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推薦文

《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推薦文

1)從人物闡述臺灣熱帶醫學之發展         陳瑩霖

   朱真一教授《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一書內容係以曾經參與臺灣抗瘧及公共衛生工作的前輩們為敘寫主軸,闡述近數十年來,其對臺灣熱帶醫學的發展,以及致力於國際交流的諸多貢獻,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臺灣熱帶醫學史好書。

   「熱帶醫學」主要是研究熱帶疾病之學門。熱帶疾病包括在熱帶地區發生的所有疾病,其中以感染寄生蟲的疾病占了一半以上。而瘧疾是寄生蟲病之一,全世界有40%人口居住在瘧疾流行地區,每年有200300萬人死於瘧疾。臺灣曾經是瘧疾流行的地區之一,對瘧疾防治工作始於日據時代;具有規劃性的防瘧工作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展開,於1948年在屏東潮洲成立「臺灣省瘧疾研究所」。歷經17年的努力,防治成果豐碩。1965WHO宣布臺灣為瘧疾根除地區,這是臺灣的驕傲。

    本書詳實介紹多位抗瘧前輩,計有:連日清博士、謝獻臣博士、陳錫煊醫師、梁鑛琪醫師及日據時代的森下薰博士等,文中亦提及許多外籍顧問及國際機構對我國的支援;此外,更介紹了對臺灣寄生蟲學之發展深具影響力的許雨階教授和Dr.JH Cross。其他如彭瑞雲醫師和周聯彬博士也曾經加入抗瘧行列,二人後來轉戰於家庭計畫之公共衛生領域;同時,對范光宇博士與夫人陳櫻次女士積極推動公共衛生及婦幼保健的事蹟,本書也有所著墨。

    書中進一步描述,臺灣這一群抗瘧前輩於完成任務之際,更將他們的寶貴經驗推廣至未開發國家,協助這些國家進行防瘧工作,臺灣醫療與國際交流的序幕也隨之展開。

    本書的一大特點是:朱教授將每位前輩的經驗彙整後,有系統地敘述其付出之辛勞與重要貢獻,讓讀者很容易了解臺灣根除瘧疾的經緯,又不失史書的原味,尤其是書中所引用的資料豐富,可提供後學者參考。

    未來,期盼朱教授能夠繼續不斷地為醫界、學界與社會大眾出版有關臺灣醫學史方面的好書,以促進醫學生、醫療人員及有興趣的讀者對臺灣醫學發展的認識。   

高雄醫學大學名譽教授 陳瑩霖

2)臺灣夢」的終生追逐者―─朱真一教授

韓良誠             Nov.7,2010.

要在眾多人群之中,找到如朱真一教授一般,集「勤勉」、「刻苦」、「聰明」、「好奇」、「懷舊」、「力行」等基因,且又是「超好級」的基因於一身的學者,恐怕不是很多;更難能而可貴的是,在他退休之後,要完成與一輩子從事的「血液腫瘤學」領域完全迥異之「臺灣史」探討任務,並寫成「奇文」及「良書」,困難度可謂更高,因此若非具備上述的「超好基因」,恐怕是緣木求魚。

近十年來,一篇又一篇、一本接一本的傑作,在朱教授的手中完成,這本《躍上世界─臺灣熱帶醫學故事》又是一件難上加難的工作,令臺灣這批珍貴的資料,像「寶藏」般一件件出土,真是需要擁有「超好基因」。過去朱教授和本人的交往,可以說,是以「淡如水」來形容,彼此見面對談的機會極少,反而是拜讀他的「傑作」,以及他讀本人的「拙文」,因而相互認識、了解,成為「君子之交」。

承蒙朱教授不嫌棄,希望本人為本書寫序,這恐怕是因為朱教授知道,在本書中出現的橫川定教授,是先父在醫學校就讀時最為尊敬的老師(請見《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p.83),而其子橫川宗雄教授,任教於千葉大學,又為本人博士論文的指導教授。另外,朱教授在本書中以專文介紹的謝獻臣教授,以及他的學生陳瑩霖教授,也都是本人的指導教授。種種因緣際會之下,可能是朱教授請我寫執筆序的原因。

本人自學生時代起,就從家父的在地(臺南)行醫過程之中,聽到、也學到不少有關臺灣過去流行的寄生蟲,包括人體的病史、診斷,以及治療的整個經過。因此,學生時代上寄生蟲課時,本人的印象、心得特別地深刻,而這些臺灣寄生蟲症的歷史都在本書中一一呈現,讀來讓我感到重新身歷其境一般,充滿欣喜且回味無窮。到了醫科四年級時,記得在宋瑞樓教授的臨床診斷學課堂上,在宋教授分發糞便檢體後,不到一分鐘,本人立即診斷出是「十二指腸鉤蟲感染」,因而獲得宋教授「拍肩膀」以示鼓勵,這件事對我更是印象深刻,且得到莫大的鼓舞。對我以後的研究生涯也產生無法形容的催生力量。

後來,我進入行醫的第一階段,即「與感染病及因無知、貧窮、不衛生的環境,所引發疾病的奮鬥時期」,在這段時期診治了不少本書中所提及,過去在臺灣流行過的絕大部分的寄生蟲症。至於本書未提到的寄生蟲症,本人或多或少也都有一些實務經驗。更何況上述這四位學者,均曾是本人間接或直接的老師,本書敘述他們對臺灣熱帶醫學及公共衛生的貢獻,讀來格外親切、令人敬佩,且在腦海中激盪起一幕幕溫馨又感人的回憶畫面。

在臺灣的醫師之中,除了成大醫學院的謝奇璋教授深得朱教授的「身教」之外,包括本書讀者及本人在內,只好努力從朱教授書裡豐富的「臺灣醫療史」,尋找並領悟其用心帶給我們的珍貴「言教」了。

韓內科醫院 韓良誠醫師

3) 加油,朱教授!  江東亮

我和朱真一教授素昧平生,但在臺灣醫界及《景福醫訊》刊物上,經常拜讀他撰寫的醫藥衛生歷史及人物故事。

一個多月前,先是朱教授本人寄來一封電子郵件,接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寄來《躍上世界─臺灣熱帶醫學故事》書稿,邀我寫序,令我感到與有榮焉。

朱教授之所以邀請我寫序,多半是因為目前本人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39年成立之臺北帝國大學的熱帶醫學研究所,或更早於1921年設置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衛生部。臺灣光復後,熱帶醫學研究所併入臺灣大學醫學院,並於1951年接受洛克斐勒基金會代表John B. Grant博士的建議,改名為公共衛生研究所,1993年再度成為臺灣大學的獨立學院。朱教授筆下日據時代之森下薰教授,即服務於日據時代的熱帶醫學研究所,對臺灣瘧疾防治有很重要的貢獻。

我一向喜歡歷史,而且享受閱讀歷史的樂趣。知道過去,並不保證眼前會過得更快樂;不知道過去,也不代表當下沒有快樂的日子。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故事中,學到智慧和感恩。朱教授的學養豐富,筆下的醫藥衛生人物栩栩如生,讀來輕鬆愉快。對我而言,讀到那些曾經照顧過我的前輩,例如周聯彬教授和謝獻臣教授的故事,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朱教授最讓我敬佩的地方,在於他下的功夫。回想當年留學美國,方知道臺灣除了經濟奇蹟外,還創造了健康奇蹟,我便十分好奇當時是如何做到的,然回國之後,立刻深深領悟連雅堂先生說的話:「斷簡殘編,蒐羅匪易」。或許,朱教授身為一位長年旅居海外的學者,發揮了思鄉、愛鄉的力量,才能從興趣出發,經過二十年歲月的努力,完成三部臺灣醫藥衛生歷史人物集,這是我們的幸運,也值得為朱教授喝采。

但是,雪球越滾越大,在大家的幫忙之下,朱教授還有許多未寫下的故事,不但讓我引頸期盼,而且相信,這也是各位讀者的願望。加油,朱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江東亮
   
 4)讀史以明智,鑑古而知今     張天鈞

 得很久以前,臺大外科廖廣義教授曾對我說:「如果你喜歡歷史,表示你年紀老了。」然而,其實我很早就喜歡讀歷史,特別是研究歷代名畫家的生平、作畫的過程、居住地,以及疾病對他們產生的影響,進行這樣的背景剖析,對欣賞畫家的作品有很大的助益。

後來我把這樣的心得,如法炮製應用在醫學院的教學上,講解內分泌疾病時,會提到與東西方醫學相關的歷史故事,果然引起學生相當濃厚的興趣。

在朱真一教授的這本書《躍上世界臺灣熱帶醫學先驅》裡,朱教授將當年研究熱帶醫學者,特別是和瘧疾相關的臺灣醫界前輩,作了很精采的介紹,令我想起當年公共衛生學界舉辦的二十世紀臺灣公共衛生醫學最大貢獻的會議,我負責回顧甲狀腺腫方面。因為前人的研究,以致民國56年臺灣全面實施食鹽加碘的預防性做法,使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問題得以解決,遠比醫生一個一個病人治療來得有效多了。

    而在瘧疾方面,日本人於1895年到臺灣時,僅戰死了數百人,但感染瘧疾、霍亂致死者卻有數千人,由此可知撲滅瘧疾的重要性,瘧疾的成功撲滅是二十世紀臺灣公共衛生醫學的重大貢獻之一。經由朱教授的這本書,我們就能了解當年前輩的努力。

            不過,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些前輩當年進入公共衛生領域的原因,以及熱心研究的態度,許多都與老師治學的精神有關,也因為老師的啟發,而留下深遠的影響。例如連日清博士提到自己崇尚日本式做事態度,腳踏實地,具有日本學者的研究精神,凡事一定追根究柢,研究到水落石出為止。這是從日籍前輩學者的身教上得到啟發的例子,也讓我聯想到畫家席德進的一席話:「學藝術並不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什麼藝術史、美學、色彩學,而是學習他們的談吐、風範。」

            最後,文中談到的謝獻臣教授,在他晚年時我曾照顧過他一段時間,然而當時只知道他是臺北醫學院的董事長,並不曉得他的偉大和其在公共衛生學的重要貢獻,只覺得他來看病時都很客氣。若當時拜讀過他的傳記,一定會向他請益,現在從朱教授的書中得知後,回想起來,相當遺憾。

        每當給予醫學院新生入學勉勵時,許多老師都會建議學生選定一位老師作為自己的榜樣(role model)。所謂role model是指Any person who serves as an example, whose behavior is emulated by others,最早出現於Robert K Merton對醫學院學生的社會化研究中。我想,在醫療環境愈來愈功利化的現代社會,如何成為醫學生的正面榜樣,督促他們未來對社會有所貢獻,益形重要。朱教授的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

臺大醫學院內科教授 張天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