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兒玉 John Jyigiokk Tin
台南神學院歷史神學榮譽教授
客家囝仔國際名醫教授
追求蘇格蘭耶穌的醫療使者,
如何為台灣開拓西洋醫學
Kheh-ka Gín-á Kok-chè Bêng-i Kàu-siūū
Tui-kiû Sou-kek-lân Iâ-sou ê I-liâu Sù-chiá,
Jû-hô ūi Tâi-ôan Khai-thok Se-iûn I-hakk
Internationally Known Hakka Boy Med-Professor Seeks
How the Western Medical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y the Scottish Missionaries
大約四年前,不記得啥人介紹ê,筆者第一次接著
朱真一教授ê mail,問講林茂生ê 父親「林燕臣牧師是否
曾在新樓病院教過醫學?」之奇問。起初想講可能是加減
e-hiáu 白話字ê 福佬信主兄弟,多年在海外,學已有成,
思鄉,在業餘趣味趣味研究kóa 醫療宣教事工。
總是後來才知影,教授是未信主ê 新竹新埔客家囝仔。
他ê 業餘趣味不是只有趣味趣味nā-tiānn,寧可sī 他在另
外一門teh 多藝多才活動貢獻,就是在「人文史」一大門ê
領域。
當教授要筆者為他ê 新書《府城醫學史開講》寫序言
ê 時,突然筆者聯想著,早年在京都ê 中學時代,teh 熱讀
世界偉人傳紀ê 時,記得一位十九世紀中葉德國ê 科學家
赫爾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 ê 多元貢獻。
以下讀書記憶:赫爾姆霍茲原本已是一位聞名生理學
家名醫,teh 研究目睭ê 時,發現目睭kap 光線有關。就開
始研究新領域物理學,不久在此方面亦參與建立「能量守
恆定律」,在人類歷史上不朽ê 貢獻。在柏林時代,日間
在大學醫、理工學院教學、研究,忙歸日,在黃昏時,別
人teh 準備回家ê 時,赫爾姆霍茲teh 趕去到在市內ê 音樂
學院教小提琴。因為他是國立柏林音樂大學正牌ê 小提琴
演奏教授。
筆者同意koh 欣賞教授ê 新書,以一般平面文化史立
場,由南部開始建立ê 西洋醫學系統史,對抗以外來入殖
北部ê 日本/國民黨做中心ê 所謂主流醫療發展史。如此
教授提供以台灣人最主的歷史觀。Kan-tann 此點就好,《府
城醫學史開講》已經有夠額價值受推薦lah。
2013 年8 月
===========================================
來自「心靈工坊」出版社的網站,左邊書摘2 第一部 第七章
http://www.psygarden.com.tw/
南台灣的歐美醫師對台灣語言的貢獻
前言
以上各章討論不少到過南台灣的歐美醫師,主要有馬雅各醫生、戴仁壽醫生及安彼得醫生的醫療服務。他們在南台灣傳教與行醫,最重要及最需要的便是跟民眾、病患或受訓者溝通,因此他們對台灣語言很注重,這個單元就要來討論他們對台灣語言的貢獻。
為了行醫、傳教以及訓練醫療人才,這些遠從歐美來台的醫師,發現用羅馬拼音字最方便也最有效。他們大力提倡用羅馬拼音字書寫的本土語言,對台灣的語言大有 貢獻,戴仁壽醫生對醫學術語的統一尤其卓著。這裡談的主要是我所看到已發表的文獻,不是第一手資料,只是我的讀書報告。
使用羅馬拼音文字的歷史
因 為漢字對歐美人而言非常困難,很自然地會想用羅馬拼音字來當教會傳教、殖民地政府辦事及統治的語言。十七世紀在荷蘭及西班牙據台時代,傳教士就用羅馬拼音 字翻譯教義書,統治者及民眾也使用這種羅馬拼音字拼寫原住民語文。這種羅馬拼音字的平埔族語文,在荷蘭人離開百多年後仍流行,最少當簽訂契約用,既所謂的 「新港文書」或俗稱的「蕃仔契」,筆者拙著幾次稍提到過「新港文書」(圖1)。
看書才知道,Holo(福老)台語的教會羅馬拼音字並不是 台灣原產,也不是源自中國閩南地區,而是馬來西亞華人社區最先開始。在賴永祥教授好幾輯的《教會史話》以及他的史料庫(註3),有不少的討論。教會羅馬拼 音字,在台灣用「白話字」的稱呼較普遍,不知中國的閩南或東南亞的華僑有如此稱呼否。他們很可能沒此稱法,我遇到的華僑大都用「福建(Hokkien) 話」,不用Holo或閩南話。
根據賴教授的研究,倫敦宣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早於1820年在馬來西亞的麻六甲就有本小字彙,並於1837年在澳門刊行《福建方言字典 (A Dictionary of the Hok-keen Dialec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以後主要由廈門的美國歸正教會的宣教師們,將羅馬拼音字推行並實際應用。以後有更多的教義書、聖經及字典在閩南地區出版(註1)。
台 灣的南北基督教長老教會,到台灣後主要都是使用羅馬拼音字,如上所言在台灣教會稱為「白話字」,將最平常的口語文字化。雖然主要是因為歐美人宣教師學習漢 字困難,另一大原因是十九世紀及二十世紀初期,台灣一般人民能讀漢字的人不多,羅馬拼音文字較容易學習,很適合當時的社會。
馬雅各醫生對台灣語言的貢獻
馬 雅各醫生來台後,他努力推行羅馬拼音字(白話字)還有個典故。以前談過他的醫療貢獻時,提及他與原住民經常接觸,他來台只不過半年(1865年11月)就 去拜訪西拉雅(Siraya)平埔族人,也接觸排灣族原住民,以及更北部的洪雅(Hoanya)及台灣中部的巴宰(Pazeh)平埔族。他去平埔族地區 時,據說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荷蘭時代用平埔族羅馬拼音字語言書寫的契約(即上述的蕃仔契或新港文書),給了馬雅各用羅馬拼音字翻譯聖經成Holo話的靈 感。羅馬拼音文字只要短期功夫就可以學會,不久後他就開始著手翻譯新約。
根據賴永祥的史料庫(註3),馬雅各醫生於1871年8月7日開 始利用閒暇翻譯新約聖經。不過他於1871年底就返回英國,在英國繼續聖經的翻譯。從開始翻譯,只不過兩年,《Lan e Kiu- chu Ia Ki-tok e sin-iok(咱的救主耶穌基督的新約)》一書就已完成,1873年由馬雅各醫生監印,在英國印刷出版。
馬雅各翻譯 的整本廈門腔舊約《Kū-ioke Seng Keng(舊約的聖經)》,也在他監督下,1884年由英國聖經公會出版。這是第一部Holo語的舊約。羅馬字(白話字) 聖經(新約及舊約)的出版,對羅馬拼音字的流通及普及化,非常有意義及貢獻,兩本都是他翻譯及監印出版,都是以廈門腔來寫。
《台灣教會公報》對語言的貢獻
巴克禮牧師(Rev.Thomas Barclay)在馬雅各離開後的1875年才來台,繼續努力推動白話字。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在1885年7月創刊了用白話字印行的《台灣府城教會報》。 1880年,當時已回英國的馬雅各醫生捐贈了包括印刷機、排字架及鉛字共十一箱的印刷設備(註3)。巴克禮博士於1881年回英國度假時,特地去學習檢字 及排版等技術。1884年5月開工啟用此套印刷設備,並於 1885年7月15日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之《台灣教會公報》),成為台灣第一份報紙。這報紙不但對教會的傳教影響很大,對台灣的歷史文化語言等 也都很有貢獻。
《台灣府城教會報》就是《台灣教會公報》(圖2)的前身,1885年創刊,使用教會白話字印行。1892年改成《台南府城教會 報》,1906年稱《台南教會報》,1913年跨出台南成為《台灣教會報》,1932年改為《台灣教會公報》。從創刊號起的全套教會報,最近以《台灣教會 公報全覽》出版,共77冊,每本約600頁。第一部分白話字(羅馬字)版,從1885到1968)年共26冊。
這是台灣的第一份報紙, 保存了很多當時社會的種種紀錄,譬如我一再提到顏振聲寫的〈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首先在此教會報連載。其他有關醫療方面,「《台灣教會公報》的寶藏」單 元的討論,主要就是從《台灣教會公報》挖掘找來的醫學史典故。此報1969年3月以後才改為漢字中文,賴永祥教授認為「用教會白話字表達,這對現代讀者而 言,或有「文字『障』的感覺 ,但對研究台語文的人而言,確實是寶庫」。
對台灣語言的貢獻中,語言的統一化,用羅馬拼音字可能比漢字更有 效果。報紙也提供文學的寫作的園地,譬如羅馬拼音字寫的小說,比目前大家稱為「台灣文學之父」的賴和的第一篇小說更早。下面討論幾本從南台灣出版、南台灣 的歐美醫師編輯跟醫學及語言有關的幾本書,對醫學、對語言都很有意義。筆者已寫過兩篇文章介紹戴仁壽醫生的小文(註4,5),他對台灣的醫療以及痲瘋病人 的照顧貢獻良多,不過很少人知道他對語言的貢獻。
戴仁壽醫師與台灣醫學語言
戴仁壽醫師在台南的新樓病院工作時期,為了想提升看護 及助手的醫療常識及水準,後來又想統一醫學及護理的語言術語,也為了訓練本地的醫護人才需要教科書,於是在繁重的工作期間,編纂了一部用羅馬拼音字書寫 Holo台語的護理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註6)(圖2,3)。
這 本書除了羅馬拼音字外,有少許漢字及英文註解,有很多插圖。他耗時費力地收集、整理,並參考英國、加拿大、中國及日本等出版的護理手冊及教科書。戴醫師這 本書於1917年10月5日刊行,是台灣第一本用Holo台語撰寫有關醫學或護理的教科書,更是第一本用羅馬拼音字書寫有關科學的書。
其 實這本書不只護理界,醫界也需要一本適用的書。在那個時代,不懂漢字,透過羅馬拼音字,就可學習醫療、護理或科學,的確很有意義。那時候(1917年左 右)在台南當看護婦(護士)的人,學習羅馬拼音字比學漢字或日文更容易。那時台灣醫學校成立已快二十年,在中南部的教會醫院如新樓及彰化基督教醫院,仍有 以學徒方式來養成醫師,這本書對那些學醫的學徒(見習生),一樣很有幫助、影響,對醫學教育貢獻很大。
《內外科看護學》用羅馬拼音字撰寫,有些名詞會加上漢字,書中有很多插圖(圖3)。全書主要分四部分:解剖生理學、普通看護學、外科看護學及內科看護學,總共675頁,內容很豐富。在當時而言,不只從事看護學(護理)的人或醫學學徒,對其他醫護人員也是很重要的參考書。
許 多醫學專有名詞的翻譯,尤其困難。 他來台灣才幾年,本地語言雖已十分熟練,仍須早些來台的宣教師幫助。他參考了Mrs.Bayard Lyon翻譯的中文本(註7)、日本Dr.Onda的字典及高似蘭(P. B. Cousland,1860-1930)編撰的英漢《醫學辭匯》(Lexicon of Medical Terms)為標準。許多專業名詞,他反覆對照後,才定稿完成。陳大鑼出力最多,最後由陳先生作多次校稿而成;陳大鑼還到日本橫濱做校對工作(註 3,6,7,8)。
戴夫人是護士,以專業知識用心閱讀全稿修正。1917年10月5日,在日本橫濱市福音印刷合資會社印刷完成,10月8 日由台南新樓冊房發行(註3,6,7,8)。當時不只是當地的醫界及護理界使用,外籍宣教師也都人手一冊。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院史館收集的幾本,就是由外籍 宣教師使用後留下來的。這是他們的字典,是他們與病人溝通找詞彙的最佳工具。筆者手上有一套兩本的影印本,這套是1990年代時,有幾位熱心研究羅馬拼音 字書寫台灣語言的人士所影印的(註6)。
安彼得醫生與白話字醫書
早期的歐美醫生訓練了一些「學徒」當助手,也因此訓練了不少醫務人員,可說是最早期的醫學教育。安彼得醫生1878年來台灣後,更擴充了學徒訓練制度,並使之較制度化。他訓練了不少見習生,他們不只臨床上見習,也要上課,還請秀才林燕臣教授漢文醫書的課(註9)。
從 《台灣府城教會報》刊登招收見習生的消息,略可看出見習生的一些訓練方式。十八歲以上懂白話字(羅馬拼音字)是必須的條件,見習約須四年。白話字是必須的 條件,而漢文只要略知即可。從周瑞醫師的《限地醫生-周瑞醫師傳記》中可知,學徒式的醫學教育更制度化(註10)。他受訓練期間比上述《台灣府城教會報》 的報導較晚些。
最近注意到《限地醫生》最後一部分的醫療文物的圖片中,列出課本之一的《Sin-The Li e Tsong Lūn》(身體理的總論),看封面及列出的兩頁,是用白話字寫的,很像是翻譯的解剖學講義。看來比《內外科看護學》更早出現,很可能只是給見習生的講義, 並沒有正式出版。
黃茂卿著作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90年史〉一文中提到,林燕臣「幫忙安彼得醫生翻譯醫學書籍」(註11),但未列出 這典故的出處,而前面提到白話字的《Sin-The Li e Tsong Lūn》(身體理的總論)醫書,可能就是林燕臣幫安彼得翻譯的醫書。我到目前還沒找到這本白話字寫的書,希望以後能找到更多資料。1906-1911年是 周前輩在新樓及打狗醫院,接受安彼得、蘭大衛及馬雅各二世訓練時的年度(註10),所以這課本應該比《內外科看護學》更早出現。
《Sin-The Li e Tsong Lūn》很可能是第一本在台灣發行的Holo台文醫書。有可能是林燕臣自漢文翻譯的醫書,或安彼得醫生口述由林燕臣用白話字寫下,當然仍可能由安彼得醫生自己寫,因為1898年時,安彼得醫生已來台二十年,福老台語已經非常熟練。
中南部長老教會醫館的藥典手冊
在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的《蘭大衛醫生與百年醫療宣教史》(註12)書中,我看到《藥局的藥品及備藥》一書於1922年出版。這本是台南與彰化兩家長老教會醫館的共用藥方集,由當時的馬雅各二世、蘭大衛以及周惠燐(or潾)三位醫師共同編輯。
《藥 局的藥品及備藥》一書是採用羅馬拼音的白話字,並附加英文撰寫而成,是一本攜帶方便的袖珍型書籍(圖6),使用者可放於口帶內,隨時可翻閱這本「醫師常用 處方集」。據說這本藥典記錄了當時藥物學的發展、醫療背景、醫師用藥習慣等,還有相關醫學常識,並記載有關眼科、外科的知識,消毒方法、顯微鏡檢查法等, 可惜我尚未看到原書。
討論及結語
不論從台灣醫學史、台灣語言史或基督教傳教史等各種角度來看,早期外國宣教師們使用的羅馬拼音字,不但是他們最方便學習台灣語言的工具,對台灣的基督教傳教、台灣醫學及護理的現代化,甚至可說對台灣現代化都有貢獻,是醫療宣教師對台灣多方面的貢獻之一。
羅馬拼音字很有效地促進歐美人士或歐美宣教師對台灣的瞭解,而且用羅馬拼音字來當作教育的文字,在一般教育還不普及的年代,對台灣人也很有效,透過羅馬拼音字來學習各種新知,有利於促使台灣醫學的現代化。何況教會公報還提供資訊,提供發表寫作的工具及園地。
現在大家非常習慣用漢字,有了漢字的包袱,學習羅馬拼音的語言文字,反而比較困難。不懂漢字的外國人,以及上述的前輩,甚至在美國的台灣人第二代,學習羅馬拼音的語言文字反較容易,這也值得大家多來探討的題材。
上 面曾提到賴永祥教授說過,白話字的《教會公報》「對研究台語文的人而言,確實是寶庫」。在網路上就有一網站,「台灣白話字文獻館」,網 圵:http://www.tcll.ntnu.edu.tw/pojbh/script/artical-dta349p.htm,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 看。(註13)
非常感謝賴永祥教授及各醫院出版的院史或各種出版物(包括網路資訊)供給許多資料及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