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王振明(James David King)醫師:第一位任教歐美醫學院及MD, PhD

第一位任教歐美醫學院及MD, PhD
王振明(James David King)醫師

朱真一


目前在美國有幾十萬的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大概也有上千人或更多在歐美各大學任教職的台灣人,相信也有幾百人在美國醫學院當過教員,擁有MDPhD雙學位也該有幾百人。這些擁有MD, PhD雙學位的,有些是台灣的MD,美國的PhD,也有不少是從台灣去讀到PhD又再讀MD,更有些尤其是第二代的台美人子弟直接攻讀到MD-PhD雙學位。根據我收集到的資料,王振明(James David King)醫師是第一位在歐美大學擔任教職,當然也是第一位歐美醫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台灣人,很有可能也是第一位台美人,更是目前上千上萬曾是小留學生的第一位,他還有更多第一的稱號頭銜以後會談到。
這裡我經過不斷的查訊所得到他曲折的傳奇生涯,主要資料由他弟弟王振廷醫師及他的外甥劉秉輝教授所提供,他的侄子王守義(王振廷的兒子),他的侄女王愛蘭醫師等也提供不少資料。Ohio州立大學註冊組的Lee Wakins,美國醫師協會(AMA)每幾年出版一次的名冊AMD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y),美國醫學專家審訂會(ABMSAmerican Boards of Medical Specialities)的名冊(Directory of Board Certified Medical Specialists),以及1942918OhioColumbus的晚報(Columbus Evening Dispatcher)上一篇訪問稿Chinese Doctor to Serve in the Army as Captain提供不少正確的資料。張炎憲等所寫幾位前輩的口述歷史「台灣共和國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2000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出版)以及賴永祥教授的「教會史話」幾輯(2000年人光出版社出版)補充了些資料。網路上Ovid Online DatabaseDissertation Abstract找到一些畢業論文及畢業年代的資料。

一、離台前的背景
王振明前輩1909年生於雲林西螺,父親是王大闢前輩,母親是廖閃女士。他大伯父王接傳跟英國醫師教士Dr. Gavin Russell (盧加敏或盧加閔)在大社醫館(今豐原附近)學習西醫,後來在附近的社頭開業「英元堂」執業醫務。王大闢後來跟大哥學西醫,兩人都是日政府檢定的西醫,他的叔父王恩典則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五屆畢業生,賴教授的「教會史話」及來信,告訴我以上的資料及不少他們的家庭的歷史。據王家所言,王大闢的父親那一輩就已是受洗為基督徒的家庭,是醫界的老前輩。「大闢」之名也是當時稱西洋教士David的台灣漢字譯名。廖閃女士是前台獨運動的廖文毅(溫義)及文奎(溫魁)的二姑母,廖閃女士的大哥廖承丕(廖文毅及文奎之父)以及二哥廖煥章兩家人跟王振明的生涯可能有些關連。

二、經上海到芝加哥

他首先讀家鄉的西螺公學校,1923年畢業,因父親1921就去世,在家幫母親處理家事,不久(1923)他到上海去讀中學,他去上海因為二舅廖煥章醫師已在那裡開業執醫,大概住舅舅那裡。廖煥章前輩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五屆(1906)畢業,是最早去日本再進修的前輩之一。他曾在日本京都大學藥物學教室研究。杜聰明的回憶錄就提到由於廖煥章前輩的介紹才轉到京都帝大的藥物學教授研究,專攻藥理學。廖前輩後來得京都帝大醫學博士,娶日人為妻,但以後轉到上海開業執醫。
王振明在上海據說讀的是美國人辦的中學,他1925年離開上海到美國,先到Chicago讀高中。他去芝加哥應比表哥廖文奎先到在那裡。廖文奎在日本同志社中學畢業後到中國金陵大學後再到芝加哥大學讀社會學,根據Ovid Online Database只知廖文奎在1929年得碩士,1931年得博士學位,不知當王振明以後在Chicago曾跟廖文奎相聚過否?
他如何到美國又為何改名James David King,現在只能猜測。他弟弟的來信說用King表明是「王」,取James名因音近振明,David想大概是來自父親之名大闢(就是David漢譯名)。他的外甥劉秉輝教授(日慈惠醫大畢業,來美專攻細菌,是美Louisville大學細菌學教授多年,現已退休)說他用假文件來美,所以以後一直很怕被移民局查到,常隱瞞自己的身份。他用假文件來美,可由ABMS名冊中的簡歷來佐證,那名冊的簡歷是由自己報上的,他寫1909年生於Singapore Straits Settlement。據劉教授說他生前從未告訴他太太及兒子,他生於台灣,他死後劉教授告訴他夫人及小孩,他們才知道。

三、大學、醫學院及畢業後的訓練

根據ColumbusOhio州立大學註冊組的資料,他後來到Ohio州的Miami University讀書,但不知主修什麼,也不知正確就學確實年代,曾去信該校,他們懶得去查檔案不肯回答。然後他去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Washington大學醫學院就讀。據上述AMDABMS名冊的簡歷,1934年畢業得MD學位。
去查上述美國醫師協會的名冊(AMD)ABMS的名冊,畢業後1934-35年在紐約州的Yonker General Hospital當實習醫師(intern,第一年住院醫師),他應是台灣人第一個在北美當住院醫師的。本系列第一位的蔡阿信醫師在1942年曾在Vancouver當住院醫師,當時我以為她是第一位在北美當住院醫師的,顯然王振明前輩比她更早。第一位於1926年畢業於美國Indiana大學醫學院的台灣人劉清風醫師,一畢業後就離開美國並未在北美當住院醫師。

四、到中國去,日本會家人及返台省親

1935-37年據AMDABMS之簡歷,他在北平協和醫學院醫院(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當外科住院醫師。那份晚報報導說是Rockefellar Institute派他去的。1937年中日戰爭開始(蘆溝橋事件)時,他那份簡歷19371938年間沒有紀錄(空欄),那份晚報說,他幫忙組一醫療單位幫忙治療被日軍攻擊而受傷的人員,他曾在上海四個月。有次在開刀時,一砲片曾擊中他的右肩,甚至有次幾乎被日軍逮捕,但最後他上了一義大利的船到香港再從那兒回到美國。
他弟弟王振廷醫師來信說1936 (1935?)他坐船去北京路過日本時,船停橫濱港二、三天,他們在東京的兄妹及那時剛好到東京的母親一同去橫濱港見到他,在橫濱港口一中國餐廳相聚,那是王振明醫師離台11年後跟家人的第一次相會。1937年由中國(香港?)回美國時,他也曾回台灣探親,那時王振廷醫師剛好暑假回台,他們還一同去鳳山開業的大姐夫劉振榮醫師家,感謝姐姐及姐夫的幫忙。
外甥劉秉輝教授的來信說,他也在1937暑假由日本回台,劉教授那時是高中學生,他記得在家裡看到王振明醫師。劉教授的父親劉振榮醫師告訴劉教授,當王振明從日本坐船回台灣時,他被日本特高警察嚴厲訊問,因為日警懷疑他是美國的間諜。當王振明要從台灣回美國時,為了避免再被特高警察訊問,劉振榮醫師為他安排從高雄坐較小的貨輪,到日本再轉美國。王振廷醫師也去高雄送行,這是他們兩兄弟最後一次的見面。

五、研究當Fellow並得PhD及醫學院擔教職

他的簡歷說1938年到1941年是ColumbusOhio州立大學醫學院外科的研究員(fellow),據該校註冊組的資料,他同時也是該校的研究生(193814日到194012)。他在19393月得到碩士(M.S.)而在194012月得到博士(Ph.D.)主修外科研究(surgical research)。從上述Ovid Online Dissertation Abstrat查到他的畢業論文是:「The Iodine Content of the Normal Thyroid Gland Correlated With Its Histology and the Iodine Content of Other Normal Body Tissue in Central Ohio」。1942-1947是同校外科助理教授。表兄廖文毅19337月到19353月也在Columbus的大學讀書,19353月就得化工博士,1937年底廖文毅不知是否已離開Columbus。他的家書曾提及他們在美國曾見過面而且有聯絡,王醫師到Columbus不知是否受廖文毅的影響。他應是台灣人第一個在美國及歐洲醫學院擔任教職的,不只是醫學院,可能也是第一個在歐美任何大學任教的台灣人,據那份簡歷,他的教職一直繼續到1947年。

六、從軍當軍醫曾到中國、東南亞、日本及韓國

雖然他1942年就志願從軍(陸軍),當軍醫上尉。那份晚報說他很期待(eager)出全力幫忙跟日本侵略者一戰。他不久可能又被派往東南亞或中國,他弟弟信中說他從軍到過緬甸且又受過傷。劉教授說王醫師1943年有段經驗,由他兒子及夫人轉告劉教授,仍未能證實其詳情。他夫人及兒子說他志願一項很危險的任務,他跟軍方一些美軍人員由降落傘潛入中國南方日軍佔領地區的某處,這任務失敗,美軍幾乎全被日軍消滅,王醫師是少數生還之一,以後退到緬甸再到印度,再回到美國。
回美最先又回到Ohio州的Columbus一直到1947年,以後顯然轉到海軍服務。1947-49年他到VirginiaNorfolk的海軍醫院就職當外科主治醫師。1949-50年在VirginiaPortsmouth的海軍醫院當外科主任及訓練外科住院醫師的負責醫官。1950-52韓戰期間,他任職於日本美國海軍醫院當資深(senior)的一般及胸腔外科醫師,但需隨艦出征韓國。
據劉秉輝教授的信,劉教授在東京又見到他,他那時經常需上軍艦去參加韓戰,不在軍艦上時就在日本的美國海軍醫院。所以可以到東京看他大姐及外甥劉教授。那時廖文毅正在日本組海外台灣獨立運動,他們二人在東京見過面,而且他有次也隨廖文毅去參加過一次台獨運動的示威活動。王振明跟廖文毅在美國有來往見過面,據王振廷醫師說他們二人是姑表兄弟外,兩人也是好朋友,王振明對台灣政治並沒有興趣也未表示意見。那兩年間,他雖在日本,並未回台灣探親。劉教授說那時去參加示威,國民黨政府會派人監視,他們都知道,也許他更不敢回台了。

七、韓戰後的職業生涯

以後回到美國在不同海軍醫院就職,1952-54MarylandBainbridge海軍醫院當外科主任,1954-58年在加州OaklandOceanside海軍醫院,1959年以後又再回到MarylandBainbridge當外科主任。以後ABMS的簡歷就沒再補充新資料。但是從美國醫師名冊(AMD)上看到,他1965年起他的地址就遷移到加州的Beverly Hill
從以上的簡歷可以看出他的職業生涯非常地有成就。一個亞裔移民可以當上美國海軍醫院的外科主任。他早在1948年就得到美國外科專家資格審訂會一般外科專家的證書(Board Certified)1956年又得到胸腔外科的專家資格。在美國當醫官、當主任,能Board Certified大概都是台灣人醫師的第一位。他也是美國外科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的會員。另外他那份簡歷,也說得到過軍方的獎章(勳章,Conmendation & Citation)

八、退休逝世及家人再連絡到台灣親人

王醫師最後以軍醫上校職位上退休,於198980歲時逝世。他較晚結婚,55歲才有男孩RichardRichard在整理他父親遺物時,可能在父親的日記中找到劉秉輝教授的信,去跟劉教授連絡,並連絡上在日本的叔父王振廷醫師,王前輩後來移民到美國跟兒子們共同生活。Richard後來到New York大學醫學院就讀,他1995年醫學院畢業時還連絡劉秉輝教授,邀請劉教授去參加他的畢業典禮,劉教授去參加了。畢業典禮後,他們母子還到Boston去找王振廷醫師及王守義一家人敘舊。他們還帶了些剪報及相片給他們看。
王振明為何後來跟台灣親人失去連絡,他弟弟的來信說明些情況。王家不是非常富裕,父親也早逝(1921),但家中仍供給他錢到美國讀書。他本打算半工半讀,帶去的錢本足夠讀完大學。可是家庭一直希望他讀醫,讀醫忙無法打工而學費又貴,他母親找大姐夫劉振榮醫師幫忙才渡過難關。後來他母親賣掉祖產田地時才還大姐錢。這情況可能是以後不回台又與家人失掉聯絡的部份原因。據他弟弟的看法,另一大原因是有次從台灣來留學的洪振仁醫師(台大醫科1950畢業,1953-58在美留學,回國後主要在高雄婦幼醫院服務,當院長多年,跟王家有親戚關係,知道王振明前輩)在醫學會議踫到他,跟他提起台灣二二八事變後台灣的情形,他聽後可能更不敢回台。更何況他幾個表哥的家人,被抓被關牢內(詳細可看上述張炎憲等的「台灣共和國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
他戰後仍跟台灣家庭有連絡,後來一直沒回台開業行醫賺錢回補家庭,他大哥、二哥很不耐煩,寫信指責他沒有補回家庭因他留美的犧牲,用掉家產很多。他大概不很高興,他也曾向弟弟說明,他只是公務員(軍醫)薪水,沒有機會賺大錢所以不能有金錢回饋家庭。因此漸漸與台灣的家人失去聯絡。他的外甥劉秉輝來美也曾寫幾次信給他,他只回過一次,以後又漸失去連絡。他雖住Beverly Hill,他的確不是富裕,他兒子要讀醫學院就要靠軍醫獎學金,由政府供給學雜及生活費讀醫,但畢業後有義務服務軍方好幾年。
根據他二哥的女兒王愛蘭醫師,他二哥1970年來美時曾去美國政府(國防部?)找他的資料,查到他在加州Beverly Hill的住址,他二哥跟他兒子及女兒也一齊去拜訪王振明,可是以後還是沒有繼續跟家人聯絡。

九、探討他多采多姿的生涯

對他的一生有如此多采多姿的生涯,又有充滿曲折的求學過程及經歷,他的確是台灣(亞裔)人士在美成功的拓荒者。對他小時候(中學),為何敢冒險到美國讀書,不知是什麼樣的動機及決心。他弟弟說,那時代教會人士大多讀長榮中學再到日本同志社,再去讀日本或中國的大學。他弟弟說王振明覺得走此路太平常沒有特色,他要去美國,只需帶些錢半工半讀就可以畢業。
他在中學起就讀美式學校(從上海美國人辦的中學起)受美國式教育,其思維跟台灣家人可能早有了隔閡。假如他戰後不久若如家人的期望回台執業醫師,他的職業成就對台灣是否會有更多更深的影響呢?他1956年就得到胸腔外科專家的資格,台灣那時胸腔外科才起步不久。據「台灣外科醫療發展史」(蔡篤堅主編,2002年唐山出版社),國防醫學院的盧光舜教授及台大林天祐教授都是1950年代初期才到美國進修胸腔外科,他們回國後才起步,那書上也說一直到1950年後期才慢慢上軌道。王振明醫師1956年就得到胸腔外科專家資格,他一定經驗豐富,若他1950年初期真回到台灣,也許會把台灣外科尤其胸腔外科水準大大地提高吧。他不但曾受美式住院醫師訓練,有幾年還是負責海軍醫院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官,若他早回來也許還可幫忙台灣各大醫院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的改良。
對他隱瞞他自己的出生身份也讓人好奇為何如此。他那時大概只有用假身份才能到美國,正式文件的出生地是新加坡又改用英文名。後來美國跟日本又開戰,他大概更不敢讓人知道是來自敵國日本地區的台灣,何況他又要志願當軍醫,更需隱瞞本是日本國籍的台灣人。用生自新加坡,改名James King大概是最好的辦法。韓戰期間,中國又變成美國的敵國,在二次大戰後尤其韓戰後,可能還是繼續用生自新加坡的身份較好。
王振明醫師對他於1937年返台被日本特高警察之訊問非常反感,據劉教授,為了免除被特高訊問,他寧願花更多時間,坐小貨輪很久才到日本轉往美國。同時他去參加日本台獨示威運動時,他也被台灣政府監視那次的示威活動。不知這些警察及特務的活動也是他不願返台的原因之一?

十、開拓者的貢獻

他在美國早期奮鬥的經歷,應該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以下有些他生涯中奮鬥的經驗,是由他兒子Richard及夫人轉告劉秉輝教授,由劉教授來信中節錄出來。雖不詳細,但仍可體會早期亞裔人士之困境,也是早期拓荒者為後來者開路的寶貴歷史,更是我們該向他學習的地方。
他早在1942年就志願當軍醫官,好幾次在軍中的單位,他雖是最有經驗最有資格的醫官,可是他就是不能被選為主管,常常較年輕,資格較淺的白人被任命為他的主管,王醫師需聽命於這些人。他覺得非常不甘心(bitter),當時美國政府尤其是軍方對亞裔及非裔歧視很深,他願抗爭這種歧視。可能由於陸軍對他的歧視,戰後他改服務於海軍,參加了韓戰。可是韓戰一結束,軍方要裁員。裁員應先遣散資格較差,年資較淺的人員,但是海軍卻最先通知最有資格的他,要他退休。他很生氣,到民間法院控告海軍歧視。他贏了官司,海軍無法逼他退休,但仍歧視他,不願安排好職位給他。他雖最有資格,但有名氣設備好的大海軍醫院,如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海軍醫院就輪不到他,他只能在較小如上述的Bainbridge, Oakland較小的海軍醫院服務。
他被歧視的經驗在當時可能很平常,他有勇氣敢到法院告美軍軍方,除了替自己爭權益外,更重要的是也替後來者爭取到有較公平些的待遇。軍方政府或其他機構如學校、公司對亞裔也許以後較不敢太明目張膽地歧視亞裔,歧視才會漸漸減少。這也是他對我們後來者的貢獻。
他雖然被美軍方歧視,但他仍非常願意從事危險的任務,他為何如此其他人可能不能瞭解。他也許是要表示他是真正的好美國公民,對移民入籍的美國主流社會認同。他能得到軍方的勳章也許因從事危險的任務,但後來在海軍還是被歧視。
像他那時代種種奮鬥的故事,不管是醫學成就或生活小節都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可惜資料仍非常的少。像他一樣早期到歐美的如林炯東(安息),劉清風、謝娥、蔡阿信等等前輩,除了蔡阿信有很不完全的自傳及以小說方式表達的「浪淘沙」外,都沒什麼資料可以探討。假如能找到他的日記,那將是非常珍貴的史料,可惜目前仍找不到他的兒子Richard
以上所寫是我所能找到的一些資料綜合而寫,有些可能會有錯誤,有錯請來更正。假如有人有更多資料也請來告之。讓早期的拓荒者經驗,給後輩學習。

謹謝洪啟仁教授提供洪振仁醫師一些資料。
 
 
以上原載<台灣醫界>2003年二月;46卷第二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