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馬偕牧師的探險(4)--1873-74年的獅潭行

馬偕牧師的探險4--1873-74年的獅潭行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這系列雖主要探討馬偕牧師的「探險」,同時學到不少台灣19世紀最後約30年的歷史「新知」,台灣跟國際的交流以及110-140年前的各族群的歷史文化及族群關係。馬偕及其他外國人對原住民社會的觀察,很值得參考。
上兩章寫馬偕牧師1872年及1972-74年初新港社的「探險」1,2。當然馬偕去訪問新港社及獅潭是為了傳教,看馬偕的傳記及日記3,4,以及延伸的探討,學習到以前不知道的歷史文化,包括北台灣醫學史的「新資訊」。
這章繼續寫馬偕獅潭行,上次討論1872年到1873年底到新港社8次,其中7
還繼續深入山區,可能獅潭鄉地區訪問(圖1。此章談1973-74兩年的獅潭行。下面討論獅潭與獅潭底混用,早期如馬偕的日記都用獅潭底(Sai-tham-toe)之名。

為爬雪山的長久獅潭行
      此系列談過187210月第一次到新港社1那次馬偕沒去獅潭。1872年底和巴克(Bonham Ward Bax)船長同行時,與新港社民賽夏族區2。馬偕日記或傳記都用savages一詞稱較深山的原住民,「蕃人」一詞是翻譯原文用法。馬偕有時用「生蕃」,以別於「平埔族」的「熟蕃」,永祥教授文用「土民」。
      18734月那次先與甘為霖牧師同行到新港社,44日離開新港社後不久兩人分手,馬偕往山區走,進入「蕃」界。馬偕日記對此第2次的獅潭行4,描述得較詳細。他說要爬很陡的山,黑暗的叢林沒路又無甚光線。前頭有兩人用長刀砍高茅草,茅草很尖銳,把衣服割破,手流大量血。茅草高達10呎,進入後常不知方向,又怕「蕃人」突然出現。總之,很辛苦地爬到一座山巔。
大家呼叫,山下有槍聲回應,馬偕等下山到半腰時,有一隊「蕃人」在等,他們認出是馬偕後,帶馬偕一批人到部落去。在那裡也看到從新港社遷來的居民,幾百人在那裡,顯然「平埔蕃」及「生蕃」很融洽地在一起。只不過約2小時就建好一間茅屋給馬偕及學生們,生了一堆火,一起唱歌吟詩,馬偕也講了一些道理。

爬雪山途中兩部落的大「派對」
第二天跟頭目談,決定由五十名陪同,爬雪山(Mount Sylvia;僅次於玉山的北台灣最高山;日據時代稱次高山;圖2,3)。馬偕特別說路非常特別(extraordinary),並說毫無疑問地要使漢人不容易發現。為了馬偕一批人,先頭有半打人先用刀砍樹及茅草。走的山路很陡又要涉水,走了約一天,在靠近山巔的地方,生火休息,吃帶去包黑糖的飯團,喝清溪流的水。
46日幾乎整天待在生火處附近,時間過得很快,有時一起唱歌,唱歌好像使「蕃人」快樂。第2天(47日),再出發時,靠近另一族的範圍時停下來。吃飯團及喝酒,特別提到把飯團圍成一圈,在中央放裝酒及喝酒的竹器。另一部落的12-13位,原本在隱密處監視的,突然帶槍出現,不過後來放下武器,走到馬偕前,他們先把手放到馬偕的胸前然後又放到自己胸上,好像表達我們不是敵人是朋友,以後一起吃飯團及酒。其中幾個人離開,再帶來他們的頭目及約50幾位部落的社民,一起飲酒度過此大「派對」。這一節寫得很有意義,更能瞭解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

爬雪山途中美景
48日一早醒來,開始再向雪山走,第2天晚上休息時,最高峰看起來不像太遠,馬偕說他用指南針。當晚別人都好睡時,馬偕睡不著,整晚想白天看到的美景,他說不可能用文字來描繪此「山的驚奇(Wonders of the Mountains)」。他用好幾段描寫他經歷的美景,因為蕨類附生於各種樹、樹枝、竹、山岩等,整個地區都「染上」藍色,馬偕用”Grand Scenery, Blue Bamboo”當標題。他說大樹不少,加上長達25呎的藍色藤條,隨風搖擺。馬偕說這裡的美景,任何太陽照得到的地方都比不上。
馬偕的傳記3賴教授翻譯成下段簡潔的美景描述5從這裡可望見明日可達的頂峰,也可俯瞰下面群山和谿谷。四圍繁茂柏、樟、橘、梅、蘋果、栗、橡及棕各種樹木。雨傘般的羊齒高達卅呎,其葉就有廿呎。絲條狀的羊齒牽在樟柏上,又有各種美麗蘭花從樹枝上垂下。另一邊有竹林,竹幹天藍色,尖頂毛翔狀,藤如網似地纏繞竹林。自突出的崖岩上可眺望上下四圍的美景,靜聽衝下的溪流之奏曲,望西有台灣海峽如長條藍光般閃耀,而山嶺則像靜止黑綠色的海洋,但其旋轉的波浪卻永遠固定而不動,奇景無比。

功虧一籌;沒爬上雪山頂
可是頭目決定第2天就要回去,馬偕覺得很可惜,眼看就可爬到頂峰。無論如何,頭目已決定,就是無法往上爬,只好轉身俯瞰四周可看到向海方面的全景,410日開始下山。傳記中後來有解釋,頭目觀察鳥的蹤跡,得到警告非回去不可。馬偕認為這是一種迷信,每當他們要出外,尤其是狩獵或獵人頭時,就拋樹枝,驚動鳥兒,聽其啼聲,看其飛向,來決定成行與否。
很快地11日晚就回到獅潭的部落,412日晚返回新港。這一次從44日新港社出發,412日回到,前後共約9天。這趟獅潭行,為爬雪山,是幾次獅潭行中最長的一次,從獅潭到雪山不但遠(圖2),山又陡又高,還有上述的如部落間的勢力範圍衝突等種種困難。

18735-10月的獅潭行
        18735月底到187310月上旬,又再去獅潭3次,以下引用自賴永祥的報導6:「同年年529日,馬偕和嚴清華,又從新港到獅潭底。途中宿於土民處。『回一個轉彎之處,茅草深長,忽有一土民擋住,距離約有六七步,舉起槍瞄準,我趕緊打手勢,捫手在胸膊上,並向前拍拍他的胸膊表示友好之意,他見狀隨即收槍回示一番,然後兩人一起大聲呼喊。他連連表示歉意,他的頭目也來了,責問那個人豈認不得我一臉鬍鬚?』530日,連夜趕到新港,然後轉中港。
719日馬偕又到獅潭底,20日(禮拜日)上下午都講道理給數百名土民。學生及平埔社民一起唱歌唱詩,士民看樣子很喜歡這些。21日由土民三四十名為伴,從獅潭底,進入深山。走羊腸小路,終於聽著狗吠聲,也聽見土民的呼叫聲,而土民都出來相迎,非常高興招待。他們都紋身,女刺花於兩頰,男於額頭和胸膛,若殺了一個異族或漢人,則在胸膛紋一條為記。馬偕遇到一個頭目,胸膛有廿九條紋,也就是說,他曾殺了29人,722日返抵新港。
109日馬偕再到獅潭底10日獅潭底居民,用木料搭一小屋作為禮拜處(a log chapel)包括土民在內大家都非常興奮。阿華(嚴清華)也從新港趕來,大家都喜歡他。11日返新港。
      上述7月的獅潭行,馬偕日記中說4,與英領事EC Baber及他的男孩同行。718日晚抵新港。還說Baber的男孩放棄,不知是否說男孩沒去獅潭?馬偕等於719日去獅潭,日記還提Baber同行。10月那次,3日到新港社,4,5兩日於新港社忙碌。106日還先南下到內社到8日晚才回到新港社,10/9日才去獅潭,可見馬偕的南下為拜訪多處的忙碌的工作旅行。
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教會機構查詢網站7,日據時代(未寫年次)教會人士在獅潭帶領聚會,以後建教堂。不知是否上述1010日搭建做禮拜聚會的小木屋原地,以後教會斷斷續續有不一樣的活動,目前的教堂如圖4,網站寫獅潭教會創立於18731010日。

187311月到18745月再3次訪獅潭
11那次比較特別,馬偕和海關稅務司好博遜(Mr. H.E Hobson)一同南下旅行。27日到新港28日到獅潭。賴永祥的文章報導如下6:「29日往番屋看士民的跳舞,非常有趣。30在那個木屋拜堂講道。晚上很冷,好普生(與上「好博遜」應是同一人)睡於屋中央,馬偕在一角落,有鹿皮舖在地面,但沒有棉被蓋,以致一直不能入眠。取些樹枝(stick)生火,冒煙但並不感覺溫暖。外面似乎下過霜似的。121日離開獅潭底,取另一道路返新港。」馬偕日記中特別說,1129日是非常有趣的一天,但隔日晚太冷得睡不著,不得不第2天趕緊回去新港社。
上章已提過212月底又有一次傷心的新港/獅潭行,因為新港社的傳教者許銳被殺,馬偕趕緊南下到新港社再入山區(靠近獅潭處?)。187411日馬偕抵山裡埋葬銳的屍體,立墓碑作紀念。
187457日馬偕再度南下,511日從新港取新路線去獅潭,遇見「蕃人」要出外獵人頭,他們顯然很不高興,但不久認出馬偕,就以親戚(kinsman)相稱,並帶領馬偕等去他們的村莊,途中看見一隻漂亮的豹及幾隻小鹿。夜宿於村中茅屋地板上。
原住民雖對馬偕非常和氣,12日讓馬偕一行回到新港。馬偕後來才知道他離開後,「蕃人」與獅潭部落人相戰,相當殘酷而且雙方死傷不少,住獅潭的居民因此離散,不知此居民有些是第2章提到1,新港社頭目去賽夏部落簽約後,到獅潭開墾的道卡斯族人?

醫學有關的記載
      雖探討「探險」,從馬偕日記時,看到馬偕沿路或到探訪地區,常提供醫療服務。有效的醫療,可減輕敵對的關係,譬如1873年初到賽夏族部落時,族人對馬偕很敵視,但不久遇到馬偕前一天給藥治療的族人,對馬偕很友善而改善關係。18735月,馬偕不巧在新港社的祭典時造訪,本對馬偕一再威脅甚至想傷害他,施診治療有效,社民對馬偕改變為友善。看來醫療幫忙減少馬偕「探險」時的危險。
      探討時發現不少「醫學史寶藏」,譬如上章提到在中壢及竹塹各兩次的拔牙,以及各地的醫療,正式由Dr. Ringer主持的醫館開幕日,馬偕的的麻醉術等。馬偕日記提供不少第一手的醫療史資訊,以後另文再來報導。

後記
以上的討論很瑣碎,主要說明當時獅潭行及爬雪山的確有不少危險及自然美景。危險不只是各地的大自然環境,如叢林中連茅草都可傷人,還有野獸如豹等。持槍的「蕃人」又不時出現,幸虧運氣還好,都沒受到大傷害。馬偕描寫當時的台灣自然美景,140年後只能讓我們回味。
最近看Jared Diamond的新書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8(圖5),上面的討論跟Diamond第一部分談「勢力範圍的劃分」很類似,無意如打獵或各種因素誤入別部落區就有危險,對「朋友、敵人、陌生人及交易者」,有不同的對付法。看馬偕的日記及傳記,台灣那時代的原住民社會,類似不少Diamond書中提到的較原始的傳統社會。
根據賴教授的文章6,馬偕後來於18751月、18917月、189210月及18936月再去獅潭。賴教授還特別說1875年後,「訪獅潭的記述甚久未見」,並說1901年馬偕逝世後,沒人繼續馬偕在新港/獅潭的工作。
最近看陳政三的出礦坑鑽油日記9及馬偕日記4187846馬偕曾去今苗栗公館的出礦坑,探訪來台灣掘油井的兩位美國人技師簡時(A.P. Karns)及助手絡克(R.D. Locke),第2天(星期日)他們兩人還去馬偕教堂做禮拜這教堂到底在獅潭或新港社?值得以後再來探討,陳政三最近又出版新書美國油匠在台灣10,兩本都有不少的註解。
此文主要根據賴永祥教授的文章5,6,還有馬偕的傳記及日記3,4。以後參照上述陳政三的兩本書以及其他資料如獅潭鄉誌,可能可找到更多跟馬偕有關「探險」的有趣故事,以後再來報導。

補註:

因向多人請教馬偕拔牙那張圖片,羅一倫先生來信說林昌華先生有一文討論馬偕當醫者或患者之文11。林先生曾送那文給我,再找出來看。林文說馬偕日記的18729/3日,記載他拔了25顆牙。原文:”Extracted 25 teeth in the morning and Stuck at the studies laid out.” 沒其他說明。看來上章提到新港社附近為一士兵拔牙,不是馬偕第一次在台灣為人拔牙。馬偕在傳記第33章「醫療工作及醫院」中3,寫「我在1873年第一次為人拔牙---」是指上章1873524日在新港社附近,為一士兵用自製木片當工具拔牙那次,還說以後由當地鐵匠做一簡單工具,開始經常性的拔牙。很可能馬偕1894-5年寫傳記時,他忘了 187293日為人拔牙一事。馬偕的拔牙有不少故事,以後再另文來討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