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辛志平校長的貢獻:給窮學生機會;教育的多元化

辛志平校長的貢獻:

給窮學生機會;教育的多元化

朱真一(竹中1955初中、1958高中畢業)
原載2012年2月竹中友校會友會刊第 39 期


前言:

    最近在台灣媒體看到討論台大將是或已是「貴族大學」(註1,2,3
現在台大學生大部分,其他「明星大學」尤其「明星學系」也一樣,很大
多數來自大城市的「明星高中」。從報章的討論看起來,最近謂「多元
入學制度」後,學生來自城市或鄉下更加不平衡。多元入學制度,
本應該注重學生來源的多元,避免學生的性質類似甄選制度招來的學生
看來不但沒多元化,反而找到背景更相同者,更「純種」。

      1958年我參加的聯考,那年是唯一一次不分組的聯考,我們新竹中學
那年,178位畢業,幾乎100%考上當時那時18所公、私立的大專院校。六十
幾位考上台大,不像現在的台大,據上述報導,來自新竹縣及苗栗縣的各不
1%。這裡只提台大,因為上面文章提到是貴族大學,很多同學選成大、師
大為優先志願。辛校長一向告訴大家,不要台大優先的主義,依自己的興趣
選校系,他一再地鼓勵大家選成大的工學院及台中農學院(那時還不是中興
大學),兩學院都很優秀,絕不輸台大。

      當時的竹中,比起其他大城市那時代的「明星」中學,最多經常要下田工作的鄉下孩子,或家庭較窮苦的學生。我們一樣都考得很好,「窮」學生能考上好大學受高等教育。很少人提到辛校長對台灣的大貢獻:窮學生機會更上層樓;讓「貴族大學」多元化。

入竹中前的經驗   
    
從小在新埔鎮上長大,鎮上及宗族中一些有名望人士泰半是台北師範學
或新竹中學畢業。在關西及新埔兩鎮,父母親的朱家及范家都是大家族,
但不是有錢的家族。父親以及更早輩的,以讀公費的師範學校為受高等教育
的第一步。只不過幾年後,宗族及鄉下學生以考進新竹中學為最大的榮耀,
從日據時代就如此。

     我們長輩耳提面命,某某堂叔舅、堂哥、表兄或某某人的子弟,考進
新竹中學來督促我們。從小我們鎮上或鄉下的小學生,就以能考上竹中為
一目標。記得小學四或五年級時,父親的朋友來家訪問,世伯帶他在竹中讀
初二的兒子來。記得他兒子來時穿鑲竹中學號的制服,父母親不時地提醒我,
他是竹中初二。那時覺得他好偉大,羨慕不已。現在想想,或許那是父親故
意的要求,請朋友帶他穿竹中制服兒子來激勵我。

     那時補習之風在鄉鎮很盛行,我的印象是老師義務補習,沒固定學費,
好像有能力的家庭包「紅包」給老師。1952年小學畢業時,我們新埔、關西
地區還沒有,進入竹中後才知道,最少住湖口的同學中,尤其家境較好及住
街上的,小學最後幾年坐火車通學,到新竹的小學上課,主要就是為了能考
上竹中。
 
幾個有關便當的故事
     我記憶中,城鄉雖有差距,當時同學間不會因富窮而相處不好。這裡
先講些我那時代的幾個便當的故事,或許可說竹中當時的城鄉差距,窮人子
弟不少,也說明竹中的民主、自由及開放的精神。

     第一個故事是初中(1952-55年)的導師蘇森墉老師說的。那時學校
沒法替學生蒸便當,也許因為有些人抱怨。或許他為激勵大家辦好壁報,蘇
老師在課堂上講一故事。他說以前有一陣子,某年級一位學生,家庭有權勢,
每天中午,家裡用吉普車,派人送熱便當到教室,幾乎全校學生都知道。知
道那家庭,利用公家資源的車及司機。那時每學期出壁報一次,有一班的壁
報有人畫一張漫畫,畫一吉普車的司機喊熱便當來了。自壁報出刊第二天以
後,再也不敢用車送便當來了。

     很記得有次中午大家一起吃便當時,有位家境較好的學生走過來,對
一同學說,您這樣吃會「營養不良」,說得那同學,低頭臉色青紅一陣子。
鄉下來的同學,能坐火車通學到新竹上課及帶白飯的便當就很好了。以後曾
聽另一同學說,他以前帶便當只有醬瓜,他還說每次要求一清早就起床煮飯
的嫂嫂,把醬瓜先炒一炒,因為炒時會加油,比較好吃。

    最近在報刊、電視或U-tube上看到一報導,辛校長自己跟同學一樣,
辦公室吃冷便當。我另文寫過同學「偷」吃便當的故事,說明辛校長的容忍
作風。那時自遠地一清早通車來的學生,早晨最後一堂課前的休息時間肚子
餓,就先「偷」吃便當,好像學校也禁止。有次辛校長提早來上課,喊起立
敬禮的同學也「偷」吃中,喊時噴了一口飯,校長搖搖頭跟大家一起笑,一
句譴責的話也沒說。
 
農家子弟
    當時的竹中,我相信是全台灣最多仍要下田做工學生的省立中學。2008
年是我們高中畢業50週年年,成立了一非常好的email連絡網。同學會完後,
大家仍經常用此網來連絡。陳武光同學寫一精采的回憶文〈竹中心〉。他高
中畢業聯考後,去找同學的情形,有幾段很容易說明我想講的主題。
 
     當我們騎著車子到了陳XX家附近不遠的地方我就看到了他。當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時候可真把我們都給嚇了一大跳因為當時他穿了一身農夫打扮頭戴著斗笠雙手戴著"手袖子"身穿著一條短褲正跟著一群大人們趴在田裡除草驚嘆之餘直把我看得又親切又感動又"心疼"

      我知道在田裡除草是一件非常苦的差事因為我在高三住校的時候曾經從一位有豐富"耕田"經驗的劉XX那裡聽他說過有關耕田除草的種種事情他告訴我說在大太陽底下趴在田裡面除草是一件最苦的差事因為上面有大太陽把你的"背囊"曬得發燙趴著田裡雙手和雙腳又要泡在曬熱了的田水裡再加上全身汗流如雨真的是苦不堪言所以他說當你在除草的時候最希望能夠看到的是有一塊一塊的烏雲慢慢的朝著你這邊移過來當烏雲移到你的頭頂上時它就能夠暫時的遮住了太陽那麼就在這一個短暫的時間裡你就可以在這一大片烏雲的底下獲得了片刻的"清涼" 

        當陳XX看到了我們去找他時馬上就從田裡面爬了起來把腳洗了一洗連跑帶跳的跑過來跟我們打招呼或許是我太過於"驚愕"除了大聲向他說:"你怎麼這麼認真"我居然愣住了片刻一句話都說不出來稍後我們聊了一陣子他一直要請我們到他家去"奉茶"但我們看他忙成這個樣子實在不敢久留於是我們大家只站在田邊聊了一陣子就向他告別了當我和陳YY騎著車子回頭份的路上我一直想著陳XX這位文學大師的同學剛才趴在田裡除草的情景越是想他越是讓我感到震驚感動心疼和無限的慚愧。」

     我在小鎮的街上及小康之家長大,對在田裡爬跪作苦工的同學,跟武
兄有一樣的慚愧。我知道的同學中,有不少的同學在農忙時,就是上學期
間、週末或假日仍須到田裡工作。
     
     當時住學校的學寮(學生宿舍)要繳伙食費,還記得農家子弟可以用米
代替(或部分)的伙食費。聽一位同學說,有位帶米來時,不小心米包掉入學
校前的大水溝(目前已看不到了)。那位同學還下到水溝中拉上來後,還是
照樣繳出去,住宿的同學很多(可能佔多數)是遠地較鄉下的農家子弟,雖
有點味道,大家還捨不得浪費那包米,照樣煮來吃。
 
學寮
      上面提到學寮,我也有點經驗。1957年到高三上學期時,想或許若住
學寮,可減少通車時間,多讀點書,好好準備聯考。高三上學期,申請住宿
舍。開始時,好像是十六人的大房間,一個人一張塌塌米而已雖只住短短
不到一個月,跟另兩位同學在學校大水溝旁邊,合租一房間房子。仍在學寮
搭伙食約兩、三個月。現在已記不得詳情,仍記得學校的一榮民職員做麵條
給大家看。

      雖只短短兩、三個月,有機會瞭解,竹中來自更鄉下純樸的學生,對
同學們節儉、努力認真的工作態度及較獨立自主的生活印象深刻。對我而言
很好的學習機會,一種更「多元化」的經驗後來不久發覺跟住在家裡通
車,不會省多少時間,因為很多事如洗衣須自己做,一學期還沒完,又搬回
家。

       還好我早搬回家,第二學期學校就拆除學寮,為改建成新的僑生宿舍。好像也是這時候,聽一位住學寮的同學說,在拆建期間對辛校長的工作精神印象深刻,辛校長去幫忙時,跟大家一起做苦工,沒有一點校長的派頭。我雖然沒有親自看到,仍記得那位同學跟我講的口氣。辛校長以身帶頭的身教大家都目睹不少。

優良學風
     我們那時代不管用什麼角度或統計,我想竹中都比其他中學成績好,
考進大專院校機率高。我畢業前一年的1957年,有全國高中會考,竹中成
績全國第一。我記得我也曾算過,我那年及前幾年保送台大跟畢業生的比
率,竹中是全國第一,比保送人數更多的建中、北一女還高。考上大專院校
的比率,大概也是全國第一。

     有這樣的好成績的最主要原因,我想是新竹中學有優良的學風,我在
竹中六年,大部分的學生不但用功讀書,三育並進,音樂及美術也是學習重
點。還有一點,我仍認為竹中當時鄉下來的學生比率高,或許是原因之一,
大家較單純、節儉勤勞、樸素及不浮華。沒聽說過有「太保」或幫派的組織。
我們都應該感謝辛校長的努力與堅持他的教育原則。

     雖然中等學校的一大目標是為考進大學,那時學校不但沒有為聯考開
補習課。因為學風好,我們都自己督促用功。我們那年因為不分組,數學不
考解析幾何,學校不但一樣教,用月考逼大家學習,考解析幾何考到最後一
個月,一點也沒放鬆。老師們也沒聽說有人到外頭開補習班,或去學生家當
家教賺外快。

     我上大學以後才聽到些風聲,有些城市較富裕的家庭,高薪聘請學校
己的老師擔任家教,並不是學生成績不好趕不上進度,有走「內線」、「紅
包」或「賄賂」的目的,請自己的老師當家教,考試可得更高分,老師給分
數大概有優勢。以當時的制度,名列前茅可保送「貴族大學」的「明星科系
」。同樣地若去上老師在外開的補習班,也有類似的「優勢」,竹中那時都
沒有這現象。後來就是因為這一類的弊端,各大專院校取消了保送制度。
 
討論/結語
最近在2010821日出版得的新聞週刊(Newsweek》(註4),看到中國高等教育龍頭的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來自鄉村的可能只有1%。但是鄉村中的大學生年紀的人數佔全國的56%。這些名大學幾乎全由大城市的學生佔據,主要原因,鄉村的學校缺乏資源、師資、時間,甚至健康程度也不如,文中特別說貧血人多。文中也提到中國開始西方式的選擇學生方式後,大概有些類似台灣現在的甄試制度,這制度使城、鄉差距拉大。還特別說有不同「階級」的大學生,尤其在第一流的名大學(標題用Ivy League)。

看到中國的這消息,總覺得有非常熟悉之感,因為台灣也類似,如上面談台大是貴族大學的三文(註1-3)。這三篇還有新聞週刊》那文(註4,都提到為什麼中國及台灣的甄選制度選更多大城市及富有的家庭子弟。上面提到竹中的「窮人子弟」以後都很有成就,假如情況跟現在一樣(註1-3),窮人子弟的機會大概會差得很多。

說到窮人子弟的機會,順便一提,我們那年同學就有家境不好,高中雖考上竹中,去讀公費的師範學校。他們後來完成教學義務後,不少保送或考上各「貴族大學」以後成就非凡。聯考時,一樣地不少同學,因為家境不好,為家省錢,以當時仍有公費的師大為第一志願。我們班上有兩位還受辛校長感召以榜首或名列前幾名,以第一志願考進師大教育系。

我一向認為學生越多元化,以後的成果會越好。台灣學美國大學的甄選制度,反找到更「純種」的學生。我想台灣沒真學到歐美多元化的精神,美國大學就有類似保障名額給弱勢或少代表性(under-representative)的學生。還有按照地區或學校,採用類似比例分配的制度,譬如加州大學大概為了減少錄取「富、窮」學校的差距,加州任何中學名列前茅的畢業生(5%?)都可進入加州大學。

台灣若有此辦法,「城、鄉」或「富、窮」差距應該會減少為什麼學校太純種不好?多元化會使教育、學術以及各方面更進步。我在竹中,多元化學生及教育使我思想更開明及更有創意些,由於很多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有不同的看法,這些也許以後可另文討論。在竹中還有當時稱為「山地生」的原住民同學及海外到台灣的僑生,現在想想,這些都使我們擴大視野及想法。


順便一提,大概不少人知道我是新竹的客家人,到大學、社會以及來美國後,常被人問,你大概是新竹中學畢業的罷,然後告訴我他父親也是。後來也遇到不少前輩,日據時代畢業的老前輩,他們提到日據時代,新竹中學也是以優良校風著名。他們很高興辛校長時代保持這優良的傳統。他們說越野賽跑,在日據時代就有,辛校長維持並薪傳下去。據我所知,到如今仍繼續不斷。不過有點很不同的是,日據時地幾乎沒有窮人子弟。以後再來討論日據時代的優良傳統。

最後再總結一次,看到上述幾文,想起從前我們竹中時代的好日子,特別緬懷辛校長這方面很少人提到的大貢獻:窮學生機會;教育多元化。
 

 
參考文獻:
1.       張瑞雄:台灣大學全台唯一貴族大學 蘋果日報(2011 0110日)在網站也有: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100588/IssueID/20110110 2011.10.30
2.       羅竹平:台大將成為貴族大學? 在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390702011.10.30
3.    洪明洲:台大老早就是貴族大學。在網站:
 http://mchung.pixnet.net/blog/post/28178385-台大老早就是貴族大學2011.10.30
4.       School of Hard KnocksChina’s Ivy League is no place for peasants. Newsweek 2010.8.21.  在網站也有:
http://www.thedailybeast.com/newsweek/2010/08/21/the-rural-poor-are-shut-out-of-china-s-top-schools.html
2011.10.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