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出版感謝

《臺灣熱帶醫學人物-開拓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出版感謝

                                                 
自序(朱真一)

   一向對歷史及人物傳記有興趣,約莫二十年前偶然被人問了一些問題,譬如誰是最早到美國留學的臺灣人?誰又是最早到歐美的醫師?我問過一些前輩,幾乎沒人知道,所以促使我下定決心挖掘、探討這些醫學史人物。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就在我鑽研時,不少珍貴的資料,像寶藏般一件件地出土;此外,我也廣在醫學雜誌、報刊上刊登文章及訊息,請求各界幫忙提供資料。尤其,早期留學歐美者與臺大的淵源較深,我也曾在《臺大校友雙月刊》、《景福醫訊》等刊物撰寫文章,並廣求大家提供資料。
    除了蒐集臺灣的資料,也尋找國外的資料。後來筆者將介紹早期留學歐美的臺灣醫界人士的文章,集結成《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1一書,出版了單行本後,收到不少的迴響,令我好不興奮。後來又因為讀《馬偕傳記》,書中提到馬偕牧師發現肺吸蟲症,以及螃蟹如何使人類感染肺吸蟲症等內容,本人甚感懷疑,進而去探討肺吸蟲症的歷史,愈挖掘、發現愈多有趣的話題、典故及人物。順便一提,《馬偕傳記》作者對馬偕牧師如何發現肺吸蟲症,以及感染肺吸蟲症的途徑之說,都是一場誤會2,詳細的考證請見參考文獻23
    至此,開始寫以「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為主題的系列文章,對我而言,這些有趣又富意義的醫學史真可說是美不勝收,再集結最早期的二十篇,出版《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第一集)3,書中有一半的篇幅探討與熱帶醫學有關的人物及典故,對臺灣的熱帶醫學發展漸多瞭解,更注意到臺灣對世界的貢獻。
    臺灣的現代醫學,是從歐美醫界人士到臺灣後開始算起,在日本佔據臺灣後漸漸蔚成醫學主流,二次世界大戰後更是深受美國及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影響。其中,臺灣的熱帶醫學更進一步蓬勃發展,成功地撲滅瘧疾,使臺灣成為全世界的模範。每當尋找資料時,看到臺灣的成就與貢獻,「與有榮焉」之感油然而生。這些令人自豪的醫學榮耀,臺灣的一般民眾多所不知,連醫界人士也不甚清楚,我總覺得有必要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關於臺灣根除瘧疾的歷史記述,之前已經有不少,當時的研究及工作人員都非常努力。幸虧那時臺灣有這些獻身的工作人員,整個團隊不但根除臺灣的瘧疾,提高臺灣人的健康,以後更貢獻世界。可是很少人專門寫這些臺灣的醫界英雄們,為什麼他們使臺灣變成世界的模範,以後還向世界各地提供人才及技術的服務。
筆者最有興趣的主題「臺灣與國際的交流」,更是精采。他們先到外國留學進修,促使臺灣有成後,進一步到世界各地當顧問或各種方式的傳授經驗、技術與知識。跟不少世界各地專家及組織合作,熱絡地參與國際交流。熱帶醫學是臺灣與國際交流最頻繁的領域,交流是雙方向,而且深入又有意義。他們不但到較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貢獻所長,臺灣對先進的國家,譬如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廣納臺灣人參與知識與技術的發展,對美國及世界大有貢獻,大家會覺得很光榮。
最近的報導更可說明我的這份光榮感。肺吸蟲症最早是在臺灣發現,對肺吸蟲的臨床研究也最有貢獻3,而且肺吸蟲的生活史最早也是在臺灣完成研究,最後的傳染途徑多是經由螃蟹,不過世界上有些地方則是小龍蝦,而非螃蟹3。因之前看到中國進口小龍蝦,我特別寫了一文發表於去年(20093月的《科學月刊》4,請大家不要生吃小龍蝦,小心會得到肺吸蟲症。想不到,今年(20106月初,在美國此地(St. Louis, MO)的電視上看到,Missouri州發現生吃小龍蝦引起6例的肺吸蟲症,當地衛生局還發出警告,希望大眾及醫師注重這類情況,同時,臺灣的研究成果馬上得以應用。
前面談過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的醫學,包括熱帶醫學在內,受到美國的影響遠比其他因素更為重要。從本書所討論的醫學人物及各種典故中尤看得出來,除了來自美國的影響加重外,臺灣的醫學更趨多元化。本書討論的人物有美國人、日本人,以及回到中國後,再轉往臺灣的馬來西亞華僑,當然,探討最多的還是臺灣的前輩,尤其是臺大畢業的校友或臺大的師長。
寫下這些與醫學有關的歷史,另一個主要原因是臺灣人應掌握臺灣醫學史的詮釋權。我這一生離開故鄉,遠渡美國奮鬥,甚感慚愧,自己來到美國後,才對臺灣歷史開始有些許了解,才知道臺灣醫學史的寶貴。我們仍需努力,找出正確的臺灣歷史。中國近年來全力推動臺灣史的研究,而臺灣的政府及美國人也正在扭曲及切割臺灣的史實5,6,我們需要努力書寫正確的歷史。
本書以原發表的日期為順序,因為每篇獨立發表,前言有些重複。除錯誤的資料及錯字外,儘量保持原出版時的內容與文字,因為怕改寫時,引用參考資料會產生錯誤。資料可能日新月異,若有新資料出現,會在文中聲明並加以補註。
非常感謝《臺灣醫界》、《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及《當代醫學》給予版面刊登拙作;感謝有些讀者在雜誌上看到我的文章後,來信提供更多的資料或更正;更有不少前輩、師長、同學、朋友來信鼓勵,非常謝謝,為了本書的出版,寫序推薦者,更感謝他們。
很感謝許多願意提供並更正資料的前輩與朋友,尤其是日本的橫川綠(剛過世不久)、森下恭子,北美的梁鑛琪、賴永祥、周聯彬、陳錫煊、彭謝櫻妹、John Cross、張淑初、黃碩文、野口正彥、朱春惠、李東壁、周丕烈,臺灣的范光宇、連日清、林吉崇、陳瑩霖、韓良誠、陳榮基、林炳炎、蔣理容、陳玲津、師健民、梁德成、林正琴、連秀美、謝奇璋、陳恆安、陳凱劭瑞彬、周佩毅等前輩或朋友(略敬稱,大約依年紀先後順位)。當然,還有其他各篇文章中提到,以及更多從未列名的前輩或朋友的幫忙。
感謝各醫學中心的協助,如臺大醫學院與公共衛生學院、高雄醫大、成大學醫學院、國防醫學院、馬偕醫院、新樓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特別感謝我服務的St. Louis大學的醫學中心圖書館,尤其是Inter-Library Loan Office,幫忙找到不少早期的文獻。同時,感謝臺灣及世界各國允許我使用照片的個人、學校、基金會、出版商或其他機構,已在各篇文章中提及。
此外,我很感謝臺灣醫師公會全聯會及臺北醫師公會的李明濱理事長,以及《臺灣醫界》總編輯徐茂銘及編輯黃嬿庭,《臺北醫師公會會刊》總編輯曾春典及執行編輯劉淑姿,《當代醫學》發行人廖運範、每月一書的編輯賴其萬及許翠玲等人的容忍及幫助。當然,還要感謝出版此書的臺大出版中心的執行主編徐衍珮小姐。沒有他們的幫忙,我的這本書不可能出版。
最後感謝母親朱范臺妹女士的教導,以及幫忙我閱讀日文文獻,內人楊美華的支持與容忍,才能讓我自由發揮。沒有她們,我不可能有這樣的好機會,從事我個人很有興趣且認為富有意義的工作。
最後,更歡迎大家繼續來信、來電或E-mail給我,請多多指教並提供資料和線索。早期臺灣和國際的交流,尤其是歐美,很有歷史意義,從各個角度都可以深入探討。在此,先謝謝大家,我的E-mail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請寄送兩處),Fax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63104,電話:314-577-5638(辦公室若無人接聽,請留話)。再次謝謝大家的共襄盛舉,請協助提供更多資料。

〈參考文獻〉
1.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臺北巿,望春風文化,2004
2.  朱真一:馬偕牧師及偕醫館發現肺吸蟲症的誤會,臺灣文獻,2010; 61:331-350。(臺灣文獻館的網站上可找到)
3.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臺灣與歐美的交流(一),臺北,望春風文化,2007
4.  朱真一:吃小龍蝦或大閘蟹?─肺吸蟲症要關切,科學月刊,20093471222-225
5.  朱真一:臺灣醫學史不容扭曲改寫—NATMA的角色?北美洲臺灣人醫師協會2009年會刊,200950-52.,網站:http://tinyurl.com/y8cghz
6.  朱真一:臺灣歷史的詮釋權及扭曲Aurora(極光)20103. 23);18110-11。網站: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12033467.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