很好,常透過各國際醫學會與學者們討論台灣的情況及獨立的目標。他後來再轉去法國繼續進修。
傅斯年當校長時,有意聘他回台大當外科教授且透過杜聰明院長連絡好,雙方都同意。但是警備總部不肯,說「此人思想有問題」而無法返台。只好去京都大學醫學部執教研究,據說後來因國籍問題不能升任教授離開京大醫學部而在京都開業。目前仍健存在京都,改名新島裳一並入日籍。<台灣共和國>那書說李敖出版的書<安全局機密文件>就說台獨案判決書說台獨在歐洲有支部,指的就是黃雲裳醫師。
筆者曾看過他在雜誌上寫的隨筆,的確是文學歷史都造詣極佳的學者,曾委託周烒明 (下詳) 醫師跟他連絡希望得到更多資料,可惜黃醫師那時家有急事而未連絡上。廖文毅 1965 回台後,他也曾回台省親,他告訴周醫師以前替台獨傳達的文件或其他文物都已喪失而沒有保留。也許以後可再連絡上他再報導更詳細的史料。

3F、四傑及楊東傑醫師
廖文毅等轉到東京後,台獨運動不只在日本蓬勃發展,北美的台灣留學生也開始展開,根據劉重義等合著的<風起雲湧>,有台獨運動發跡的報導。這本及上述陳銘城及陳佳宏的書都沒提到最初的台獨組織3F 的第四傑楊東傑醫師,只說「費城三傑」。但最近出版一書<自由的呼喚>(李天福等,前衛出版社,2000)
一書中李正三特別強調有四傑。陳銘城書中只提過一句話盧主義「經一位楊姓醫師介紹才認識林榮勳和陳以德」。這四人為主於 1955 年組成第一個台獨組織 3F (Formosans' Free Formosa,台灣人的自由台灣)。
林榮勳出生於台北的醫生家庭,入台大政治系就讀,曾在台大自治會主席任內因四六事件被捕。他 1952 到賓州大學讀書,台大法律系畢業的陳以德也在 1954 到賓大。半個「醫界人士」的盧主義,本考上台大醫學院,剛好碰上那年教育部據說為了陳誠的兒子,開放一年高中畢業就可出國的政策,盧主義趁此年開放期,棄台大醫科去美國,先在明尼蘇達州一學院讀醫預科。1955 到費城的 Temple 大學醫學院就讀。經楊東傑醫師介紹而認識林榮勳及陳以德。
楊東傑 1923 年生,台南二中 (今一中) 後在日本東京慈惠醫科大學畢業,1947 年返台在台大醫院放射線科服務。1953 年自費來美先到New Jersey當實習醫師後,1954-56 在賓州大學的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放射線科及另一醫院 (Arbington Memorial 醫院) 受訓及服務,因而認識盧主義。楊醫師跟上述三人為主一再討論而組上述 3F 的組織。決議出版宣傳刊物郵寄同鄉,由楊醫師負責打字並印刷。盧主義認為楊東燦醫師是關鍵人物,盧主義的提案由於楊醫師的支持及受大家尊敬,3F 終能組成,後來 3F 在 1958 變為「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 for Independence, UFI),到了 1970 則成為全球性的聯盟,即加 World 在 UFI 前簡稱 WUFI。
從 3F 到 WUFI 是坎坷之路,非常複雜並跟日本台獨組織間、個人及團體間恩怨糾纏,此非本文主題,請看上述的幾本書以及後來不少個人的回憶或口述,那些回憶以書籍或在雜誌上發表出版。這些組織演變的複雜性及恩怨糾纏絕非不曾介入的筆者能了解。像林雙不用百萬字寫了六本用真名的小說<安安靜靜台灣人系列>(晨星出版社,2000) ,最近就有人在報上登廣告揚言要找律師告林雙不毀謗。(太平洋時報 2 月 27 日,2003) 這裡只稍寫出有關歷史的背景,要寫的是醫界人物而非整個歷史,有興趣可看上述的書。
楊醫師 1956 年回台,到日本時還見到廖文毅,以加強北美及日本的台獨運動的溝通。回到台南在父親 (楊雲龍前輩,總督府醫學校,1920 年畢業,曾在彰化基督教醫院老蘭醫師處學習,後來在鹽水街開業一般科,再經台北赤十字病院眼科訓練後,於台南市開業眼科醫院,1936-42任台南新樓醫院院長 ) 的醫院開創楊放射線科醫院。1972 年被聘為馬偕醫院放射線科主任,但 1977 年又攜眷移民美國並去紐約的
哥倫比亞大學當放射線科研究員 (Fellow)。1980 年又再應邀回馬偕醫院當放射線科主任,1985-87任副院長兼偏避地區台東分院的院長。1993年退休後,,在仁濟醫院當放射線科顧問。建國黨成立後也加入為黨員,決策委員及副主席等職務。
筆者曾在台灣人夏令會或北美洲醫師協會上訪問他約半小時,請教他早年來美留學受訓經驗談,那時根本不知他在北美台獨運動的角色,他也沒提及。1999年去馬偕醫院演講早期留學歐美醫界人士時,他也來聽。會後一齊去吃午餐,一桌十幾人不能深談,那時他還認真地拿表格請餐桌人士簽名連署建國黨總統候選人。同桌上坐在他隔壁的就是已退出建國黨的前主席李鎮源教授,他們暢談非常愉快。
剛才提到的「半個」醫界人物的盧主義,他讀了約一年醫學院後,轉去明尼蘇達大學讀政治及經濟並到普林斯頓大學讀公共事務碩士。後來專業於精算學 (Actuaries)。他後來用李天福之名廣泛寫文章,他英文極好,文筆佳思路敏捷分析事務極有條理,他 1958 年就以大學剛畢業生寫一論文「China Impasse」發表於極重要又難登的雜誌 Foreign Affair上,他經常用英文中文寫時論及演講台灣的種種問題。他雖創辦 3F 及 UFI (台獨聯盟) 且任 UFI 第一任主席 (1958-60),以後 (1961 年) 退出 UFI ,淡出北美台獨運動。1977 才又加入 WUFI (世界台獨聯盟)。有次在一台美人聚會碰到他問他為何棄醫讀政治,他說台灣讀醫人的太多了,台灣需要的是政治及經濟等的人才。
陳以德跟醫界的關係也略為一談,他後來當選為 UFI 主席,他把 UFI 公開化而引起在台的家人遭受政治迫害。當時他的弟弟陳以理服務於台大醫學院解剖學科也受牽累而被禁出
國。他寫信給蔣宋美齡說要投書紐約時報及公開辯論,不久他弟弟才獲准來美,後來成為美國在Lousiana州New Orleans市 的 Tulane大學醫學院教授。陳以德 1967 年以後也退隱到Ohio State大學教書,但最近幾年在一些社團活動及會議常出現。他的重現江湖,以下在周烒明那段中也會提到。不認識他,只聽過他的演講,不過我學生時他弟弟陳以理教過我解剖學。

麥迪遜結盟大會以及周烒明、吳秀惠醫師
因為彭明敏等的「自救宣言」以及 1965 年廖文毅回台的刺激,北美的台獨組織極思整合而有麥迪遜結盟大會。有關這次會議醫界人士周烒明及吳秀惠口述以及提供的資料在最近出版的<台灣史料研究>(2003 年 3 月第 18 號,123頁) 有詳細的報導並附上文件。
周烒明及吳秀惠兩醫師在上述林雙不的長篇小說系列之一的<北美阿里山>有很詳細的報導,據他們自己說那本書有些也並不正確。在另一本楊遠薰的<咱的故事>(望春風,2001) 有一篇<牽手過五十年>也寫他們。周烒明日本出生長大一直到 17 歲才回台,他跟吳秀惠醫師有段很「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在上述兩書中。周醫師因為先考進師大藝術系再重考入台大醫科畢業,所以反比吳秀惠慢一班。他們在1956及 1957先後從台大醫學院醫科畢業,後來分別在1958 及 1959到Wisconsin大學的Madison(麥迪遜)校區研究生化及病理。
在校時組「台灣同學會」以及 1962 年在家招待陳以德和他的保鑣,後來才知道這保鑣就是特務。後來被特務密告因而
列入黑名單且失去護照,因此為了居留美國不被遣送回國受迫害而跟移民局糾纏了四年,因此真正走上台獨的不歸路。1964 組了「台灣問題研究會」,這會及同學會都在學校立案受補助,跟「中國同學會」打對台抗爭,並出版刊物及辦台灣問題討論會。周醫師後以「台灣問題研究會」召集人與台獨聯盟主席陳以德共同具名邀請各地台灣人代表於 1965 年 10 月 29 日起兩天召開了「麥迪遜結盟大會」,會後他們二人發表了聯合公報,說兩會都要停止功能而融合於新團體之內,並要以真摯的心意緊急懇求日本團體努力修好。因此結盟大會奠定了基礎,次年 (1966) 在費城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FAI,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陳以德為主席,周烒明為中央委員長。
經過四年和移民局訴訟,雖是沒國籍的身份,周醫師在學術上仍就成就輝煌,West Virginia大學不但聘他當教授並由學校具名由參議員提案准周家居留。在那裡工作更認真且在神經病理大有成就,周醫師後來到搬到 Ohio 州Cleveland市的Cleveland Clinic 及舊金山Pacific Medical Center研究中心,後來還被曾被選為美國神經病理學會的副會長。他 1999 年退休。他的學術成就以後另文再報導。
周醫師在以後台獨運動仍扮演不少關鍵性的角色,不像其他一些領導人因失望挫折而退隱。在紐約時報登「台灣是台灣人的 (Formosa for Formosans)」的廣告,1970 年台獨組織的整合成世界性台獨聯盟的籌劃及串聯,黃文雄及鄭自財 1970 年 4 月 24 日謀槍殺蔣經國不成以後的法律問題及保釋金募款,以及他們潛逃以後的後遺症,1970 彭明敏逃出台灣轉到密西根,為了解決台獨的困境去敦請彭明敏出來及成
立基金會等等,周醫師夫婦都發揮他們的影響力,出錢出力。甚至需向學校預支薪水來使聯盟運作,是真正的幕後英雄。
不論他們以後到什麼地方工作,他們總是各地同鄉會、同學會、夏令會、教授會以及醫師會等的組織社團的推動者。較政治性的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 (FAPA) 不必說,他們還去敦請退隱的陳以德再重出當 FAPA 分會會長。在Cleveland組地方性醫師團體後再上層樓組全國性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 (NATMA)。吳秀惠對北美洲台灣人婦女協會也一樣地催生。當台獨機關報台灣公論報搖搖欲墜時,吳秀惠也義不容辭地去當發行人。上了黑名單回台在解嚴前是不敢的奢想,1987 年上述醫師會(NATMA) 組團回台,由於陳五福醫師與李登輝的關係而能簽證回國,雖有挫折也終於首次踏上故土,但吳秀惠醫師 1988 世台會闖關還是進不去。以後周醫師想回台服務的種種機會都被腰斬,真是台灣的大損失。
因為同是醫師,在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的職務上及年會常跟他們連絡,又因為他們的兒子在我們聖路易地區工作,跟他們見面較多而知道得較詳細。此短文仍只能摘寫,上述幾本書文章都有更詳細的報導,他們的貢獻不可磨滅,最使我欽佩的是他們堅強不屈的精神,站在幕後的推動,更不輕易地退出或停滯。

台獨聯盟的要角:公共衛生界的王秋森博士
看陳銘城那本書提出早期的幾位台獨聯盟地方要角,看其名單另有兩位跟醫界有關。休斯頓的廖明徵是台大藥學系 1958 年畢業,後來在休斯頓的癌症醫院做研究工作,他發現尿中有一抗癌物,好像在美不能得到立案,後來他到中國
設廠分離製造,據說在台灣推廣引起許多的爭論。因不認識也不知道他的在台獨、自決或民主運動參與的角色,只能點出他的名字而已。
另一要角在美時雖非醫界通曉的人士,但王秋森後來 (1991) 回台在台大公共衛生學系任教,以後並擔任公共衛生學院院長以及台灣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等職,應該也是醫界人士。此文主要靠詹長權及林宜平在<台大校友>2002 年 5 月號 21 期的資料以及個人的看法。
他 1956 台中一中第一名畢業,1960 台大化工系畢業。出國進修時,在加州理工學院氣懸微粒實驗室研究而得博士,以後以有關空氣污染及健康而在環境醫學及工業衛生領域任教研究。他的學術研究成就斐然,1984 辭去大學教職,加入聲援台灣民主運動的行列。他很早就參與台獨運動,1968 年去紐約的大學任教職就是因為台獨運動的幾位主角都搬到紐約去,1970年 4 月黃文雄槍擊蔣經國事件後,更積極投入救援工作。
不認識他,有次在自立周報的名人開講訪問專欄 看到一報導,他以前在紐約州Syracuse大學任教時,每週不辭辛苦,風雪無阻地去監獄看鄭自財,並找大學法學院同事幫忙鄭自財,對他非常欽佩。那時我自己也訂閱他以王建生之名組台灣文化社出版的<台灣新社會>,對他的博學苦心更是敬佩 ,我手上仍保存有 2-39 期的雜誌<台灣新社會>。以後常聽台灣社區人提到他,也偶爾在台灣人社區活動見過他一兩次,跟他握過一次手,但從未交談過,那雜誌及他跟陳婉真合寫的一本書<1947 台灣二二八革命>也是我偶爾會引用的文獻 (以下會提到)。
他回台後真就淡出政治,他說是因為他的理想主義與政治現實格格不入,不像以前的海外民主運動同志,有些已位居高官。他治學嚴謹,一本堅持以學術貢獻台灣。他以前在海外對台灣民主的貢獻知道人不多,在此特別再寫出讓在台灣的人知道。

自決運動與林宗義教授
自決運動雖較晚些但也是一非常重要的事件,主要是由基督教會有關人士提出促進這運動。台灣醫界人士中教會人士又多,其中早期留學中的林宗義教授的參與領導此運動應提出給大家知道。林教授是台灣人第一個留美博士及後來當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博士的長男,林茂生博士後來二二八事變中慘死。
林宗義教授在台北高等學校畢業後就到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1943 年畢業。以後從事精神科,戰後回台大醫學院及醫院服務,當精神科主任。他 1950-52 年到美國哈佛大學精神科進修,1956-57 年又再度到倫敦大學研究並赴各地考察,再回台大精神科到 1965。1965 離台去當 WHO (世界衛生組織) 的顧問,以後到Michigan大學(1969-73)及加拿大溫哥華的British Columbia大學當教授,他在精神醫學非常有成就,這不是本文的主題以後再另文來討論。
1972 年曾任台南神學院院長的黃彰輝牧師,邀請林宗義教授,宋泉盛牧師及黃武東牧師共同發起「台灣人民自決運動」,海外各地及後來台灣島內紛紛簽名響應,他們四人及各地代表 1973 年 3 月 19 日正式發表自決運動宣言。自決運動展開也出版刊物並設十四處支部及歐洲、巴西等分部。後
來據陳銘城的書,因跟台獨聯盟意見不一而走下坡,但自決運動與彭明敏、蔡同榮、陳唐山及郭雨新等社團合作而後發展成立了「台灣人公共事務協會」(FAPA)。順便一提 1983 年 FAPA 的中央委員 51 位中就有醫師六人,尚不包括其他護理或藥學的醫界人士。自決運動有其適時的任務,醫界人士也沒缺席。林教授夫人林李美貞也是早期留學美國醫界人士,她 1951-53 在波斯頓的Simmons College修社會工作,是台灣醫院有社會工作學位及經驗的第一人。

陳翠玉校長與婦女台灣民主運動
陳翠玉曾任台大護校校長,大家都以校長稱呼她,她也是傳奇性人物,在台灣的人知道她的人不多。我曾在<台灣醫界>的早期堅毅超人的醫界女傑寫過她一些她在護理界的貢獻 (2002 年 9月號),李錦容寫她的傳記<台灣女英雄:陳翠玉>最近已由前衛出版社出版。這裡所寫的資料很多由李女士供給。
陳校長 1917 年出生,彰化高女畢業後到東京聖路加女子專門學校就讀,專修公共衛生護理及助產士。1942 年畢業後返台,1947 年二二八事變後被陷害不得不離台到加拿大的Toronto大學念護理教育。1948 她得學位回台後被聘為台大醫院護理部主任,後來創辦台大護校,為籌設護理系再度於 1954-55 到波斯頓大學進修得碩士學位。一返國又被誣告陷害,後雖幾經審判而無罪,1959 失望之餘接受 WHO 顧問之職在國外流放了 30 幾年。
按照WHO規章在 WHO 的 18 年中 (1959-1977),雖心嚮往但未參與任何政治活動,一退休就積極投入海外台灣人社團,
如 FAPA 一成立就任中央委員,以及全美台灣人權協會顧問等。1986 年她開始研究籌劃成立婦女台灣民主運動的組織,該年 8 月正式成立不設主席或會長職,她是發言人,這組織叫 Women's Movement for Democracy in Taiwan(WMDIT ,穩得),主要由志工們自願工作,本文上述台獨領導人物的夫人們以及很多她的學生參與。出版書籍及通訊 (中文及英文),不但給鄉親促進民主教育,更拜訪美參議員、眾議員及各國聯合國代表並贈書。也贈送書給世界有亞洲研究所的大學的圖書館。
她也播種這種台灣及民主知識給第二代,發起二二八建碑,台灣人護照出生地用台灣以及台灣人出入故鄉權等運動。她不但推動也親自力行,1988 年世台會,她跑遍全北美,最後在新加坡得到簽證,不過反因工作過度疲累病倒,一到台灣就住進台大醫院,20 天後就逝世。她發起的「穩得」運動繼續由主要是她學生的婦女們推動。台灣的民主運動,護理界並沒有缺席。

其他早期留學歐美醫界人士的參與
以前討論過早期留學歐美醫界人士中不少長期未回台,戰前就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中,1929 留德醫師王通明曾在 1948 年廖文毅在香港成立「台灣再解放聯盟」去參加聯盟成立大會 (<台灣醫界> 2002 年 2 月號),但以後再沒消息。林炯東 (安息)醫師 1935 年來美後也未歸,他來美前長期住中國,跟台灣人社區沒來往或參加活動,1981 年逝世。王振明(James David King MD)醫師 1925 來美 1989 年逝世,也跟台灣人社區沒來往。因他是廖文毅的表兄弟,1950-52
韓戰時在日本海軍醫院當美國的軍醫,有次隨廖文毅去參加東京的台獨示威活動。1934-38 留法且 1949-50 留美的郭松根也在 1956 年後離台當 WHO 顧問,他後來長期留法,熱心參加同鄉會及世台會,沒聽說參與前述的一些台灣民主、自決或獨立運動。
長期留美的另一前輩謝娥,1949 年來美,1991 年才首次回台灣。她在二二八事變的角色仍未有定論,上面提到王秋森 (王建生) 的書對她有非常嚴厲的批評,指她歌頌陳儀歪曲事實。她在美國時,跟台灣人社區的組織或一般同鄉少有來往,對台灣民主、自決或獨立運動應沒參與,最近跟一位 90 幾歲的前輩通信,他在信中說他曾與謝娥同一時間內不同案件被關日本監獄內,他說謝娥「恨日人之殖民政策而深愛祖國(中國),愛到盲目的程度」。看來她不會參加台灣獨立運動。在上述王秋森出版的台灣新社會 39 期 (1988 年 9 月) 有篇陳清水追憶陳翠玉的文章也提到謝娥是陳翠玉的親戚,連陳翠玉也指責謝娥。
1950 年代後期尤其六十年代以後台灣醫界來北美留學漸多,參與台獨、自決及民主運動更多,不是這一篇文章所能討論的。當然台灣民主運動開花結果,海外醫界人士也是有所參與及貢獻,謹將早期來歐美留學的一些資料寫出,希望知道更多的人士來討論。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退休與失智


退休與失智

 
  (註:因版權問題,6/8日曾Post此文的簡縮版。不過昨天接到「健康世界」送出的「廣告」將此全文刊登。這裡再post全文。大概沒版權問題。)


一到社會安全機構規定,可領社安(退休)金的年紀就全時退休。不是怕被指責「佔毛坑不拉屎」,可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應該更重要。退休後最大問題是如何保持健康,不只身體沒有疾病,更想避免失智的問題。

我們醫學院的老人學(geriatrics)科陣容相當強,每年舉辦研討會討論老人健康醫學的問題,尤其對失智、老年常見疾病最常探討。若有機會盡量參加,多學些老年的保健問題,尤其如何減少老年失智的問題,老人學家有什麼「招數」?


最近參加一研討會,有位講員的說法值得跟大家一提,很簡單且易實踐。最好的預防延緩失智的辦法之一,走路去找老朋友們一起來談從前的好時光。他說這幾句話好像太簡單,其實這就是減緩失智症原則,身體、心智及社交上都要活躍才會有最大的功效,三項互相關聯。


走路代表身體要活躍,就是要勞動或運動。身體活躍的好處很多。對身體的醣類、脂肪、蛋白的代謝,內分泌(荷爾蒙)系統、骨骼及鈣代謝等好處多多。


很多富裕國家的人只談運動的好處,忘了勞動更是使身體活躍的法寶。家事、庭園、房屋內外整修等工作,自己能動工的,盡量自己來做很有效,另一大好處,勞動時身與心協調好功效大。


不少朋友退休後,回鄉下「老屋」,不少人開闢菜園。開菜園的好處很多,不必多講。灑掃庭園的家事也是勞動,這些活動效果好外,不必出外找運動場所。若覺得勞動太辛苦毫無樂趣,運動才能快樂,以多運動來使身體活躍。無論如何須經常或規律地的使身體活動。


任何的勞動/運動都有益處,選自己最喜歡的項目。若年紀大,其他做不來,走路是很好又實際的運動。用種種方法,「逼」自己多走路,上下樓梯不用電梯,連在家中也一樣,上廁所只用樓上的。選擇走路去辦事、去購物、去找人等。我有位退休的朋友,還定下了一個家庭「公約」,只去走得到的地方上餐館。


心智要活躍,如讀書、思考、解謎、學新東西等都是,腦若不斷地有刺激,較少發生阿茲海默失智症,若工作性質複雜且富挑戰性者更少些。使用雙語/多語者比單語者少或慢發生失智症。研究者認為雙語/多語者一開口或思考,要從兩/多套字彙庫找要用的字。隨時隨地有需要把不同套的語言字彙分開,就是最經常性地刺激腦,腦較不易退化而失智。


雙語/多語對健康的益處,可能越小開始越好,成人以後才開始學習新語言,雖學習能力大不如小孩或年輕時,學不到像從小時學的語言那麼流暢。學新語言本身就是學新東西,富挑戰性的工作,一樣可刺激腦,研究發現仍然可減緩失智症。


人不能獨居,群體生活就有人際關係及社交,找好朋友們談就是社交。一起討論更是心智活動。如何使討論有興趣及持久,研究者發現大家多談以前的「好日子」,因為情緒上跟自己最有關聯的話題的討論,可能對腦較刺激持久,最有意義。


身體的疾病,各種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心臟病及中風)、高血壓、糖尿病,越老越多,最須注意。不難瞭解,這些慢性病會直接影響包括腦在內的各種器官。腦的血管也會有病變及代謝異常,會使失智症增加或變嚴重。反過來說失智後,身體器官功能消退,不再只是心智上的不健康不正常而已。


退休後無聊最可怕,此文一開始就說,退休的好處可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所以在醫學院/兒童醫院以志工參與教學,不兼職不領薪,自由自在地有「事」做。


講起來有點奇怪,退休就是不要上班工作,又說最重要在退休後,要有「工作」做。讓自己有事做,就是英文說的“keep busy”,在上述三方面都「忙碌」。


長時間坐沙發看電視或看書,或可說心智上「忙碌」,尤其看要用頭腦去想的,譬如警探片、偵探小說,的確是種使心智活躍的辦法,但欠缺身體及社交的活躍。若對這種電視節目有興趣,不妨盡量找機會走去老朋友們聚會處,多招些朋友們人一起看,老朋友們邊看邊討論。


去旅遊一樣是「有事做」,不少人會覺得非常有樂趣,盡量找需要走路或其他使身體活躍的旅遊節目。找朋友們一起去,尤其找有很多社交及群體節目的旅遊。旅遊的另一連帶好處,可使心智活躍,譬如會想知道當地的歷史文化,這樣就是三方面兼顧的好辦法。


無論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最重要,多去實行上述一些簡單的好辦法。簡單地想也會瞭解,越早做越能減緩失智症。話說回來,打定主意要去做時,就是中、晚年後,甚至退休後,才開始做,努力去做總會有效果。更重要的是不管哪種活動,必須趕緊開始去做,不要拖到明天,一旦開始做,才可說是「猶未為晚」。


以上討論,很容易瞭解,身體、心智及社交上三方面都活躍的好處。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定義就說要身體、心智及社會(social)三方面都要正常,不只身體上沒疾病。不過英文的“social”定義較廣,不只是社交,在社區上活躍,如參加甚至自己組社團為人服務,參加社區有意義的活動。以後再來討論。


(選錄自《健康世界》450期,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Book Review)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by Sheryl Sandberg)

每月一書;全文在雜誌上 
原載《當代醫學》20136月;40466-471
每月一書
Lean In 譯本「挺身而進」天下雜誌今年9月初出版。
在北一女Sheryl Sandberg以電訊做新書發表會
以下是我在今年6月「當代醫學」每月一書欄的介紹。
經「當代醫學」同意,在此全文轉載。
此為全文轉載。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 
 by Sheryl Sandberg

原載《當代醫學》每月一書專欄 
20136月;40466-471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 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臉書 (Facebook)首席營運官(Chief operating officer桑柏格 (Sheryl Sandberg) 出版新書 Lean In: Women, Work, and the Will to Lead,作者是《Time(時代週刊)》去年世界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之一,2011Forbe雜誌最有力量的女人第5Google 全球網路行銷及營運副總裁以及美國財政部部長Lawrence Summers的幕僚長重要及媒體常曝光的職位。

另外各種媒體及名人又一再推薦,這本書很暢銷,尤其用網路購買及網路可看的Nook書,更是名列新書第一名,大家一定不會感到奇怪。正因為看到這些報導、好書評及推薦,特地買來看。我個人獲益良多,這裡來推薦給大家,寫下我為何推薦以及我的感受。據我瞭解,寫此文時,中文譯本尚未問世。英文本在台灣的幾個書店都可買到,當然Nook隨時都可從網路購買。

Lean In的意義
首先討論這書名Lean In,到底什麼意思?英文不是我們的母語,雖經常用英文,不甚瞭解lean in其意義。這字眼在書中寫得不少,媒體及文章中也偶而聽過看過。一般的英漢字、辭典,沒有這一詞,手上的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也沒有。上網查時,雖不少人寫書評、讀後感或推薦文,用中文寫的,大部分不翻譯書名,直接用Lean In。看到一訪問她的報導譯文(註1),那文說她最近出版一書《進取(Lean In)》,沒討論此書。這「進取」是意譯,有點類似下面討論的意義。

問了同事及朋友,大家的解釋不盡相同。Lean傾靠之意,但不傾靠在外,要「傾靠到裏面(In)去」。從讀書中的討論及有些人的書評/讀後感,有位說到「要有自信心、盡自己全力」的涵義。看書中談要丈夫當真正的伙伴時,有句寫 ”We all need to encourage men to lean in to their families”,看來對lean in 的意義,仍不甚瞭解。

約一年前,《天下雜誌》有篇〈女孩們 我們一起踩油門〉報導桑柏格(註2),主要談她一演講的內容。她那時已經常採用lean in為主題演講,那文有此文提到的內容。「踩油門」大概跟上面「盡全力」意義類似。另外她還創辦了用Lean In 為名的基金會(Lean In Foundation)來推廣此書中她要提倡的觀點。

書內容的主題
桑柏格這本新書,主要用意在推廣女性平權,以女性角色及美國環境來寫。一再提到美國社會各層次及各行業,應該及如何減少性別偏見,強調及闡釋人不要低估自己而退卻。不是自傳,不過寫不少她自己從小的生活、學校以及業中的經驗,遭遇到的事業及家庭困境及考驗。她不是以女權運動者(feminist)姿態討論,但處處可見此書的「聲明」:女性平權

桑柏格主要用故事為經緯,討論為何女性領導人物少的原因,她的故事及討論非常有意義,可參考學習的地方不少。她討論不少女性如何積極爭取機會寫婦女家庭/職場兼顧的指引。除鼓勵下面會提到男人看此書應大有好處外,可能對兩性平權也有益。

這本書另一我們可學習的地方,書中列出參考文獻,不但專業研究的學術性數據來源還有「通俗文獻(popular literature)」出處。她的討論不少是根據數據來說來分析,不是信口開河地講。書內頁上列出共同作者Nell Scovell桑柏格最後的感謝那一章,提到Scovell以專業幫忙她找及列出她的資料來源。特別提這點,因為台灣一向不注重真實性,連學術性的著作也常不找及列出資料來源,馬馬虎虎而引起錯誤。

這本雖是「通俗文獻」的書,附上參考文獻方便佐證及查詢。我碰到有興趣及疑問處,還去查文獻。作者這種認真心態,值得在台灣推廣。我已寫過兩系列,有關台灣錯誤不少的文章,請參考今年4月本刊的〈存疑、查證、求真〉一文以及該文列出的〈正視醫學資訊的正確可靠〉系列的文獻(註3)。

            此書,共有11章及序言、後續及感謝諸章。以下討論綜合各章,因為各章強調處互有關聯。最後也討論讀此書為何我認為很有意義的地方。

為何寫這本書
桑柏格寫書雖最主要給女性一些指引及建言,最主要的就是上面我瞭解Lean In的「要有自信心盡自己全力」她說目標要高,要積極參與而不輕言放棄事業。她關心婦女的地位問題,為女性出聲來打破男人主宰的慣例。

書的第一章就說明,想當領導者的企圖心,男女兩性之間就有落差。美國的學士/碩士學位,女人比男人多得多(分別佔57/60%),但政界領導者或國會議員,企業界及大學的高級主管或董事會成員,女人的百分比例都少於20%。要使任何行業的頂尖領導職位的一半是女性,才會是更美好的世界。

雖然最近的調查大有進步,仍有些女人認為有強企圖心不妥當,期望躍上尖的女性人數,總是比男性少得多,而且越高層差別越多。頂端不少女性退出,不能或不願在頂峰出頭,所以書中一再地寫,女性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高層領導人物必須提高比例,才能解決性別平權的問題。

如何達到頂層?
從此書讀到不少「典範(role model)」的故事,有人或許認為桑柏格得天獨厚,家庭出身好,聰明又遇到不少幫忙她的「貴人們」。順便一題,書中她講不少貴人們的故事,讓我瞭解這些貴人們所以會成功,不是沒有理由。她碰到貴人們而成功不是運氣,好機會不是天上掉下來,會抓住機會才是理由,不是得天獨厚。書中也寫不少其他政界、商界、科技界及學術界女領導者的典故,是年輕輩婦女學習的模範。

她書中還談不少其他原則,我無法詳寫,譬如她說女性經常比較不會搶個人的功勞,常把功勞歸於團隊。女性要把自己的成就讓人知道,積極全力參與。有些原則下幾節會再談到。

婦女要為自己的權益向上級或老闆談判,她舉例當她接到臉書公司給她職位時,她原打算接受。她丈夫說若是男人的話,會去談判。有一調查發現,畢業得到第一個職位時,男學生57%會去談判爭取更好的工作條件及薪水,只有7%女生如此。男人去爭取大家認為理所當然,對女人則大不以為不然。其實女人去談判一樣可得到好結果,桑柏格去談判後得到更好的條件。

女性最大的困難如何擺平家務與事業,雖如此,她說結婚有家庭常是女性成功的條件之一,美國20幾位500大公司的女性執行長,只有一位從未結婚的單身。她舉了很多例子,不但她自己,還有其他頂尖領導級婦女,如何改變這衝突從她的個人及其他人的經驗,談如何改變自己、家庭及職場的環境。使丈夫成為真正的伙伴,讓他理解妳的工作,共同分擔家務。她強調別擔心懷孕阻礙發展,她舉出Yahoo的新執行長Marissa Mayer懷孕時,接受此新職位為例,故勵大家

以上所言,雖是主要講美國的社會,男女的不平權,台灣可能更厲害,此書在台灣更應該推廣。她說美國從小的家庭「教育」開始,就有上述種種的「偏見」,台灣應更甚,社會環境以後又再深化。最近的調查,雖有些進步,但「歧視」仍深植人心,

別自我矮化及要自信心
2章「坐在桌旁」,討論開會時坐在桌旁,積極參與討論,不要靠牆角「旁觀」。會議室的討論,也是打造人脈關係的場所。書中講不少這種人際關係的故事,她建議女人注重人際關係,她甚至自己聚會邀請成功的女性領導者參加,為年輕婦女拉攏人脈關係,期望已成功的領導級女人,示範及指導年輕女輩。

書有一章說導師(Mentor),女人這方面有「先天性」的缺點,因為上級較多是男人及年長,雙方為避免閒言閒語。成功的男人,不敢當年輕女性的教導者。她還說女性在職場上絕大多數是男性的場合中,跟男人處得很好,反遭來男人配偶的另眼看待。她書中談的經驗,值得多加閱讀。

婦女要自我解放,不要因為有成就而不安,甚至感到「有罪惡感(guilty)、騙取感(fraudulent或騙子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男人成功認為自己有能耐,女人則常歸功於外來因素。一有小失誤,就認為是自己的錯,這些是心理不安全(insecurity)的表現,會影響以後的工作表現,女人要多多改變這些心態。

她書中還忠告婦女想當領導者,自己先要有開啟性的想法、戰略、計畫等等,不是等人指示,最重要就是要有自信心。在繼續成長邁向當領導的路,必須深信自己,找挑戰的機會。如上所言,自信心是lean in最重要的成分。

女人成功,不受喜愛
另一很明顯的「歧視」或「不平權」,越成功時,男人越受歡迎及受喜愛,一般而言女人則成反比,越不受人喜愛。若積極做事,男人會被稱讚,女人會被認為是太侵略性,所以常會用自我懷疑來自我防備。書中寫不少婦女,到高處時常孤獨,一般人還會認為那是女人要成功的「代價(price to pay)」。人都希望被人喜歡,這可能是有些婦女不願往頂尖找機會的理由或「下意識」的作為。

書中她還舉例說歐巴瑪在2008年在民主黨與希拉克林頓(Hillary Clinton)競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時,在競選演講時,還說出一宣傳口號,問說多少人喜愛希拉。可說歐巴瑪利用社會對女性當領導人的「偏見」。順便一提,希拉當國務卿的四年,她是歐巴瑪內閣中最受人喜歡的閣員。

書還有不少很值得繼續討論的要點,無法多談,但有點須強調,她一再談不要輕言離開。除非真正離開職場,否則一定要全力以赴,書的一章用 ”Don’t Leave Before You Leave” 主要談這很重要的一點,也是lean in的另一重點:盡全力。

順便一提,天下雜誌今年3月又有篇文章,《臉書營運長桑柏格:讓更多女性坐桌子的首席》(註4,寫不少類似我上面提到的重點。只在網路上看到《天下雜誌》此兩文(註2,4),不知是全文或刪減版。

不只女人可獲益。
其實此書討論很多的經驗談,不只女人,男人也可獲益,譬如她2001年去矽谷求職時,她按照學校時的訓練,用表列出公司及她自己的條件對照。當時沒有人看好網路公司會賺錢,她見了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imidt),拿出那張表跟他說,這個工作完全不符合她的條件。施密特用手壓住那張表說:「一家企業在飛快成長----現在有人要在太空船上給妳一個位子,別問位子在哪裡,上船就是了」,這經驗男人女人都該學習。

她書中一再地忠告年輕人,要尋找機會及使命,累積自己的能力,不只是履歷或頭銜。很有意思,有些講法跟一些「標準」的職業忠告不太一樣,她勸人別做太多的規劃,不要期待步步高升。她到GoogleFacebook兩大公司,找的就是會飛快成長及影響力的地方。她還說當年如果全照著規劃走,不會有今天的發展。

書中還有不少大家可學習的地方,如領導的方式不在於身分或學歷,而是要靠能力及創新(innovation)觀念等等。書另有一章 Seek and speak your truth”舉很多簡短的典故來說明,包括一很有趣的故事。Facebook的執行長Mark Suckerberg為了學中文,要求他的中國人女職員用中文講,她的句子說得太長時Mark聽不懂,一再簡化最後變成一句「我的經理很壞」,就清楚簡單地傳達重要訊息。

弱勢者的共鳴
書雖主要寫從女性的不平權或說對女性歧視的觀點來寫,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她一再地寫的是弱勢者的立場,這很能引起我的共鳴。雖然有些文章說此書引起全國性的正反大辯論,我看到的大部分讚揚。我看過的書評及讀後感不少,很少人提到這書的論點,可引伸到其他弱勢場合而引起共鳴。

我自己從上大學以後的一生,幾乎都是屬於弱勢的一邊。不只是我講的語言或長相,在台灣時的台灣人,台灣及台美人社區的客家人,美國社會及醫界的外國人。在我的同學及同僚中,我的觀念、作為或作風,總是弱勢及少數的一邊,所以看這本書時很有共鳴。我看書時,一再地想,我有沒有lean in?有沒有自信心?有沒有盡全力?

參考文獻:
1. 虎嗅網編譯:Facebook首席運營官的私人書單。在網站:
http://cn.ibtimes.com/trad/articles/24691/20130329/401733.htm 2013.4.30
2. 李雪莉:女孩們 我們一起踩油門。天下雜誌500期 (2012-06-27)。 在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367462013.4.30
3. 朱真一:存疑、證、求真(1):前言-神話、誤診及偏方。當代醫學。201340318-321
4.  吳怡靜:臉書營運長桑柏格:讓更多女性坐上桌子的首席。天下雜誌。 518 2013-03-20。 在網站: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78522013.4.30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北台灣的醫界故事


馬偕的「最後的住家」3
    --歌曲盛行及作曲者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上兩章從鄭智仁醫師作曲〈最後的住家〉的錄影帶,討論有關此曲的種種1,2,如Holo台語詩/歌詞的稍不同處為找此詩/歌詞的來龍去脈而發現還有日文版的詩及從此翻譯的華語詩,更早期的文獻上的英文詩跟目前通行的不同。雖來自同一訪問所寫,日文版稍不同於英文版。馬偕牧師跟北台灣醫界源緣深,探討過程時,發現關聯到醫界及不少醫界人物,不知不覺寫了好幾篇有關〈最後的住家〉文
這章將略討論〈最後的住家〉的詩/歌詞為何意義重大,林鴻信教授的Holo台語版為何盛行以及譜成歌曲的意義。再談發現最少有8位,可能9位作曲家為此詩譜曲。馬偕在台灣》布袋戲,促進此詩/歌詞的流傳,些都是很值得討論的題材若上網去查,最少有40幾個網站有YouTube錄影帶,由不少合唱團或其他不同方式,唱不同人譜曲的〈最後的住家〉。

台語詩/歌詞盛行
林鴻信教授改寫的Holo台語詩/歌詞會盛行,除了他上課、著作《教理史》及網站上常討論此詩外3,4李奎然教授譜曲推廣可能是最大原因,不過很少人知道李奎然譜曲的典故。根據李奎然教授公子李昱平牧師及林鴻信教授的來信,李昱平1992年進入台灣神學院不久後,李教授才譜曲,已不記得正確的時間。
林鴻信教授上課時,問有沒有人可以為他最近改寫的馬偕的台語詩〈最後的住家〉譜曲。李牧師就將詩傳真給在加州的父親李奎然李奎然教授第二天就把譜好的曲傳真回台灣,他譜的曲有獨唱、合唱及不同樂器的譜。他當時手寫的第一份樂譜,林教授還保存,多謝林教授送來原譜(圖1)。
根據李昱平牧師的來信,以後在台灣神學院全校師生的退修會,以此詩及歌來討論馬偕對這塊土地的愛,以後的活動也經常教唱。這首詩在神學院普遍地流傳,很多人知道,所以上章說洪淑芬在《教理史》出版前,就在她的文中提到此詩/歌詞5
另外這首歌盛行的另一因素是《馬偕在台灣》布袋戲,用此當主題曲。《馬偕在台灣》布袋戲DVD6(圖2,由林俊育長老主持製作,字幕有全羅及漢羅Holo台語、客家台語、英語等幾種版本。讓台灣人與懂英語的人士,尤其不懂台語的北美第二代台裔欣賞。另外還可以趁此學台語的羅馬字,連一些不太懂台語的孩子們,也看得津津有味,老一輩更是讚賞不已,促進此詩/歌詞的流傳。

/歌表達馬偕的精神
馬偕的〈最後的住家〉這首/歌所以會盛行,固然跟林教授改寫詩為歌詞,李奎然及以後更多音樂家譜成歌曲,《馬偕在台灣》布袋戲以此當主題曲有關。我認為最重要的仍是這詩/歌詞的內涵,不管哪個版本哪種語言,甚至就是他1895年「自傳」中的散文體,都表達馬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精神感人。
上期談這詩/歌詞在不少的文章中出現,大部分的文章以「最後的住家」當他們文章的題目或把這詩/歌詞放在文章最前、最後或最顯著之處,就因為此詩感人。以前談過淡水教會出版的百年(1972年)及120年(1992年)紀念周刊(圖3),想因一樣的理由,都刊登這首自日語版翻譯的華語詩7,8
順便一提,不少文章討論馬偕牧師認同台灣時,常有人提到馬偕娶台灣女人為妻。在那時代那是非常稀罕的事,曾看過一文,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忘了該文提到的年限),所有來台灣的歐美宣教師中,只有馬偕一人跟台灣人結婚。那文中也說約同時到中國的2千多歐美宣教師,只有一位跟當地人結婚。

作曲者
      李奎然教授譜曲後,從各種資訊發現,最少另有7人或8人接著為此詩/歌詞作曲。除了上兩章提到的何嘉駒及鄭智仁外,還有金希文、古迪、鄭明堂、林炳宏及林心智,蕭泰然有否譜曲下面會再討論。很可能還有其他作曲者,我沒詳細繼續搜尋。上面9人中,林炳宏及林心智兩人的題目及歌詞略不同,以後會稍再提。
另外林昌華先生來信說,馬偕〈最後的住家〉最早以詩歌體裁出現並譜曲的可能是李超然先生,曲可能是夫人高慈美創作,並說作品收藏在真理大學校史館。我去信真理大學校史館,校史館聯絡人李誌群先生還找館內更資深者討論,他們都不知道也沒找到。經林媽利醫師聯絡上李超然的媳婦,她們當時都不知道有此事,以後也沒回音,大概沒找到。這是很多年前的事,每人的記憶可能模糊些,或許不在真理大學校史館而在別處收藏。若有人知道更多有關此的資訊,請來聯絡。
網站Wikipedia金希文項下9,說金先生在2004創作男中音及管絃樂團的〈最後的住家〉。此項下還說金希文是台灣作曲家中,在國際樂壇上占一席之地者,獨特的作曲風格深受肯定,作品不少有關台灣。

另一在國際樂壇也有一席之地的蕭泰然先生,一樣寫不少跟台灣有關的作品,尤其為很多台灣名詩作或名歌譜或編曲。曾聽人說他也譜曲過馬偕的〈最後的住家〉,可是上網詳找,在〈蕭泰然作品明細表10,目錄中很詳細地列出各種作品。他有不少跟教會有關的作品,包括紀念馬偕逝世100周年的主題曲,可是沒列出〈最後的住家〉。下面討論YouTube之節,會談到蕭先生名列於一錄影帶的作曲者中。

從網站上看到古迪及鄭明堂兩人,分別列名於兩不同YouTube的最前面作曲者中。其中古迪是宇宙光百人大合唱於2009年國家音樂廳公演的YouTub上看到11,沒查到古迪的資料。鄭明堂名列於在另一YouTube12,鄭先生為台語基督教聖詩譜曲,有多本此類作品集發表。
何嘉駒先生及鄭智仁醫師,早就有創作及演奏天份,雖兩人非音樂科班的背景出身,經常有創作歌曲、編曲及演唱。他們都有不少的其他音樂成就。從蔣理容送來的的資料中,何嘉駒不但譜合唱曲,還有管弦樂伴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及鋼琴三重奏(圖3)。
若到網站去搜尋,可看到不少對這些樂曲的評論,當然有不同的意見。若對音樂的種種評論有興趣,用Google去搜尋可找到不少資料。這些作曲家的成就及其生涯,知道得很少,無法詳寫。

網上YouTube
上網搜尋,最少有40幾個網站有YouTube唱〈最後的住家〉的錄影帶,不過這些網站中,同一節目有些重複。除了一個用英文唱外,都用Holo台語唱。沒仔細聽而且因大部分沒有附加字幕,不知是否字字句句按林鴻信教授的版本唱。
張富雄先生送來的資料中,有林炳宏牧師譜的曲及歌詞。林炳宏的歌詞跟林鴻信教授的歌詞基本上一樣,詩句的順序不太一樣外,有些字句不同,譬如把最後的「住家/khiā  」改成「故鄉」。歌的題目也變成〈最後的故鄉〉13。林心智先生的Holo台語版歌詞及他自己譜曲都已公開發表14林心智以〈心愛的台灣~馬偕最後的詩〉為題,下一章談不一樣的歌詞時再討論。
絕大部分的YouTube是合唱團演出的錄影帶,有很正式的演唱會,如上兩章提到大型合唱團在正式的盛會中,演唱何嘉駒先生及鄭智仁醫師所譜的曲。上面提到的古迪及鄭明堂譜的歌曲,也曾在國家音樂廳演唱。這些YouTube的錄影帶,由不少大小不同包括頗有名氣及學校合唱團演唱,除上次提到的成杏及高醫跟醫界有關的外,還有其他大專院校及中學的學校合唱團,海外的台灣人社團也經常演唱此曲。更多的是跟教會有關的場合下演唱,有些是馬偕牧師有關聯的活動,更多是教會的合唱團,在教會或演唱廳為各種不同的場合演唱。
上兩章說此詩還有英文、日文、華語的版本,但沒聽過/看過報導,用holo台語以外的其他語言來演唱。最近張富雄先生來信說楊士宏醫師改寫台語歌詞為英文,可用李奎然教授的譜來演唱,長島台灣教會聖歌隊於今(2013)年421日首次獻唱,並已完成編輯及上15。這英文歌詞下一章會詳加討論。

網站YouTube有兩較不同場合下唱〈最後的住家〉,我覺得很有意義。在一告別式的錄影帶,看到與會的全體齊唱〈最後的住家〉來送別16。另一在201234日眞理大學大禮堂舉辦的馬偕博士來台宣教140周年,以《聖詩、奉獻、歷史回顧》為主題的感恩禮拜中17,由約2千人參與者一起高唱這首〈最後的住家〉18

我更驚訝的是這YouTube的錄影帶最前頭18,寫他們唱蕭泰然作曲的歌(圖4)。《台灣教會公報》報導時,沒提作曲者之名17。我請教蔣理容老師,她聽過後來信說這首不像是蕭老師譜的曲,也不是何嘉駒、李奎然、鄭明堂、林心智、鄭智仁等的作品。不過蔣老師手邊沒譜,不能確定。這感恩禮拜只不過一年多前的盛會中出現,有否可能因為是近作,上面提到的〈蕭泰然作品明細表〉還未列入?將繼續探討這些疑點。

     

結語:
因偶然的機會看到合唱團演唱馬偕的〈最後的住家〉的錄影帶,對此詩/歌詞的來龍去脈探討,上面及以前諸章寫不少有趣的故事。〈最後的住家〉有台、英、日、中各種語言的詩/歌詞,不同語言又有不同版本。將此詩譜成歌曲的作曲家至少有89位。從這章及前兩章的故事及討論,不難瞭解此詩/歌詞為何會盛行及那麼多合唱團演唱。
除宗教外,馬偕對台灣現代化最重要基礎的醫學、科學、教育、語言等都很有貢獻。我認為最主要因為他對台灣認同而努力。台灣現代化,馬偕牧師可說扮演一非常最重要的角色,這〈最後的住家〉/歌正好表達馬偕對台灣這塊土地的認同及感人的精神。

           謹謝下列人士(依先後)來信供給資料及審閱:陳鈴津、林俊育、林昌華、鄭仰恩、蔣理容、錢鴻鈞、翁佳音、賴永祥、林信男、林晚生、林心智、林鴻信、李昱平、張富雄、李誌群、林媽利、楊士宏等先生或女史。若有其他更多資料及線索請提供。E-mail:  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 (請送兩處)Fax: 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電話314-577-5638 (office若無人接請留話)

補註:

上面提到在眞理大學舉辦感恩禮拜中,由約2千人高唱〈最後的住家〉,YouTube寫唱的是蕭泰然作曲的歌(圖4),對此有疑而去探討。多謝蔣理容老師幫忙查證,她請教了前蕭泰然基金會董事長戴忠毅長老為蕭老師電腦打譜的Kent,都不以為是蕭教授的作品。最後蔣老師找到那天所唱的是陳永鑫作曲的歌,其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ahim/1815486有歌詞及錄音,歌詞稍改林鴻信教授的版本。上面提到為〈最後的住家〉譜曲者應多一位陳永鑫,所以最少有9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