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6日 星期日

基於證據的醫學--要打帶狀疱疹(Herpes Zoster)疫苗?肺炎疫苗呢?

基於證據的醫學
--要打帶狀疱(Herpes Zoster)疫苗?
請看更新的資訊: 帶狀皰疹疫苗需要打嗎?

朱真一

台灣醫界現在很盛行談「基於證據的醫學(Evidence based medicine)」,台灣翻譯成「實證醫學」,我請教幾位非專業及醫界人士,大家對此「實」字的意義有不同解釋,「實驗」?「實際」?「實在」?或說不知道什麼意思。

上網查到中文有本簡體字的醫學雜誌叫《循證醫學》,英文名也是Evidence Based Medicine。採用「循」在另文看到說是「遵循」之意。兩名詞對不少人都可能不甚了解,所以此文就用長一點的「基於證據的醫學」或「有證據的醫學」。

上一期談乳癌的篩檢時就說過,有不少因素可以影響如何解讀,有「偏見」就會選擇不同的證據,證據的真實性又是一大問題。不過無論如何證據很重要,不管是基礎醫學、診斷及治療都要基於證據。所有人都不應馬馬虎虎,尤其具有影響力的醫學教育者,更需謹慎小心,因為會影響深遠。

上面講得太籠統,以下是自己最近幾星期的實例,也許可說明證據重要,取捨證據的因素以及最好仍應找證據當指針。
不久前有位朋友問我,她已超過60歲,是否該去打預防帶狀疱診(Herpes Zoster)疫苗?我也剛打過此預防針,跟她討論我決定的經驗。這疫苗是活性,須冷凍,美國一般醫師的診所沒有存貨,可能因價格較貴,一般人少接受。打一針250元美金左右,美國老人健保又不給付。

其實這疫苗在美國三年多(20069月)前就由政府批准上市,那時我早已超過60歲,但可是我的醫師沒推薦,我也不知道。很可能製造公司最近開始大量宣傳,我的朋友去買東西,聽到藥房的宣傳而來問我。我最近去買藥,藥房也夾帶此疫苗的廣告在袋內。

因為大量廣告,心有懷疑而想去找文獻資料及證據。第二天剛好去醫院餐廳吃午餐,跟兩位內科醫師共桌,順便問此帶狀疱疫苗的證據。年紀已70幾的那位說他自己打過外,告訴我他認識一位很有錢的朋友,因為價昂,等待保險公司審評期間,得到此症而且有極嚴重的腦部受損,如今已不能獨自生活。

另一位剛好是傳染病專科醫師,她仍不到60歲,還沒打此疫苗,她說一位朋友的母親得到此症,不但極痛苦,而且留下慢性痛的後遺症。一聽到這兩故事,心中馬上就知道我不必細找文獻也要打疫苗針。只查了些書上的資料說打疫苗者比不打者減少50%得病機會,而且若一旦發生可減少痛苦。我幾天後就去打了此針。

上面的經驗想說明聽到兩個壞結果的故事馬上影響我的決定,沒詳找資料或懷疑政府批准的證據。沒打針會得到疱疹的人本不多,一般人若免疫力強不太會得到,第一次聽到要250元時,自認身體好不必打也沒關係。不過免疫力強不是永久性的,一有感染如感冒或其他小病都可使免疫力減降。

當我把上面的故事只講到一半,我那朋友就說,「您打了,我當然就要去打」,聽完我的全部故事又說那更要打。有否證據對她不重要,她也不想細聽。上面幾段想說明,情緒會影響證據解讀。

那藥房兼設診所打此預防針,宣傳得相當廣泛。另一朋友來問我另一問題,他說他50歲前得到輕微的帶狀疱疹,恢復得很好,現在也很健康,他問我是否需要提前,未滿60歲時打此預防的疫苗?

這個問題較複雜,我是小兒科醫師又非傳染病專門,當然無法回答。到醫院找二位傳染病及一位免疫病專家。他們是我們大學醫學院教授,都是我極尊敬的學者型醫師,聽過他們的演講。他們也一向廣讀文獻,講的都是很有根據的醫學。

很有趣,三個醫師的第一句話幾乎都一樣,「我不知道,我沒看過這一類的數據來回答你。」再詳細問時,三個人雖回答有些不同,但幾乎在每位醫師回答後就說沒數據。譬如問他們有過帶狀疱疹後,是否有足夠或更好的免疫能力,到了60歲也不比打疫苗預防針?

因為正常人得過一次後,很少得第二次疱疹,但這又不是絕對不會,人的免疫能力如上討論,會改變。我自己治療的癌瘤病童化學治療後,就有病童再度發生帶狀疱疹。所以另問小兒癌瘤科同事及另一位小兒免疫學科常看免疫不正常病童的醫師,較傾向於「可能要打預防針」。一般內科較常看正常人的醫師較傾向不打針,到了60歲時該不該打,都說不知道。

上面舉的例,一再說明證據是診治的指針,醫師背景及經驗也很會影響。其實醫學診治的證據是要有大量人數的數據,上面提到二個病例仍能左右我的思考,像這種疫苗批准也須靠大量人數的數據。另外也指出上述三位教授相當一致說「我不知道,沒有數據」,是所謂學院醫學(Academic medicine)的精神,也是孔子所說「知之者為知之,不知者為不知,是知也」。

台灣的偏方或毫無根據的診治充滿社會,尤其是這網路可輕易送到各處的情況,大家尤其醫師們不要輕易轉送沒有根據甚至偽造的醫學或有關健康的資訊。

附錄: 有人來信討論老年人的肺炎疫苗

老年人接受肺炎疫苗可減少肺炎,不是可減少所有的肺炎,目前只有pneumococcal vaccine (肺炎球菌疫苗)。推薦65歲以上老年人打此疫苗,應可減少此種肺炎球菌的感染。不少朋友都不知道自己接受過沒有,不少的醫師常沒注意而忘了。請多提醒您的醫師,滿65歲以後看醫師時,問醫師有沒有打過pneumococcal vaccine (肺炎球菌疫苗)。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太多的PFF即抄襲、錯誤及造假以及馬馬虎虎的態度

有人告訴我,《資訊的正確可靠/思想箝制/查證「權威」》中
〈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太多的PFF即抄襲、錯誤及造假以及馬馬虎虎的態度〉
不能出現,我沒問題是否因為facebook註冊。所以在此刊出,順便改正些網址及無關資料。

------------------------------------------------------------------------------------------------------------------
敬愛的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醫學教育學會理監事、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輔仁大學董事會:

這封信是以最沉重及嚴肅的心情寫下,思考很久,此信稿與一些長輩同仁自83日討論一個多月,認為最應送給貴四單位。會寫這封信因為離開台灣多年,對台灣虧欠太多。不在台灣有個好處,沒有台灣的人情事故,所以會寫此信。兩、三星期前台大醫院誤用有愛滋病人的器官移植事件,更讓我覺得必須送出此信。這裡討論的不正視不正確的資訊及馬馬虎虎的態度應是問題的癥結所在。請貴會、貴單位委員重視並處理這些問題。

最近寫李鎮源傳後,更覺得我們要加緊努力,學習李教授堅持是非及不能馬馬虎虎的精神。考慮良久後,決定先寫這封信給您們。相信您們一定跟我一樣關心台灣的醫學教育,常聽說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太多的PFF即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虛構、杜撰)以及馬馬虎虎的態度。

您們之中不少可能看過在《當代醫學》刊登的<正視醫學資訊的正確可靠>系列。第一、二篇在今年二、七月出版(第一篇我的部落格有:。第34篇討論有關《醫學人文核心課程》內野口英世的一文,請您們先上網看該文(已刪),有否類似的問題。第34篇將在910月《當代醫學》會出版。第5篇談文建會出版的《 臺灣歷史辭典》中顏春輝傳的不少錯誤。剛投稿出去(已刊出  http://www.tma.tw/ltk/100541111.pdf,也請您們上網先看該辭典如何寫,辭典也正式出版多年。這些有沒有PFF及馬馬虎虎寫的現象?(請看最後PS的網址有關文章)

看過後,有位同仁來信,要我正式報告到教育部的貴會及單位,他說「醫學教育委員會,應該糾正這種違背作者倫理的事情」,有位較年輕的同仁來信說這是很壞的role model。另位非醫界人士說這些文章寫「假象」。醫學教育領導者竟然寫醫學的「假象」,作者倫理須糾正,壞的role model都是很嚴重的問題,不能等閒視之。還有幾位寫得更難聽,您們若關心,我私下可跟您們講。

我上網查,查不到醫學教育委員會的名單。只找到委員會中 的第4屆醫學院評鑑委員會名單,醫學教育學會的理監事會名單只有部分有email,沒有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名單或輔仁大學董事們的email。請貴會、貴單位轉給貴會、貴單位所有委員及董事們。正式請求您們考慮上段提到的問題,達到貴會及貴單位設立的宗旨。台灣醫學界、教育界及台灣社會會由衷地感謝貴會及貴單位。

李鎮源教授曾為醫學院院長任命案,到教育部及監察院陳情,還到法院告發,校長們還是任命有問題的為醫學院院長及另一附設兒童醫院院長。我去信輔仁大學董事會成員之一的醫學教授及另一教授,請他們轉告董事會,信沒轉或董事會不理我,都沒回信。我也曾煩人轉告《醫學人文核心課程》的負責人,網站如舊(已刪)。辭典及江漢聲的書早已出版,繆誤仍將繼續流傳,影響深遠,不能不重視。

隨信附上1)《當代醫學》2月份第一篇我寫評江書一章之文,2)江漢聲副校長回應對馬雅各來台日期的「釐清真相」文有關的部分及我討論該「釐清」文,江漢聲在《當代醫學》自己介紹他的書《讓歷史教我們醫學》的文章請看網址http://www.medtoday.com.tw/43519.htm或書的自序。不知貴會、貴單位委員讀這些文章後,認為這樣的著作對台灣醫學教育有什麼影響,他們又是什麼樣的role model?請問:

1)請比較自我推薦/自序及書的那一章, 作者有沒有如自己所說「細細讀過」一百本參考書籍或「寫歷史要拿出證據」?是否符合貴會、貴單位經常主張的Evidence Based Medicine?文章為什麼出現那麼多錯誤,是否就是上面談到的PFFplagiarism,falsification,fabrication)

2)江副校長回應創造(造假、虛構、杜撰)馬雅各來台日期的「釐清真相」文,有沒有讀完答辯所依據的那篇文章?用的是什麼樣的邏輯?還要怪罪賴永祥教授。

3)造假無關緊要?不只歷史故事造假,還寫科學上不可能發生的現象,寫不少荒繆又缺乏科學(生物、物理、化學)的基本常識。還說歷史專家說這樣寫「無傷大雅」!這是醫學教育領導者?

4)因對資訊不正確非常關心,約兩年多前,我偶然看到江院長在《歷史月刊》寫有關penicillin 的荒繆故事及科學上不可能的現象,我寫了兩封信到江院長家,請他去雜誌更正。他在第2封信後寫回來說一個月後再跟我討論,之後都沒消息。我很關心此事,還寄那信副本給彼此都認識的朋友。知道該書要出版,那朋友還提醒他要回應我的質疑。可是仍置之不理,書照出,光只其中一章就有這麼多錯誤。對科學及學術的這種態度,我不知該如何稱之?

5) 上述情況跟貴會、貴單位主張的教育、醫學教育及學術求真,強調醫學人文及倫理精神有否違背。

6)馬馬虎虎的態度對待科學、醫學、歷史、人文、資訊及學術、可以否?   
 
貴會、貴單位很注重醫學教育的科學基礎,醫學人文及倫理的精神,有證據根據的醫學。網站上還看到醫學教育委員會最近還出這一類文宣刊物(列在信後)。相信貴會、貴單位會很注重同仁要我轉達的要旨,醫學教育領導者的標準何在?

另外附上我年初在《台灣新生報》的投書,台灣有好幾個網站轉載。請重視那位年輕醫師的所言的「醫醫相護」。當然我知道我會觸怒您們中的一些人,包括我的朋友們。得罪之處敬請原諒,若沒人指出就不會有反省的機會,台灣不會進步。我不是道德家或倫理學家,請不要認為我在唱高調,談的只是醫界應有的Decencies。真理比友情重要,我知道我會上更多機構的的黑名單,那是小事。

這是台灣醫界非常嚴重的問題。我轉述一位台灣從事醫學教育同仁的來信的大意「台灣對醫學及學術界的抄襲、錯誤及造假不再力求改革,台灣will have no future to speak of」。您們或許不同意no future一詞,若PFF及馬馬虎虎態度繼續下去,台灣will have no good future。台大醫院最近器官移植誤用有愛滋病人的器官事件,該是這裡所言的no good future,不重視正確資訊及馬馬虎虎心態的後遺現象。

特此正式提出到貴會、貴單位,請在貴會委員會、理事會、董事會正視並討論這信中提到的這些問題。改造台灣醫界、學術界及社會的PFF及馬馬虎虎這大問題,從醫學教育界開始。
謝謝祝好

   真一上 9/1/2011
St. Louis 大學小兒科名譽教授

PS:
四Attachments:

1. 朱真一-正視醫學資訊[1].
談《讓歷史教我們醫學》之一章〈打開二十世紀醫學的四面窗──從四個意外發現的醫學小故事談起〉
2. 成大醫訊
3. 「忌談壞榜樣的後果 」


4. 其他(2014.10月新增):
存疑、查證、求真(1):前言--神話、誤診及偏方
存疑、查證、求真(總結):「溫故知新」的補正;存疑查證「權威」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馬偕歌仔戲(1):歌仔戲公演及最後的厝兜 /布袋戲「馬偕在台灣」

馬偕歌仔戲(1):歌仔戲公演及最後的厝兜/

布袋戲「馬偕在台灣」


朱真一      

前言:
最近接到蔡百銓先生送來他的大作馬偕牧師也會唱歌仔戲?1他說馬偕牧師曾經到大稻埕,適逢廟會演歌仔戲,民眾發現馬偕來了,慫恿他扮演關公。馬偕披掛上陣,粉墨登場,比劃兩下,贏得滿堂喝采。蔡先生並說這就是馬偕。那麼平易近人,那麼入境隨俗。文中提到2013年六月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已推出《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1),還說201414日,將在台北市大稻埕戲苑演出。

同時也看到另一份報導2 ,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董事長黃春生牧師也一樣說,馬偕博士有次去到台北大龍峒,當地正好在演出關於三國故事的歌仔戲,民眾看到滿臉鬍子的馬偕博士很適合扮演關公的角色,就邀他粉墨登場,因此他說馬偕博士也可以說是「第一位唱歌仔戲的宣教士」。

去年1112月回台灣時,看到這些消息特別向戲曲學院的前校長鄭榮興博士請教,有否這歌仔戲的DVD,那時大概仍沒有存檔的錄影帶,他沒找到。可能因為那次公演不是在戲院演出,有點像「野台戲」,較難錄影製作。到網路查看,有人從遠處錄影29分鐘長的YouTube3,相當模糊不清楚。一定有人跟我一樣,很想看這馬偕歌仔戲,所以會有人錄影而送上網。

2014年再公演時,因在大稻埕戲苑演出,錄影製作DVD。非常感謝蔡先生及台灣戲曲學院邱佳玉小姐的幫忙,要到了非正式仍未出版的試用版歌仔戲DVD。用《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上網到Google去搜尋,看到這錄影帶的兩片段4,5 ,各約11多及近5分鐘,分別是最後及開始的一幕。

歌仔戲/大戲
為寫此文找些歌仔戲的資料,大部分從維基百科節錄而來6,也參考一些其他網站。歌仔戲是發源於台灣的戲曲,在台灣民間仍是很普遍的傳統表演藝術。歌仔戲以Holo台語演唱、對話或旁白,雖很多是古典漢詩的唱詞,但非常口語化,富有地方色彩,參雜地方的俚語,通俗易懂,是早期農業社會重要的娛樂活動之一,道地的台灣文化。現在的內容更豐富,更多元及精緻化。

我們小時候,客家鄉鎮及農村也可看到客台語版的歌仔戲,我們稱為「大戲」。用客家台語演唱,台灣的客家大戲和歌仔戲一樣,都是台灣原生種,但晚些誕生,唱的腔調則較多些。客家大戲曾經風靡全台各地的客家庄,台灣曾流行過,在日本錄製的大戲黑膠唱片。目前較式微,上網查,看到客委會還列出15戲團於網站中7 。最近由戲曲學院鄭榮興教授帶頭,創新改良大戲,還看到不少的DVD出版。

歌仔戲發源於宜蘭,約產生於日據時期的1900年代前後。移民帶來中國原鄉流傳的「歌仔」小調與宜蘭流傳的「歌仔」,融合發展成為「本地歌仔」。而後又吸收崑曲、京劇、客家採茶戲等,而逐漸形成歌仔戲,道地的台灣戲曲。

日據時代仍很受歡迎,不過太平洋戰爭時,日本政府厲行皇民化運動,改穿和服及佩帶武士刀演出,唱日本軍歌,宣揚日本當局政策。1947年,台灣開始推行國語運動,有限度地准許演出一些劇目。1950年代為推展反共政策,要求戲劇改良,只准演強調忠孝仁義等的劇,禁演不少其他劇類,還推出多齣反共劇,演有女匪幹及延平復國等的戲。

戲曲學院馬偕歌仔戲的公演
這《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歌仔戲,以馬偕牧師在台灣生涯為主題,透過傳統的歌仔戲演出,跟上幾章的歌劇及布袋戲一樣,有創新的表現,都生動地呈現當年馬偕博士從登陸淡水開始的生涯及精神。歌仔戲是台灣本土的戲劇,最容易讓民眾瞭解,大家會知道除宣教外,馬偕幫忙促進了台灣的現代化。

看到馬偕院訊及基督教論壇的報導2,8 ,上述的《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歌仔戲,由馬偕醫院邀請,201361日在淡水公演,是去年淡水的馬偕日第一個活動,由淡水區公所、馬偕醫院、台灣戲曲學院共同主辦。在淡水捷運站後方廣場演出,吸引數百位民眾到場觀賞(2)。這是第一次以歌仔戲演出馬偕,所看到的評論都說演出很成功9,10,不但吸引大批民眾觀賞,更使大家對馬偕牧師的生涯印象深刻。 

(2014)年是「台北建城130周年」,台北市立社教館主辦的慶祝活動中,14()15()下午兩點半,於大稻埕戲苑再度上演《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歌仔戲。歌仔戲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與戲曲音樂學系製作,馬偕醫院指導。找到今年公演的海報(3),這次在戲院正式演出。另外還看一報導說,明年將是基督教來台宣教的150年,要把這馬偕歌仔戲環台公演。

歌仔戲由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與戲曲音樂學系製作,由馬偕醫院指導。有關的製作人物及演出人員很多,無法詳細討論。剛好看到的海報中有一處列出,請看圖4。根據我的瞭解,製作群及演員群大部分跟戲曲學院有關。DVD中還感謝唐美雲歌仔戲團,可能該戲團也協助製作。


台灣歌仔戲班
最近蔡百銓送來他聽說的消息,「台灣歌仔戲班劇團」今年611日在馬偕醫護專校三芝校區,用歌仔戲來演唱馬偕的故事,沒查到更多的資料。只查到這個戲班以演出聖經故事著名。從網站找到的資料節錄於下11

成立於1995年的「台灣歌仔戲班」,在團長兼編劇劉南芳姊妹的帶領下,從2002年起成為全台第一個「以歌仔戲傳福音」的劇團。這些年,台灣歌仔戲班已經走進上百個大城小鎮,透過以聖經故事為劇本的戲碼,用市井小民可以「看得懂」的內容以及「聽得明白」的語言,把戲台搬到教會的門口演,還到很偏遠鄉鎮演出。蔡先生沒找到更多該團演出馬偕故事布袋戲的更多報導。

馬偕歌仔戲的〈最後的厝兜
我這份DVD是仍未正式發行的版本,就是上面提201414,5日演出時錄影製作。有上、下兩集,各約一個小時,內容重點與歌劇或布袋戲有些類似,不少題材只歌仔戲有,下章另文會討論。先來討論最後唱出類似本刊以前一再討論的〈最後的住家〉11,12

特別先來討論此段,因為看到評論說,「最後一幕馬偕因病離世時仍惦記著福音工作,當歌仔戲曲改編的〈最後的住家〉演奏時,現場民眾都深受感動」8,9。為了比較,先列出林鴻信教授的原始版本的〈最後的住家〉,其他更多的版本,請看拙著12,13

林鴻信教授最原始最後的住家〉版本。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瀾大海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您。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快樂攏在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裏,
找到一生最後的住家。

下面歌仔戲版本的〈最後的厝兜〉,依DVD的字幕而寫。跟上面林鴻信教授版本相當不同,不過其精神一樣。最先兩行由馬偕牧師在病床上講,後4行則由在病床旁邊的馬偕夫人張聰明唱出。最後8行,馬偕離開病床,家人及弟子群集床邊,應該指馬偕已逝世上了天堂,由背景女聲唱出。

這〈最後的厝兜〉歌詞,跟歌劇及布袋戲及以前討論的〈最後的住家〉不太一樣,歌劇中有兩段演唱類似〈最後的住家〉的曲,一在開頭一在最後,都由馬偕唱出。其中第二首在歌劇的最後,類似上面歌仔戲,馬偕離開病床,表示馬偕已逝世,上了天堂。布袋戲中,在最後的「天命」章,馬偕夫婦則坐著對談,先由馬偕講些〈最後的住家〉的內容,再由男聲唱出,聽起來非戲中馬偕的口音,應是背景另人唱。

歌仔戲DVD〈最後的厝兜〉版本。

這裡有我所愛的一切
這是神賜給咱的厝兜
---------------------
阮的青春都獻給你。
我的一生歡喜都在這。
在雲霧中我看見山嶺,
在隙縫內觀望美麗的山坪,
-----------------------
我心不捨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全部獻給您。
我心不捨割離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快樂都在這。
望我的人生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內,
找到一生最後的厝兜

歌仔戲〈最後的厝兜〉中三漢字/詞的探討
     上幾期討論馬偕歌劇時說,文建會邀請廖瓊枝、唐美雲等歌仔戲國寶級人物,當台語指導,意義重大11,12,還特別說歌劇的策畫及製作對台語很慎重。這馬偕歌仔戲的DVD說明中也提到唐美雲歌仔戲劇團的協助。不過字幕寫出的三個字/詞漢字(上面歌詞中用黑體斜寫,彩色版紅色),跟以前的討論不同,所以我最近討論台語書寫的拙文中沒討論11,12

那些文章中提到「住家vs khiā-ke() 」哪個比較好 。這歌仔戲用厝兜」,「住家」或「khia-ke 比較文語,「厝兜」比較口語。那幾文也討論過「盼望 vs向望 vs Ǹg望」的問題,這歌仔戲用「央望」,不是有些字典用的「仰」望。「央望」與「仰望」一樣?跟用「盼望 、向望 、 Ǹg望」相當不同。

拙文另處討論「Soah vs續尾 vs ()尾」的問題11,這歌仔戲的字幕用「尚尾站」,雖意義一樣,音/字不同,「尚」發音siōng,不過查字典,「尚」本身好像沒有「最」的意義,「尚尾站」應指最後一站的意思。同音的漢字「上」則有「最」的意義,譬如「上好」「上久」等,是否可用「上尾站」?用「尚」只取其音非其意?

結語
看到歌仔戲《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公演的消息,探討歌仔戲及這馬偕歌仔戲的製作及公演有關的故事,討論歌仔戲中〈最後的厝兜〉歌詞。下章再來繼續討論,歌仔戲的內容,以歌仔戲詮釋歷史,以及歌仔戲跟歌劇及布袋戲類似及不同的地方。

謹謝蔡百銓先生一再來信提供資料,也感謝戲曲學院鄭榮興教授及邱佳玉小姐的幫忙。還要感謝馬偕醫院及戲曲學院的網站,提供此文及下章很多資料。

More about 馬偕
探討馬偕/醫療宣教師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

參考資料:

1. 蔡百銓: 馬偕牧師也會唱歌仔戲?在網站:
   http://alliancesafeguardingtaiwan.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html
  (2014.8.25)
2. 蔡明憲: 歌仔戲穿西裝講英語 傳唱馬偕故事。基督論壇報網站;
   http://www.ct.org.tw/m/item_one/news/4/1485/2013 (2014.8.25)
3. 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YouTube) 在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_Za9aHarI (2014.8.25)
4. 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1(YouTube) 在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6nzOsnKtaI (2014.8.25)
5. 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2(YouTube) 在網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ZlHj3T4t2c (2014.8.25)
6. 歌仔戲。在維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D%8C%E4%BB%94%E6%88%B2    
   (2014.8.25)
7. 客家大戲。在客委會網站:      
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846&CtUnit=229&BaseDSD=24&mp=1828&xq_xCat=1 (2014.8.25)
8. 文的馬偕 台灣子婿‧馬偕歌仔戲 活化淡水藝文。在馬偕院訊的網站:  
    http://www.mmh.org.tw/MackayInfo2/article/B325/1122.htm  (2014.8.25)
9. 《大湧來拍岸─台灣子婿‧馬偕》唱給你聽。數位網路報的網站:
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4/01/blog-post_1940.html (2014.8.25)
10. 梁敬彥: 台灣歌仔戲班 福音撒種預備人心成好土。基督論壇報網站:
http://www.ct.org.tw/news/detail/2014-01030 (2014.8.25)
11. 朱真一: 從「最後的住家」詩談台語書寫。台灣風物。 2014(6);64(2):11-35
12. 朱真一:馬偕的「最後的住家」的故事。民報網站:
http://www.peoplenews.tw/news/5a444d1f-0ee9-4824-8971-836399cc0afc (2014.8.25)
====================================================


布袋戲「馬偕在台灣」(無圖) 

(原載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2014.9)

前言:
上兩期談以歌劇1,2,西方的舞台表演藝術,詮釋馬偕生涯。歌劇當然不是唯一的表演藝術,電影或電視劇、歌仔戲、布袋戲等在台灣更普遍,比歌劇更普及於民間。我手上有電視播出的《馬偕傳》、歌仔戲的《大湧來拍岸》以及布袋戲的馬偕在台灣》,這一期先來討論以布袋戲製作的馬偕在台灣。以後再來討論其他的表演藝術。

在本刊拙著馬偕的最後的住家〉系列3,一再提到,馬偕的〈最後的住家〉詩/歌詞會盛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布袋戲馬偕在台灣。布袋戲的DVD流傳很廣,李奎然先生譜曲的〈最後的住家〉DVD最後一幕唱出。對此布袋戲的評論中,最多人提到這首/歌詞,有些把歌詞全部刊於文中最顯著地方。很值得來討論馬偕在台灣這布袋戲。

布袋戲由林俊育長老經年的策劃,最後能出版DVD,達到很多的目標,跟歌劇一樣,用表演藝術詮釋馬偕生涯,對推廣台灣語文,發揚台灣本土文化,為傳統布袋戲開創新路線,宣揚宗教的熱誠等。布袋戲的CVD長達九十分鐘,由著名的亦宛然劇團演出,霹靂媒體公司錄製,製作的DVD很成功。看報導DVD才發行兩週,5000片馬上銷售一空,還在電視台播出,以及一再地各處公演此劇。

策劃者
從頭開始的策劃者是林俊育長老,根據林長老自己及其他報導4-10,林俊育1945年出生於台灣南投縣國姓鄉,自大同工學院電機系學業後,便進入美商德州儀器台灣分公司服務。後來與同事合力開創「光寶科技」公司,並當過總經理。45歲就從第一線的總經理職位退下來,投入「光寶文教基金會」的工作,期待以公益文化活動,為台灣做更多有意義的工作,尤其對關懷盲人及台灣語文最熱誠。就從這一點,就知道林長老多可敬可佩。
-------------------------------------------------------------------
補註: (以上紅字部分:林長老來信說有誤。此段內容來自文獻 4)林俊育:台語文愈來愈甜─教育部推廣台語傑出貢獻獎得獎感言(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m/Lim,CIok/honor/2008.02.htm)。林俊育長老說那文這部份不是寫他,那部分是講「林元生長老」,m̄是「林俊育」。但是引用的網站該文未說明,沒提林元生細長老,全在同標題內。造成誤會請林俊育、林元生兩長老及讀者見諒。

林長老寄來他的簡介如下:

林俊育簡介

1945台灣省南投縣出世,任職台北市雙連教會執事、長老(1980~2000)期間推動關懷盲人事工。2001波士頓受哈佛大學台語課李勤岸教授ê啟發,盡心盡力推廣台語文,擔任台灣公論報台語文專刊「蕃薯園」編輯、波士頓台語進步社社長、總策劃製作《馬偕在台灣》布袋戲DVD(已經發行23,500)、台北東門學苑2007年春季班「台語文kap布袋戲」講師台中市中山醫學大學台語系台語電腦資訊支援教師、「台語文網路資源kap電腦工具」、「台語文影音創作」及「網路福音事工」巡迴講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語聖經翻譯小組電腦顧問kah台灣長老教會族群母語委員會顧問、參與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閩客語典藏」計畫翻譯《台日大辭典》、翻寫《甘字典》漢羅、整理《客英大辭典》並上網免費提供讀者查尋使用、主導催生信望愛台語客語輸入法FHL TaigiIME、為紐約台灣會館編四語(台、客、英、華語)教材並擔任師資訓練講師目前擔任台語信望愛(http://taigi.fhl.net) 、客語信望愛(http://hakka.fhl.net)、思羅安信望愛(http://sloan.fhl.net, 台語點字)網站策劃人,並策劃kah蕭清芬牧師進行《全民台語聖經》ê出版等等。
-------------------------------------------------------------------------- 
林俊育有一次參加世界台語文研討會,會中有人責備抨擊長老教會的人向華語投降,不重視白話字,決心致力於台語文的保存與推動。他適時碰到李勤岸教授,瞭解《台日大辭典》的價值,決心翻譯,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從學習日文開始,執著認真地完成。對其他語言的工具也努力研究,後來與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合作,將這本《台日大辭典》以及另本《甘字典》整理上網提供大家使用。

林俊育說熱衷推動台語文一點也不覺得苦,而是樂在其中。他促成台語信望愛網站的成立,還找到志同道合的語文運動者開設眾多專欄。曾擔任台灣公論報台語文專刊「蕃薯園」編輯,波士頓台語進步社社長,研發台灣語文的各種工具,尤其在網路可讓大家免費使用,他的貢獻最大。

      2008221日是「世界母語日」,教育部舉辦「表揚推展母語團體及個人傑出貢獻頒獎典禮」,給予對推展母語有功之個人與團體肯定與鼓勵,林俊育長老是得獎人之一。他發表感言說在學中對各種語言攏有趣味,尤其是後來tam-tioh8母語滋味,對我的母語─台語kap客語重新建立甜蜜的關係,這是我一生中上大的喜樂。 TaN我感覺台語文愈來愈甘甜,也深深感覺台語文電腦工具kap網路技術的重要性,阮決定繼續開發,thang對台語文運動有所貢獻,這是我的希望。」

布袋戲
林俊育說從小愛看布袋戲,「何不用輕鬆有趣老少咸宜的布袋戲,讓人自然而然地愛上台語?寓教於樂」,認為透過布袋戲對保留台灣語文應最有效果。想到就做到,林俊育自己編劇,自己成立的番薯園布袋戲團,先在美國各種場合下,公演了多次的《馬偕在臺灣》,這布袋戲很受歡迎而決心推廣。

要大量推廣這種寓教於樂」的使命,以通過布袋戲來保存台灣語文,他馬上考慮出版《馬偕在臺灣》DVD,那應該更有效。林長老找專業的布袋戲團參與,他與頂尖的布袋戲「亦宛然」掌中劇團合作,這劇團是由國寶李天祿成立,劇團非常慎重地接辦此重要的工作。

林長老的劇本先經亦宛然的李傳燦團長改編,黃僑偉老師整理,由亦宛然掌中劇團演出,還由專從事布袋戲的霹靂國際多媒體公司錄影,完成了《馬偕在台灣》DVD20065月正式發行。布袋戲先有序曲明志,其次有五幕如下:第一幕學語言、 第二幕起教堂、 第三幕婚姻、第四幕艋舺及第五幕天命。

因為對布袋戲瞭解不深,以下的討論我從上述提到的各種文獻4-10,整理出來,很多是抄自別人的發現及觀點。知道DVD發行得很成功,很多年前就已經發行23,500片。對布袋戲界本身而言,因為製作了《馬偕在台灣》DVD傳統布袋戲多元化及創新格局,而大有收穫。

傳統布袋戲有新方向
傳統布袋戲本來多演中國歷史故事,《馬偕在台灣》DVD的製作,出現了有歐美人特徵的藍眼睛外,因為文化上跟傳統的有差異,有了創新的新方向。看報導說,劇團對馬偕等戲偶相當講究,造型依老照片雕刻。有一篇文章說為了《馬偕在台灣》DVD,動員了4050尊戲偶,為配合時代需要,穿上清朝的服裝,過去的布袋戲,傳統上多演明朝的服裝而有所不同。

文化上的差異,可以聖歌之例,可幫忙瞭解。劇中把本來以西式樂器伴奏的聖歌,以南北管配樂。對布袋戲製作而言,可說創造一條新路,用南北管配樂也可應用於西方音樂上,類似這些不必墨守成規,打破傳統的創作,可說給布袋戲注入新方向及新生命。下節討論本土化也一樣強調這意義。

布袋戲本土化
《馬偕在台灣》是亦宛然劇團第一次以台灣在地故事為劇本。記得以前陳清風教授常常強調10,布袋戲需要本土化,因為台灣布袋戲一向未離開中國文化的陰影。他說「最主要的就是演出內容的改變,變成以台灣本土的文化為主體,由劇情內容的改變帶動演出形式的變化,讓現代觀眾有一個本土的清新面貌。」他一再地提倡應以台灣的故事及台灣的人物為主,漸漸地本土化,才能表現台灣文化的特色。

陳教授以「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為例,說表演的風格以及相關設施上,已展現出台灣的本土格局,和中國的布袋戲早已有截然不同。然而說那劇仍無法跳脫大中國的思想,總以中原人士自居,四方為夷族,以儒家思想為本,要盡忠盡孝。脫離台灣這一塊土地的歷史文化,布袋戲將會漸漸式微,所以他認為最需要改革。廖添丁的故事就是很好的材料,同樣地《馬偕在台灣》一樣是絕好的本土題材,還有如上及下面討論更多幾層的意義。

有些人的評論中,特別強調,雖是以馬偕生涯為主,劇中有現代人已難得一見的「北管陣頭」,揮舞著大旗、扛轎、踩高蹺等的演出。此外更以多首台灣歌謠,包括淡水暮色、青春嶺等做為背景音樂,透過布袋戲演出,介紹了台灣文化,這《馬偕在台灣》居功厥偉。

詮釋歷史
馬偕對台灣的貢獻很多,我以前以討論很多,短短的90分鐘,很難詳盡詮釋他多方面生涯重點。本刊上幾期1-3,討論歌劇時就說,務必選擇重點來詮釋,跟歌劇一樣,布袋戲中對馬偕要融入變成台灣人,布袋戲中處處出現,馬偕要「本土化、台灣化」的決心。一樣強調娶台灣人張聰明為妻,他們互相幫忙到最後,尤其最後的一幕,唱〈最後的住家〉時,最令人感動。

上面列出的五幕的學語言、 起教堂、 婚姻、艋舺及天命,就是要詮釋的重點,醫療部分雖沒特別一幕,布袋戲中也多次表達,更是重要的部分。看一些討論,有人說馬偕的台語一開始就很好而毫無腔調,而感到有點奇怪。不過後來還是用「鹽」及「閹」分不清,表達台灣語言對外國人的困難,這種布袋戲及台語的趣味方式來詮釋,最合適及有效。

《馬偕過台灣》布袋戲以深具台灣文化特色又生趣的表演藝術,呈現馬偕博士在台灣的一生,說明馬偕博士對台灣人的關心與疼愛。在娛樂中得到教育,所以有人說可「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加拿大長老教會和台灣歷史的關聯,連一些基督教徒人士,都不太瞭解。從這布袋戲使民眾深入瞭解台灣歷史,尤其一些課堂中沒有教導的歷史。

用表演藝術詮釋歷史,是其他文字記載或圖片宣揚,甚至各種電子媒體都很難達到的目標。布袋戲跟歌劇稍不同,因為布袋戲是雅俗共賞,能通達的民眾比歌劇更多,當然兩者各有其不同的使命任務。跟本刊上幾期討論馬偕歌劇一樣1-3,對保存台灣文化及推動台語文都有大貢獻。大家都會肯定表演藝術的好效果。以後再會討論歌仔戲及電視劇等其他表演藝術。

學習台灣語言的最好教材
我在本刊以前有關〈最後的住家〉的文章談過,那詩/歌詞很多語言版本,有Holo/客家台語、日、英〈最後的住家〉的詩/歌詞,Holo 台語版更有全羅、漢羅、全漢版本。我手上有的《馬偕在台灣》布袋戲的DVD版本,有全羅及漢羅Holo台語、客家台語、英語等幾種字幕可選擇。這種安排非常難得、所以我說是學習台灣語言最好的教材。

表一是我從林俊育長老發表的資料整理,列出有3Holo台語、客家台語、英語及日語等很多語言為例,只列〈最後的住家〉詩/歌詞的前兩行。從這表可看出陳長老的用心,《馬偕在台灣》布袋戲的DVD,為何是學習台灣語言最好的教材。

DVD有不同語言的字幕可選擇,有不少好處,可讓更多外國人及海外第二代台灣人瞭解台灣的歷史文化及語言外,還可促進不少人,去學習不同的語言。有人可能會因此去多看幾次歌劇,更領會及瞭解歌劇的內涵及意義。這種安排自然是林俊育長老的心血,用心良苦,把這布袋戲安排成如此好的台灣語言教材。據我的瞭解DVD的版本,不是馬上就有這麼多語言可選擇,越新版越多可選擇。


表一 〈最後的住家〉詩/歌詞的前兩行;依順序 全羅/漢羅/全漢台語、客台語、英、日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óa chôan-sim sóu thiàⁿ-sioh ê Tâi-ôan ah , 
我全心所疼惜ê台灣ah !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全心惜miang-miang ke台灣ah!
How dear is Formosa to my heart!
愛しい台湾よ!

Góa ê chheng-chhun lóng-chóng hiàn hōu lí . 
我ê青春lóng總獻͘你。
我的青春攏總獻予(給)你,
ke青春全部獻pûn你。
On that island the best of my years have been spent.
わが青春をあなたに捧げ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語
很難得看到這有新思想的布袋戲,擺脫了傳統布袋戲的中國文化,尤其儒教思維的包袱,詮釋台灣歷史文化外,又是推廣台灣語文的絕好教材,宣達台灣的本土文化及宣揚宗教的熱誠。另一重要成果,這《馬偕在台灣》為傳統布袋戲開創了新路線,有創新才會有前途。

More about 馬偕
探討馬偕/醫療宣教師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4/07/blog-post.html

參考文獻:

1.  朱真一: 馬偕歌劇「黑鬚馬偕」(1) : 歌劇簡介。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4(7)58(7):75-79
2.  朱真一: 馬偕歌劇「黑鬚馬偕」(2) : 馬偕歌劇「黑鬚馬偕」策劃、創作及演出人物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4(8)58(8):79-83
3.  朱真一:馬偕的「最後的住家」(6--「黑鬚馬偕」歌劇。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4(6)58(6):78-82(5篇從此文獻可找到)
4.  林俊育:台語文愈來愈甜─教育部推廣台語傑出貢獻獎得獎感言。2008421日《台灣教會公報》2930期。從網站: 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m/Lim,CIok/honor/2008.02.htm (2014.7.31)
5.  曾韋禎:當外國來的馬偕遇上本土布袋戲──談《馬偕在臺灣》布袋戲。從網站: http://blog.roodo.com/weichen/archives/2360437.html (2014.7.31)
6.  鍾麗華:馬偕在台灣 亦宛然首演在地文化。自由時報2006711日。從網站: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809522006-07-11 (2014.7.31)
7.  呂莉莉:光臨台灣。從網站:
http://ks-pctpress.org/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945:20051218485-&catid=34:2005&Itemid=54 (2014.7.31) 
8.  陳鳳翔:老頑童林俊育~拼勢推廣台語文。《臺灣教會公報》第2803期,20051120。從網站: http://www.fhl.net/main/women3/women3257.html (2014.7.31)
9.  蔡百銓: 「馬偕在台灣」:布袋戲也可以這麼演。從網站: http://blog.yam.com/paichuan/article/10028719
10.陳司敏、李宜峰、陳其凱:從布袋戲看台灣主體性。從網站: http://www.shs.edu.tw/works/essay/2010/11/2010111208273402.pdf  (20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