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4日 星期三

停業進修獲頒醫學博士: 黃文陶、盧萬德、韓石泉博士

停業進修獲頒醫學博士():黃文陶及盧萬德博士

成大醫訊 2014.5. 25(1):58-63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

前言
一向很喜歡探討台灣的醫療歷史,以前講過探討時總感覺,包括我在內的,都是從台北觀點寫的台灣醫學史,忽視「非台北」的部分,因為台北是中央,其他的都是「邊緣」地帶。另一偏見是,主要探討「學術醫學」的題材或人物,對廣大地盤的「非學術、非台北」的醫學史沒太多人有興趣。早期南部沒有醫學院,很多有意義的醫療典故更因此被忽略了。

上一期已說過,探討南部醫療歷史有興趣,主要因為南部的基督教醫療宣教師最先開始台灣的現代醫學(1)。一再探討時,發現南部的其他醫療史也很有趣,一年半前來成大當客座教授時,更有機會稍加搜尋,找到的資訊,雖仍非常的少。發現在台灣醫療以及醫學史上一相當重要的現象,沒人或很少探討,這裡只舉三位南部的先輩範例,拋轉引玉,希望更多人會繼續探討。

停止執業再進修研究的精神
以前曾注意到日據時代,不少開業醫師,獲頒醫學博士。最近才知道,有些暫停開業行醫,再去醫學校進修及研究。對早期台灣醫師的這種精神,非常佩服,多方探討後發現,這種學習及探討精神,應該對整體的醫學及台灣醫療有貢獻,不過很少人討論,這一類幾乎被埋沒的醫學典故,我倒覺得非常值得多多去探討。

拙著我曾提過台北的高敬遠前輩時(2),看到資料說他是第一位開業醫師,獲頒醫學博士,高前輩1934年得到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黃伯超教授來信告訴我,他的父親黃文陶前輩比高前輩更早,黃文陶前輩1932年就在同一京都大學獲頒醫學博士學位,我在另本拙著也寫出這遺漏疏忽處(3),黃博士前輩之先在西螺及獲博士後在嘉義市開業。最近在黃伯超教授的傳記(4),看到黃前輩更多的資料而想到寫此文。

之前探討台灣歷史文化時,對韓石泉前輩生涯略有所聞,去年在《台灣醫界》寫醫界典範系列,寫作收集資料時尤其寫韓良誠時(5),對他的父親韓石泉博士更加認知。對韓老前輩在開業十幾年後已39歲的高齡,自費攜家帶眷到日本進修研究,獲頒醫學博士,對他非常敬佩。

另外我在探討肺吸蟲時(6),發現盧萬德醫師的傳奇生涯。他醫專畢業,在嘉義縣鄉下開業12年後,才北上去台北帝大醫學部研究。由於他的傑出研究,獲頒台北帝大醫學部醫學博士,而且是台北帝大醫學部的第一號醫學博士。

當然還有其他早期開業醫師如上述的高敬遠博士前輩,類似地暫停開業,高前輩還去德國進修研究。因為目前只找到黃、韓、盧三人有較多資料。再說一次,此文只是拋轉引玉,希望更多人會繼續探討其他類似或更有趣的典故。

因為文長,分兩次登。上篇先談開風氣之先的黃文陶博士及第一位「灣(台灣本土產生)」的盧萬德醫學博士,那時代的開路先鋒的確有很多困難。雖沒證據是受黃博士的直接影響,他立下了很好的典範。接著有些醫師,如本文稍後會討論的韓石泉博士及盧萬德博士外,一定還有不少值得討論。這裡先討論在嘉義的黃、盧兩博士的生涯,他們有不同樣的風範值得我們學習。下章寫完韓石泉博士後,再一起來討論他們三人的共同點及影響。我還會寫些我個人的感觸,尤其先嚴受他們影響的故事。

I)開風氣之先的黃文陶前輩

黃文陶早期生涯;
此系列先來寫黃文陶博士,討論黃博士的生涯及學術的貢獻,這裡主要引用(抄自)《黃伯超先生傳》(4) 。黃文陶博士前輩(18931970),今彰化市中心出生。他的父親黃金泉,經營小規模銀樓事業,黃文陶七歲時,父親不幸罹患當時流行的鼠疫而逝世,年僅二十八,翌年母親也因腸疫而與世長辭。 其後仰賴叔父黃倬其先生扶養。12歲時才進入彰化公學校,也在叔父開設的私塾學習漢文。漢文主要在公學校下課後的晚上學習。當時一起在私塾學習漢文的同窗,還有他的鄰居賴和。賴和曾有首〈賀文陶藝兄及第〉,恭賀文陶考上了醫學校(4)

黃倬其(18711921),則是一名前清宿儒,日本統治台灣後,在故鄉開辦私塾「小逸堂」,傳授漢文。賴和曾作〈小逸堂記〉,稱頌黃倬其的教導有方。因倬其師善教導,黃文陶、賴和等十一名學生,日後組成「小逸堂晉一會」之同學會,每逢十晉一之年定期聚會。黃文陶及賴和奠定了深厚的傳統文學素養與興趣。

黃文陶前輩,因為自幼父母雙亡,家境清寒,賴叔父教養成長,公學校畢業當年,曾投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落榜,翌年考上醫學校的自費生,還是因家境不許而作罷,再隔年考上公費生,此時也已經20歲。那時醫學校,招收小學畢業生,進行五年的醫學教育,

      醫學校畢業後,黃文陶醫師先去台中私立同仁醫院服務一年後,1918年到雲林西螺開設「上池醫院」,因為醫術高明,待人誠摯親切,求診者絡繹於途。黃文陶26歲時,與年屆19之張雀為妻。夫妻兩人伉儷情深,婚後黃文陶更鼓勵張雀,升學就讀彰化高等女子學校至畢業。

停業到醫專進修再轉京都大學
黃文陶為求醫學與醫術之精進,毅然結束開業八年之醫院,1926年前往台北醫學專門學校的病理研究科進修。因為只是總督府醫學校畢業,醫學校後來升格為醫專後,早期醫學校畢業生,可以各種方式進修而獲醫專學位。黃前輩以此補足「學分」後,才能有進大學醫學部進修研究的資格。

1927年文陶攜眷東渡京都帝大醫學部的附屬醫院,擔任醫局員,1929年帶職進入該大學外科的進修科,在鳥潟教授指導下鑽研外科,1932年以《關于痲瘋桿菌音伯丁(Inpedin)及煮沸免疫元之研究》,獲頒醫學博士學位,這時黃前輩已屆40不惑之年,《台灣日日新報》還以大標題介紹這位新科台籍博士1933年,黃文陶轉往嘉義市中心的「檨圃」,開設了同名的上池醫院。

取得博士資格後,不惜重資將自己的博士論文翻譯成中文,刊印多冊,赴中國分贈各醫學校等機構,供作參考研究之用。黃文陶博士為何要進修研究,為何研究跟當外科看起來,好像毫無關聯的痲瘋桿菌等之研究,看黃伯超教授的傳記第一章,有關黃文陶的部分沒有詳寫,先討論盧萬德及韓石泉兩前輩後,下章再一起來討論,他們進修研究的原願、意義及影響等。

熱心公共事務
開業時醫務繁忙,但黃文陶仍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他在戰前就擔任過嘉義市醫師公會會長,台南州醫師公會理事各六年。雖酷好詩文,也相當關心社會, 曾與社會運動者蔡培火,同案違反「治安警察法」嫌疑遭搜索住宅,並被日警拘留一夜兩日。在日據時代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總督府於192312月進行全島性大檢肅,搜查、扣押、傳訊者近百人,史稱「治警事件」,黃文陶醫師也是其中之一。19341月,黃文陶被日方選為嘉義市協議會員,後因痛責日本人對台灣人的不平等待遇受嚴重警告,藉家事而辭職。

二次大戰末期,將家中老幼疏散到郊外,自己帶著助手、護士,於砲火之下,奮力救治市內傷患。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嘉義地方士紳,組成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打算前往跟國民黨的軍隊協商。黃文陶自願前往,但因為當時有與會者反對,結果作罷。當時被派去協商者,後來不幸都被國民黨軍隊槍殺,黃博士反逃過一劫。戰後初期,黃文陶擔任嘉義市自治協會理事長,此後歷任嘉義縣醫師公會理事長、台灣省醫師公會理事、其他公共事務的委員會,以及各機關團體顧問等。

他的兒子黃伯超教授曾說「家父正義感甚強,能明辨是非,又肯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為大家服務,因此縱有反對家父的人,也只能說他脾氣倔強而已」,可知其人之品格與誼行。1963年黃文陶獲選全國的好人代表,2003年嘉義史蹟館成立,黃文陶與許世賢、王得祿、陳澄波、張李德和、葉王等人,一同列名嘉義市三十六位先賢。

II)台北帝大第一位博士:盧萬德前輩
         
早期生涯      ,讀醫的曲折
      盧萬德博士的生涯也很傳奇,這裡的資料主要引用()自,盧前輩女兒盧秀賢女史寫她父親的傳記(7)盧萬德醫師(1903-1971)於1903年出生於今嘉義縣鄉下。父親早逝,幸而當時的洋醫陳老英長老幫忙他的家庭度過難關。洋醫是跟來台的醫療宣教師,以門徒方式習醫後執業者。受陳長老的影響,有意讀神學校當傳道人,所以公學校一畢業後就進入台南的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高中)。

          畢業時因未級齡不能進神學校,而轉考台灣總督府醫學校,雖然考試後榜上有名,因為那年(1919)醫學校改制為醫專,要求先修的中學年數增多,他本要回去長榮再補讀第5年,因長榮中學校也剛改制,因人少學校有困難讓他讀第5年,安排他去日本的同志社中學讀,一年後,因成績優秀而能再轉回來台北醫專。這讀同志社的經驗,或許影響他以後的探討精神,同志社跟美國教會關係密切,有些人認為比較有「國際觀」。

讀醫專及開業行醫
          因讀教會學校,未如其他醫專學生,中學生時就讀過德文。剛開始讀醫專的德國式醫學教學系統時,有些困難,自己努力苦讀德文,而漸能趕上其他同學,最後一年成績是全班第2名,寄生蟲學的橫川定及藥理學的杜聰明兩教授尤其欣賞他,他於1925年畢業。一畢業就回母親的家鄉嘉義水上鄉開業行醫,於第2(1926)結婚。

          他努力服務病患外,對地方的社會公益事務更熱心,如地方上的服務性社團的委員,尤其願為鄉民向日本政府爭取權益。他當初想當傳教人,自然參與很多教會的事務,傳記上討論不少。上述的工作很忙碌,仍努力讀書及參加醫學會,這樣仍覺得學識不足必須再去進修研究。
         
進修精神
          傳記中說他決定進修,受很多人的影響,除了上述的橫川定、杜聰明兩教授外,書上說對同志社的先輩及長榮中學的老師林茂生博士尤其感恩,一次因生病住院而受耳鼻喉科上村教授鼓勵,馬偕醫院的李約翰(Dr. John Little)院長不但推薦他,又特別安排兼職於馬偕醫院,可減少家庭經濟問題來激勵他,讓他較放心,更能暫停開業去進修研究。剛好醫專於1936升格為醫學部,可以攻讀博士。

          家人又不反對下,他先去探問橫川定教授的意願,橫川本很冷淡,還經過一些人如李約翰醫師及曾在橫川研究室研究過,當時在嘉義的日本友人小林醫師,向橫川教授熱心推薦,橫川最後知道盧醫師的確態度誠懇,而且求學心切而接受他。大概很少人知道,橫川定教授是基督教徒,所以他很能暸解盧醫師的決心。

研究生涯
              因為同時可以去馬偕醫院工作,橫川認為在馬偕醫院工作半天,半天去研究的實際安排而接受他。他結束嘉義鄉下的診所業務,廉價出售醫院。剛開始時,平常一早迴診病房,9點到兩點在大學研究室,下午到醫院門診及晚上再去查病房。

             第一年研究就發表兩篇論文,不久橫川教授有一副手職缺,盧醫師年底就辭去馬偕的職務而專心研究,改為全職的副手。他深受橫川定教授博學及人格的影響。工作認真成績斐然。

      這短暫的幾年研究,這盧醫師最少有9篇論文在《台灣醫學會雜誌》發表(5),其中4篇有關肺吸蟲,另外最少還看到一篇肺吸蟲論文在日本的《實驗醫報》發表。他最重要的貢獻在對肺吸蟲的治療研究,他系統性地研究Prontosilemetin合用的治療效果。第一篇在1939年發表,先用狗來試驗此合用治療法而有好結果。第二篇進一步做臨床試驗研究,看治療病人的結果,同時他還報告治療後蟲卵的變化。發表兩篇之間,他先做「正常」肺吸蟲卵的研究。第三篇用動物來試驗治療後的種種的病理變化。

          這很有系統而傑出的研究,也在醫學會發表論文,令指導的橫川教授非常讚揚,橫川教授主動地告訴盧醫師可把最近研究寫的這幾篇論文,提交醫學博士審查委員會。以「肺ヂストマ(肺吸蟲)症の實驗的治療」為主題,申請台北帝大醫學部醫學博士。雖有位病理教授百般刁難,最後全部委員會還是於194110 26日一致通過, 1942411日從文部省頒發的台北帝大醫學部第一號醫學博士。

獲博士學位後
          1942年獲博士學位,之後回嘉義市重新開業「萬德醫院」,二次大戰時,遭轟炸而燒毀,以後在不同地方困難地行醫。19481月到19507 月,受杜聰明院長之邀到台大醫學院擔任教授。可是當時狀況,只教學而無法研究,再加上其他原因,兩年半後還是辭職回嘉義市開業行醫。

          他行醫名聲卓著外,對地方的社會公益事務不遺餘力,努力於基督教會的事務外,擔當各種救濟組織的委員/主席/顧問,如痲瘋救濟協會,熱心於扶輪社。醫界方面,當醫師公會的理事/理事長,發起醫療團到沿海地區義診(6),幫忙Dr. Marcy Ditmanson創辦嘉義基督教醫院。

      他上面提到忙碌的生活中,還努力抽空充實自己,經常到台北參加醫學會及讀醫學及一般新知的雜誌,包括一些委託親友從外國寄來的外文原版。1971226日在擁擠的診所中,突然身體不適,因心肌梗塞而去逝。

謹謝
黃伯超、蔡錦堂、徐聖凱先生允許使用《黃伯超先生傳》書上的資料及圖片,尤其徐聖凱幫忙更多其他資訊。盧存信醫師贈送及允許使用,他姐姐盧秀賢著《奇妙恩典-父親的一生》的資料及圖片。

參考資料:

1.  朱真一:府城醫學史開講。台北市,心靈工坊,2013
2.   朱真一: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台北市,望春風文化,2004
3.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 。新莊市,望春風文化,2007
4. 黃伯超、蔡錦堂、徐聖凱:黃伯超先生傳。台北市,前衛,2012
5. 朱真一: 台灣醫界典範:韓良誠醫師(&)。台灣醫界。2013;56:395-398 & 56:458-
462
6. 朱真一 :戰前台灣對肺吸蟲症的貢獻。台灣博物季刊。201130334-41.

7.  盧秀賢:奇妙恩典-父親的一生。嘉義市,北榮教會,2002

停業進修獲頒醫學博士(下):韓石泉博士及討論


成大醫訊 2014.10.25(2)

前言
上章說過探討台灣的醫療歷史,發現被忽略的「非學術、非台北」但很有意義的醫療典故。
我注意到早期台灣人醫師,於日據時代停止執業再去進修研究的精神。非常佩服他們這種學習及研究的精神,他們對台灣的醫學/醫療很有貢獻,不過很少人討論。這一類幾乎被埋沒的醫學典故,我倒覺得非常值得多多去探討。
上一期討論黃文陶及盧萬德兩前輩(1),這一期來探討韓石泉前輩。當然一定還有其他早期開業醫師也有如此精神,再說一次,此文只是拋轉引玉,希望更多人會繼續探討其他類似或更有趣的典故。他們三人建立了很好的典範,先寫韓石泉博士後,再一起來討論他們三人的共同點及影響。寫些我個人的感觸,尤其先嚴受他們影響的故事。

III)努力不懈的韓石泉前輩

早期生涯、讀醫及開業前的訓練
韓石泉前輩 (18971963;圖1)台南市人,1897年生。父親自廈門遷台,住於台南孔廟前,父、叔是秀才,後來曾開辦私塾授課。韓前輩上公學校時,課後也在私塾念書,韓前輩的漢文基礎非常紮實,能背誦左傳四書,對中國古典的文學早早研讀。

1. 韓石泉博士 (18971963)

小時公學校前4年設於孔廟內,上學很方便,五年級有嚴重疾病經年,1911年畢業後,因未及齡,入台南廳財務課任「給仕」(雜役),工作及業餘都努力自修,深受日本人上司的喜愛,以後幫忙韓前輩不少。自傳及其公子韓良俊教授的補註(2; 2),有不少有趣的典故。此文主要依據此書。

2. 韓石泉自傳最新版由公子韓良俊教授編註,增補很多資料。
韓前輩於1913年考取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公費生,看其自傳才知道考試當時有口試,他說「他以大丈夫不為良相當為良醫」回答口試官吉田坦藏。在學期間很努力讀書外,黎明就跑操場鍛鍊身體。3 年級時,因當學寮組長,反對學校販賣部壓榨學生,觸怒舍監,幸而校長堀內次雄深知韓石泉,未同意舍監的退學處分。 他的自傳寫醫學校的學習訓練的經過較詳細,自傳中還寫了幾位同學、師長的典故及風範,值得一讀,是台灣醫學史的重要文獻。
1918年畢業,先入總督府醫學校附屬的赤十字醫院內科,大概類似現在的住院醫師職的訓練,不久轉往台南醫院明石內科。那時的院長明石真隆,是很有原則及有探討精神的醫師,韓石泉受其影響頗多。明石後來回日本熊本醫科大學當內科教授,後來還當該大學學長(校長)

開業及熱心公共事務
四年後(1922年冬)辭職,與黃金火醫師在民權路共同開設「共和醫院」,黃任外科,韓掌理內科。這一段時期自傳沒提及有關行醫的話題,寫不少這期間他的熱心公共事務。當時台灣民族運動正開始不久,以非武裝反抗日本統治,韓石泉毅然加入台灣文化協會,擔任理事。熱烈參與民眾啟蒙活動,譬如到各街頭的演講。
後來也參與「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192312月因此被捕,送到台北而拘留了2個半月,經預審後才釋放。19247月初審及10月覆審,韓石泉最後都無罪。雖有此牢獄之災,以後仍非常活躍於台灣社會運動。1926年六月還籌組「臺南文化劇團」。1927年文化協會分裂,韓石泉加入台灣民眾黨,還被選為中央委員,1929年出任台南支部主幹,更積極投入抗日的種種,無論是文化、社會或政治的運動。順便一提,1930年前後台灣人,曾有很激烈的反抗總督府的鴉片政策,韓石泉也熱烈參與,並不因為曾被日府逮捕拘留而退卻。
1926年與莊綉鸞女史結婚,我在本刊寫林安息前輩時略提過(3),他的自傳寫了不少。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別開生面的結婚儀式,雖書上講為空前絕後的「韓莊結婚式」,不過我想模仿他們這種儀式,可能不少。這裡再提出來,韓前輩的自由交際到結婚,是破除舊俗實行新式婚禮的創新精神。
1928 3 月,韓石泉自行懸壺,創立「韓內科醫院」,標榜以專科行醫,可說是台灣專科醫院的先驅者之一。韓前輩開業期間,業務繁忙甚至引起胃潰瘍出血,仍勞碌少休息。他的仁心仁術,自傳中也寫不少,不但台南市,附近地區都很有聲望。

高齡自費遠渡日本進修
韓石泉自傳說因為醫務繁忙,又因參與上述的政治活動,對醫療、學術無深造。他還說因遭遇長男之死,無能為力,又因民眾黨被日府解散,失去核心等等原因,更為了充實自己,決心赴日求學。放棄了非常成功的開業,1935年進熊本醫科大學進修,以39歲的高齡,且以自費攜家帶眷遠渡日本,跟隨在台灣教導過他的恩師明石真隆及其他教授研究進修。他這種的精神以後再來跟黃、盧兩醫師一起來討論。
韓前輩在熊本進修過程非常堅辛,首先在到達日本幾天後母親去世,年底岳父過世。自己因氣候不調而多病,坐骨神經痛及胃潰瘍出血,一次出血到不醒人事,要靠輸血救治。子女年幼也不幸有病須輪流住院,但他仍努力不懈堅持。看一文說,他留日進修這幾年,把幾年辛苦積蓄的家產用光。
想不到還有更大的意外挫折,恩師明石真隆教授,當時是校長 ,因為學閥暗鬥而辭校長職去開業,韓石泉不得不由內科轉往生化科的加藤教授研究室,改以生化學為研究主題。內科醫師做完全外行的生化學的基礎研究,不難想像其困難處,加藤教授又性情奇特,另外又有其他問題,好幾次都想離開,由夫人勸慰而留下。
幾經辛苦,5年後的19404月完成《脾臟燐脂質之研究》的博士論文研究工作,當年秋天通過大學審查而獲醫學博士。看過兒子韓良誠教授的文章說,他學生時,當時台大生化科的宋善青教授,跟韓良誠講,這論文很有價值。

進修獲頒博士後回台
回台後,在韓內科原址重新開業,且增建新病室,比以前更忙碌。自傳中寫不少戰時的生活不是此文的重點,不多寫。必須一提,19453月,醫院被美機炸毀,長女淑英雖不在醫院,也罹難他處。醫院炸毀後,又從新開始,再開始更忙碌的醫務工作。
日本投降後,戰後他還是一樣熱心公共事務,先協助國府接收工作,再投入社會政治運動,民國三十五年參選及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傳記中寫不少他問政的經過,尤其敢講敢寫當時政壇及社會的黑暗面。1947年二二八事變時,他的傳記用一章寫他參與的經過。除了出面疏導民眾外,也對政府建言,在報刊出聲。這些不是本文能多討論,只想提出來說他對整個社會的公共事務熱誠參與。
後來參與國民大會代表選舉失利,傳記也有一章說明,最後說因為失利而思想改變,從此脫離政壇,他說專心醫務,不欲兩敗俱傷也」。後來不少人包括他的公子,在傳記中的註釋也說因失利反「因禍得福」。不過他仍關心社會,改做奉獻社會公益事業,如台灣紅十字會、私立光華女中、痳瘋療養院醫務及第二信用合作社等職,自傳反較少著筆。
1963 年因腦溢血辭世,享年六十七歲。最後再提一次,韓前輩的兒子韓良誠醫師的文章中強調,在開業中不忘經常看醫學雜誌,在診療桌上還放有一本內科學最好的教科書,在看病之暇,或遇到問題時都常翻閱。

3. 韓石泉約63歲時看病人仍細心。

黃、韓、盧博士共同精神
     黃文陶、韓石泉、盧萬德三博士有不少共同的精神 ,首先他們都非常好學,因為好學的精神,才會停業去研究求真。開業盛名卓著之際,到醫學中心研究,尤其當時家庭有各種困難的情況下,如要撫養仍小的小孩,不但沒有收入,家庭的開支不小,要有很大的犧牲精神。
      第二的共同點,雖然醫務繁忙,積極地參與公共事務關心社會不遺餘力,就是曾因參與社會運動而被警察拘留,還一再地投入。對政治運動也不避嫌,如日據時代反抗日本,二二八事變時參與協商及疏導民眾等。都有正義感、說實話又及肯犧牲為大家服務。
第三都有奉獻社會公益事業的精神,如台灣紅十字會、學校、痳瘋療養院等等。擔任醫師公會及其他公共事務協會的義務性工作。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救助傷患,到窮鄉僻野趣義診等,志願性的醫療工作。
第四都有求真求新學到老的精神,除了停業去進修研究外,其他期間如開業時,不忘經常看醫學雜誌,在看病之暇,或遇到問題時都常翻閱診療桌上教科書。為了充實自己,經常參加醫學會,甚至委託親友從外國寄來的外文原版書籍雜誌。

獲頒醫學博士的意義
有時跟人討論,到底醫學博士,尤其日據時代,日本的(包括台北帝大)的醫學博士有什麼意義?黃、韓、盧三博士去進修研究,主要的研究寫的醫學論文,幾乎跟他們以後的行醫無關,譬如黃文陶的關於痲瘋桿菌及其免疫學研究,對外科醫師而言,沒增加他的外科醫學學識或技術太多,同樣地韓石泉的脾臟的燐脂質研究,生化學的研究對他內科行醫可能不會幫忙。盧萬德對肺吸蟲症治療的有大貢獻,盧醫師以後的行醫,在嘉義有此症的病人可能很少。
歐美的博士最少有性質不同兩類,一種是職()業性的如MD,DDS,PharmD,JD(醫學、牙醫、藥劑、法律)等,只要專業學校畢業就有博士學位,仍要考試過才有專業執照。另種的學術研究,以研究求真為最重要的目標,一般授與PhD(哲學博士)學位。研究的專題很專精,如黃、韓、盧三博士的研究都屬於醫學範疇,題目是否跟本人的臨床專科不一定有直接關聯。
看過美國大學一研究院(graduate school/college:日本稱「大學院」)的說明,獲頒Ph.D表示已得「研究求真」的方法及精神,專門項目或研究題目不是很重要。就是從文科轉理科,也沒需要再讀另一類的Ph.D,因為已具備「研究求真」能力。
日據時代的醫學博士類似學術研究的博士,根據林吉崇教授的書(4;圖4)雖然大學法規定有大學畢業有醫學士者須入醫局研究3年,醫專畢業者入醫局研究5年以及提出主論文及副論文3-5 (4) 。跟美國Ph.D 不同,所稱的醫局研究,好像可以其他學術醫學機構代替? 有論文就可申請。1942年以前,很多台灣人及在台灣的日本人醫師。包括醫學校的教授們,用研究就論文去日本的學校申請醫學博士。一樣地,日本的醫學博士,一般不給第二次,就是換一專科也不需要。

4. 林吉崇的台大醫學園百年院史,提供很多台灣醫學使早期的資料。


像黃、韓、盧三博士停業到醫學部去進修,更有好處。我請教黃文陶博士的公子黃伯超教授,他說在他父親在京大進修時,學了很多外科的新的學識及技術。相信韓石泉及盧萬德博士也一樣,到學術醫學的環境,會參加那醫學機構的討論會或觀摩/參與臨床教學,這些就是停業專職去大學進修的好處,不只是在實驗室研究,獲頒醫學博士而已,對臨床醫學也會有很多收獲。

他們是先嚴及後輩的典範
      以前從未想到過黃文陶、韓石泉、盧萬德博士會是父親心目中的典範,再去進修研究獲頒醫學博士可說是先嚴生前,心中的目標,我們子女以前都不知道。父親晚年因失智,最後近十年與母親來美國跟我們兄弟姊妹們住。因失智症,無意的談話中,說出了他心中的「夢想」
父親(朱金波先生)是小鎮(新竹縣新埔鎮)的開業醫生,父親一向嚴謹及嚴峻。父親很少談他自己的生涯或理想,我曾寫過父母親對我們的身教之文(5),這裡再簡述一些有關的生涯,來說明為什麼黃、韓、盧醫師會是先嚴的典範的說法。當然更是很多其他後輩以黃、韓、盧醫師們的好學進修精神為典範。這裡以先嚴為例說明。
父親的早歲喪父,世居關西鎮郊外鄉下的務農家庭,朱家的傳統,要靠有公費的師範學校,才能受進一步的教育。家中長輩講,先嚴公學校畢業第一名,那年從關西新埔一條水(鳳山溪)下來,只有父親一人考上師範,吳濁流在《無花果》也有類似的講法。畢業後,父親到公學校當訓導(老師)三年,刻苦節儉有些積蓄,賠未盡的公費離開教職。
第二年考上東京醫專及仙台的第二高等學校。若進高等學校最少要加讀兩年,讀醫專而於1938年畢業。他一向努力好學,聽其他長輩說,台灣人中成績最好,全班也前幾名畢業。回台灣到赤十字病院內科兩年,大概是沒薪水的助手。我高中時有一年,家中大掃除,在塌塌米床下的儲藏處,看到一些醫學論文的抽印本。幾年前去搜尋,張天縱與父親(排名第二)寫篇共29頁(包括一頁德文摘要)的論文〈クル─プ性肺炎ノ統計的觀察〉(5),刊於1940年《台灣醫學會會誌》,當時也在醫學會上報告。1941年父親到家鄉隔鄰,母親的家鄉的新埔鎮街上開業行醫。

5. 父親於1940年發表論文的第一頁。
父親做事一向非常嚴謹又認真,應該是做學術醫學的最好人選,因家庭的環境,他只能回鄉開業行醫。再看那篇論文,雖只是臨床的統計觀察,70年後看來,內容仍相當有份量。  他一定知道黃文陶及韓石泉兩人早年停業去進修,獲頒醫學博士的典故。1938年畢業後兩年多在赤十字病院服務時,也很可能知道盧萬德醫師停業,再去台北帝大研究肺吸蟲的典故。
像三位老前輩,再去進修研究很可能是父親心中的目標。因為在家鄉小鎮附近開業,父母親雙方的親戚很多,大家庭的負擔又重,不可能停業去研究。不過他心中一定經常「夢想」去進修研究。我進醫學院後,從未到父親的診所幫忙過。醫學生時的暑假,留校到生化科學習實驗室的研究,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及鼓勵。
父親雖未說過,我知道他心中的想法,他不願我回鄉開業,希望我從事學術醫學,或許要有我完成他的心願的想法。我有年從美國回台灣省親,當他知道我做實驗室研究,要為動物打針,他跟母親及我說他退休後,可以到我的實驗室幫我,他可為動物打針或其他實驗室工作。以後有年來美時,他曾到我的研究室參觀,我看他好高興。
父親跟醫專的師長一直保持聯繫,常有賀年卡及書信,從小家中每年寄烏魚子() 禮物給老師,幫父母親寄禮物的記憶仍很深刻。因失智症與母親來美國後,有年他看到母親要寄賀年卡到日本,要求母親替他寫封信,給以前老師要申請資料,想申請去進修研究,也希望獲頒醫學博士學位。這因家庭經濟原因沒法達成的願望,是從未放棄而且念念不忘的「夢想」,年老反因失智症而讓我們子女們知道。

台灣人獲日本醫學博士
台灣人戰前獲頒日本醫學博士,開始如杜聰明教授等,都是到日本帝大醫學部或醫科大學進修及研究獲頒。台北帝大1936年設立醫學部後,1942年才頒第一位醫學博士給盧萬德醫師。進修獲頒醫學博士的風氣漸開。吳文星有本書(6),說日據時代,他的初步統計,留日學生至少115人獲醫學博士學位(名單到1946),名單不包括在台灣的日本人的教授或醫師。
看那名單,很多是在台灣研究寫論文,並不是留學日本,在日本的學校做研究,不少是在台灣研究以及寫的論文申請,而獲頒醫學博士。杜聰明的第一位大弟子邱賢添博士,1934年申請獲頒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其他醫專的日籍教授的學生,也有以台灣的研究獲頒博士。
台北帝國大學,1942年以後共有95位台灣人(不包括日本人),在短短4年獲頒醫學博士。只有14位在1944年及以前獲得,其他都是1945年提出,1946年獲頒醫學博士。其中有以後傑出的學者如李鎮源及彭明聰教授等。
      順便一提,若看這些有博士學位名單,大部分是開業醫師,雖然不少像黃、韓、盧醫師,停業再進修而獲博士,較多的是,畢業後進入醫局研究,獲博士後才去開業。台灣人就是研究優秀獲頒醫學博士,早期想進入醫學校當教員,從事學術醫學非常困難。上述名單中的施江南博士,畢業後留日獲京都大學博士,回台後開業行醫。

日本醫學博士變質?
曾看過一文章說,1945年日本投降後,台北帝大沒有類似以前的審查程序,1945年匆忙間就由已改制的台北帝國大學名義,頒給最少81(日本人還沒算入)醫學博士學位,雖然有傑出者,濫竽充數,一定也有。他們自己都戲稱他們是波茨坦(Potsdam)博士,波茨坦指19457月底8月初,德國投降後日本尚未投降,美、英、俄三國首領,在德國波茨坦的開會。
看過文章說,戰爭期間及戰後,有些日本的博士學位漸漸變質。以後不少醫師,沒去學術機構「真正」做研究,甚至研究都沒做,用些的方法掛名學術論文,甚至造假數據寫的論文,申請醫學博士。有些掛名的研究跟一些醫師完全無關,譬如有些開業醫師,掛名的論文研究,必須在實驗室的基礎醫學,用此論文申請醫學博士學位。
不少我知道獲頒醫學博士的開業醫師,不但沒像黃文陶、韓石泉、盧萬德博士等停業,去進修研究,仍有辦法掛名於一些論文中,有此申請獲頒醫學博士學位。日本的醫學博士在民間仍有號召力,開業醫師用此來宣傳,好像位宣傳是追求醫學博士的目的。
很不幸這種論文掛名變成很普遍,在學術機構,看起來像變相的「紅包」,而且以掛名的論文越多,表示他們越有辦法,升官或申請研究獎金大有益處。最近前教育部部長及衛生福利部部長論文掛名出問題,就是論文亂掛名的後遺症。這話題牽涉很廣,以後另文再來討論。

參考文獻
1.  朱真一: 停業進修獲頒醫學博士(): 黃文陶及盧萬德博士。成大醫訊。2014; 25:58-63
2.  韓石泉(韓良俊編註):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台北新莊,望春風,2009
3.  朱真一: 第一位留學美國的台南醫師前輩:林炯東(安息)醫師林安息。成大醫訊。2012; 24(1):50-53
4.  林吉崇:台大醫院百年院史(上冊)-日治時期(一八九七~一九四五年)。台北市,金名,
1997。。
5.  朱真一: 身教的回顧及影響(4: 父母親的身教。台灣文學評論。2010;11(3)128-138

6.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市,五南,200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