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馬偕的「最後的住家」(5)--傳記散文改寫版及補遺

馬偕的「最後的住家」(5
     --傳記散文改寫版及補遺
(只是Text版與原載略不同)

朱真一   

前言:
以前寫過4篇談馬偕牧師的〈最後的住家〉的詩,還有為此詩譜成歌曲種種有趣的故事。找到有不同語言的版本,如Holo及客家台語、日、英、華語的詩/歌詞。目前最通行的是林鴻信教授1990年代初期改寫的版本。那幾篇提到林教授最主要根據從1930年代的日文詩翻譯的華語詩及英文傳記改寫為Holo台語。目前最普遍流傳的英文詩,很可能從林鴻信的Holo台語詩翻譯的,甚至有再從英文翻譯成跟以前不太一樣的台語、華語及日文版本,另外還有從林教授的台語版再翻譯的英文可唱的歌詞等。
不但這樣,從林教授的版本,又衍生不同的其他Holo/歌詞的版本。各種版本的用詞及用字稍不同,語言學上比較討論Holo台語用語的不同,漢字、羅馬字或漢羅表達方式,都很有意義。上幾篇也討論譜成〈最後的住家〉的歌曲的一些典故,最少有9位作曲家為此詩譜曲。那幾篇中也討論《馬偕在台灣》布袋戲以此當主題曲以及有不同語言字幕的典故及意義。

改寫的詩與傳記中的散文
為方便討論,先將林鴻信改寫詩,以及馬偕傳記書開端的第一段再度寫出如下: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的青春攏總獻給你,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我一生的歡喜攏於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
從雲中孔隙孔觀望全地,
浪瀾大海中遙遠的對岸,
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的人生攏總獻給你,
我心未可割離的台灣啊!
我一世的快樂攏於此。
盼望我人生中的續尾站,
在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
找到一生最後住家。

此系列第一篇詩已討論過,這詩的部份在馬偕的英文傳記From Far Formosa傳記第一章的Early years of the author的第一段改寫的。在林晚生翻譯的馬偕傳記,第一章有一註解說:「有人將它改寫詩體、也有人將它重新改寫成歌,成為相當盛行的聖詩,名為〈最後的住家〉」。再把此英文散文體及林晚生翻譯的馬偕牧師傳記中該段的譯文寫出來以供比較。上幾篇提到英文的粗斜體字的部分,可說差不多直接引用到「最後的住家」的詩中。雖找不到馬偕的詩原作出處,大家都公認原作者是馬偕牧師。

          FAR Formosa is dear to my heart. On that island the best of my years have been spent. There the interest of my life has been centered. I love to look up to its lofty peaks, down into its yawning chasms, and away out on its surging sea. I love its dark-skinned people—Chinese, Pepohoan, and savage--among whom I have gone these twenty-three years, preaching the gospel of Jesus. To serve them in the gospel I would gladly, a thousand times over, give up my life. Before what I now write has been read I will have set my face once more westward toward the far East, and by God's good hand will have reached again my beloved Formosan home beyond the Pacific Sea. There I hope to spend what remains of my life, and when my day of service is over. I should like to find a resting-place within sound of its surf and under the shade of its waving bamboo.

遙遠的福爾摩沙 Formosa)是我所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那裡也是我生活關注的中心。望著島上魏峨的高峰、深峻的山谷及海邊的波濤,令我心曠神怡。我也喜愛島上的住民,這23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番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在我現在所寫這本書尚未出版前,我會再次朝西往遠東去,在上帝的帶領下,必將平安到達太平洋彼端我心愛的福爾摩沙之家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那裡服事,當服事之日完結時願在那裡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的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

「傳記散文改寫版」的詩 
不久前跟蔣理容女史討論馬偕的歌劇,演唱「最後的住家」或類似但不一樣的曲名是歌劇很重要的部份,多謝蔣理容送我一套歌劇「黑鬚馬偕」的DVD以及記實此歌劇的書《福爾摩沙信簡;黑鬚馬偕;一部歌劇的誕生DVD夾帶的說明書的第一頁,最前端有註明是「最後的住家」的詩。這DVD說明書的版本有幾句,上幾篇文章中的詩/歌詞都沒有的幾行:「我愛皮膚黑金的子民   漢人 平埔 原住民   有生之年 我對因宣揚福音   我對因宣揚福音 全然不顧我一身」。以後再另文來討論此歌劇的種種,這裡只討論上面的詩中這幾行。

這幾句顯然來自馬偕上述的傳記的第一段,上面那段在底下畫線的那幾句。那幾句在以前寫的幾篇各種詩中完全沒人用。這一段的散文體,除了傳記外,到底有沒有人翻譯為詩?特別去翻找時,手上有的書中,有兩本就有包括類似上述的幾句話的詩,我這裡稱這些為「傳記散文改寫版」,以別以前諸篇的林鴻信教授依改寫的Holo台語,還有他依據的日、華、英文版以及從此衍生的各種語文的「最後的住家詩版」。「傳記散文改寫版」以東方白翻譯的最完全,登在曹永洋的書,以「來自遙遠的台灣」為詩的名。如下:
         
來自遙遠的台灣  馬偕(東方白 譯)

那遙遠的台灣是我的心肝,
在那島上我渡過一生最好的歲月,
我終身的事業都放在那裡,
我愛仰視那高山,
俯瞰那深谷,
遙望那洶湧的海岸。
我愛那島上皮膚黝黑的漢人,
平埔族和原住民─
我在他們之間傳播福音達二十三年之久,
為了向他們傳播福音,
我願意鞠躬盡瘁,
即使犧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在這本書呈現給讀者之前,
我會面向東方,
盼上帝指引,
回到太平洋彼岸我深愛的家鄉,
我希望在那裡渡我的餘年,
而當我蒙主歸召,
我但願在幽鳴的浪聲之中,
與搖曳竹影之下,
找到一塊安息的地方-----。


特別問曾當東方白義工助理的劉金蓮女史,她說:「英文詩文是東方白應曹永洋先生的要求而給予英譯漢的。過後,東方白曾指示我將漢譯文傳去給《太平洋時報》刊載」。曹永洋書上的詩,以「來自遙遠的台灣」為。這東方白的翻譯版本,雖不如前述諸篇廣泛流傳,仍有些網站及刊物轉載。東方白很自豪地說他「翻譯很傳神」。

《宣教心‧台灣情》的版本
            鄭仰恩教授,對馬偕很有研究,他的《宣教心‧台灣情─馬偕小傳》,在書中一節「馬偕是比台灣人更疼台灣的台灣人」,他非全段只改寫大部分而已。書中刊出如下:

遙遠的福爾摩莎是我的心所至愛,
在那島上我渡過一生最好的歲月,
我生命的情趣與關注也都在那裡,
我喜歡仰望她那高聳至天際的山尖,
俯看她那張開大口的裂縫深淵,
並遠遠看向那波濤洶湧的海岸。
我愛她那黑褐色皮膚的子民,
不管是漢人、平埔族、或原住民─
過去這二十三年我在他們當中傳揚耶穌的福音,
為了以福音來服事他們,,
我滿心情願獻上我的生命,
就算一千次也不足惜。

鄭仰恩所譯的部分只12行,是東方白版本的約百分之六十而已,鄭教授雖沒全翻譯,不過他的書的後面,封底內折頁處,印出前林鴻信改寫的「最後的住家版」的大部分。不知是否跟此有關,他沒翻譯完全。
  
Holo台語翻譯
類似馬偕的「最後的住家」的詩「傳記散文改寫版」版本,如上所討論,都是華語版本,沒有Holo台語版本。或許因為這樣,這版本比較上,不如前4篇我討論的林鴻信的詩版本那樣通行。「最後的住家」能盛行,因譜成歌曲是另一大原因。有人說因為沒Holo台語版所以沒人去譜曲。
所以想請東方白改寫成台語版,很可能會很不一樣,可能會更感人。我一向想若以台語的思考方式來翻譯,一定比較好。我會這麼說,因為看過東方白的一本書《雅語雅文: 東方白台語文,想是他用台語去思考的作品。另外那本書的表達方式也很有創意,類似日文的假名,用羅馬拼音附加於漢字旁,較不會讓人讀錯。我很喜歡他用台灣語言思考及漢字注音方式。
我特別煩請劉金蓮轉告東方白,請他用Holo台語改寫這很感人的詩。他說還是讓別人翻譯為Holo 台語吧在「信望愛網站」找到一篇,如下:

來自遙遠ê台灣   馬偕  東方白/譯 (從台語信望愛網站)


He遙遠ê台灣是我ê心肝,
tī島上我度過一生上好ê歲月,
我終身ê事業lóng khǹ tī hia。
我愛giâ-thâu khòaⁿ he高山,
tìm-thâu khòaⁿ 深谷,
遙望he洶湧ê海岸。
我愛he島上皮膚暗黑ê漢人,
平埔族kap原住民
我tī in之間傳播福音有23年..a。
為tio̍h向in傳播福音,
我願意鞠躬盡痺,
tiôh算犧牲生命,mā在所不惜。
tī chit本冊呈獻hō͘讀者chèng前,
我ē面ǹg東pêng,
盼上帝指引,
回到太平洋彼岸台灣我深愛ê家鄉,
我希望tī-hia度我ê餘年,
nā當我蒙主召歸,
我但願tī he幽鳴ê浪聲之中,
kap搖曳竹影之下,
找tio̍h一塊安息ê地方‥‥。

Holo台語思考的作品
看到上面的Holo台語翻譯,感覺上是直接地或表面化(superficially)的Holo台語翻譯,從東方白的華文詩翻譯。我講「直接地」或「表面化」,因為只改幾字的發音而已,而且是很「漢文」或「華文」意識下的翻譯,不像用Holo台語來思考的作品。
寫到這裡,想起了寫完「最後的住家」版的4篇後,有人告訴我,陳雷有篇翻譯登於《台文通訊》上。很有意思的是,他聲明只是「改譯」,改譯自第4篇中提到的台語文數位典藏資料庫〈馬偕博士 ê 遺言書Má-kai Phok-sū Ê Ûi-giân-su〉詩4篇中提到這篇詩時,我說過看起來像是上述林教授1990年代改寫的〈最後的住家〉的刪改版幾乎一樣。
陳雷寫過不少的Holo台語作品,我的瞭解他跟東方白一樣,用台語思考寫台語文章。陳雷重新翻譯,他在註解說不知原譯者是誰,他依據上述「馬偕博士 ê 遺言書」重新翻譯,登於《台文通訊》的註解中也附上傳記的英文第一段,說這段是這首詩的「前身」。大家可比較看看陳雷的翻譯跟林鴻信教授的改寫,除了全漢/漢羅的不同外,內容差異在哪裡?


結語:
        馬偕牧師對台灣有不少的貢獻,我對他在醫療、語言、社會、文化等較多探討,他對台灣的現代化,更有很重要的角色。此篇討論「最後的住家」詩的另一類版本,同時探討此詩、歌、散文體在語言學上的意義。
以前諸篇及這篇的討論再度強調,馬偕這詩不管用「最後的住家」或其他名稱,不論哪種語言都呈獻馬偕對台灣的愛與奉獻,研討後更對馬偕牧師懷念及敬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