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府城掘寶記

府城掘寶記

成大醫訊2014; 25(1):63-69.
http://teach.med.ncku.edu.tw/newsletter/2501/16.pdf

朱真一          

前言:

約四年前,謝奇璋教授擔任《成大醫訊》的總編輯時,寫信來邀稿寫與台南有關的醫學典故,從此開始四年在《成大醫訊》連續刊登台南的醫學史文章,謝教授卸下總編輯一職後,以後的編輯也循例邀請,繼續台南醫學史的話題。去年到成大當客座講座教授時,更趁機整理編輯了書稿。上一期本就寫了不少有關出版此《府城醫學史開講》一書的經緯,以及林其和前院長的推薦序文。
書出版後,我剛好有機會返台參加兩會議,承蒙「心靈工坊」出版社及謝教授安排在安平的誠品書店及台灣文學館舉辦「新書發表會」,及醫學院書店的簽書會。當林其和前院長到安平的誠品聽我講〈府城掘寶記〉後,吩咐我到成大時再講一次。因為匆忙未宣傳而鮮為人知,參加人不多,所以這裡再補充一些資料,在此醫訊寫出,希望更多人會提供資料或給我尋找的線索。自己講自己時,總難免講些自己的好話(吹牛),不過仍可趁此提出此書中錯誤的網站地址。
常有人問我,這些資料如何找到?有次總編輯對我找資料的能力還稱讚地說「嘆為觀止」(註1)。甚至有人跟我說:「您應該去歷史研究所開課,跟研究生談如何尋找資訊及判斷其真偽」。其實,醫學訓練對我探討歷史資訊很有用,就像診斷要正確,最需要的是找診斷的資料如病史、體檢、影像及各種檢驗等,再多思考鑑別診斷,才能做最正確的診治。最近幾年雖已退休,仍在服務的兒童醫院當志工上課以及每次回台灣各小兒科演講,都強調鑑別診斷的重要性。

鑑別診斷歷史的資訊
有位前輩說,台灣的醫界及學術界,迷漫著太多的PFF,就是抄襲(plagiarism)、錯誤(falsification)及造假(fabrication),這種PFF的資訊傳達又廣又遠,影響深遠。所以如何懷疑所得到的資訊正確可靠又如何去查證,變得很重要。
201210-12月到成大當醫學院的客座教授,很高興在成大時,聽賴明詔前校長的演講,演講中他強調科學及學術,求「真」最重要,教學教「觀念」比教「資訊」重要。接到那時剛出版的《成大醫訊》(20129月;232期),林其和前院長寫「教育不是灌輸一大堆事實,而是一追求真理的過程」,非常高興賴校長及林院長強調「真」、「真理」的重要(註2)。
同樣地,下面談挖掘府城的寶藏,也要多懷疑寶藏的真假,如何查證真偽、追求正確的「寶藏」很重要。撿到或挖到的「寶」,要懷疑是否真的是寶。聽到的資訊是謠言否?家屬的信函可靠嗎?一些書籍文件甚至學術界的著作如上所言,不少抄襲、錯誤及造假,要多多存疑,廣去查證。下幾節談的經驗多少會討論這些問題。無論臨床工作、醫學研究或探討歷史都要記得正視資訊的正確可靠」(註3)及存疑、查證、求真」(註4)。

無心插柳柳成林(蔭、影)
上期及上面談過,出版此書是「無心插柳柳成林(或『蔭』、『影』;我比較喜歡『林』)」。其實比4年前這更早,就去探討台灣的醫學史,多少還是跟府城有關。因為有次被問誰是第一位台灣人醫師赴美留學?我再轉問很多前輩,可說沒人知道,一直到有次因提名林宗義教授為台美基金會貢獻獎,跟林教授談到這問題。府城出身的林教授,提到也是府城的前輩的劉清風醫師,早早畢業於美國的醫學院。
開始去探詢此線索找劉前輩的資訊,第一個拜託請幫忙找資料的,就是我的府城同學,賴明哲醫師,前成大賴明詔校長的哥哥。那時聽說他要回台省親,請他回台南之際,幫我問問劉清風醫師的資料。那時劉前輩早已逝世,逝世前又早不行醫,在醫界不活躍,大部分府城人士早已不知道他。到台南探問時,自然不容易問出所以然來。
我也從此開始我的「掘寶」生涯,當然挖掘出來不只是府城之寶,連帶其他台灣早期的歷史文化、醫界典故以及從此引伸的資訊。1990年在當時剛創辦的《自立周報》,我還寫過一文〈掘寶記〉,寫開始時如何「挖掘」台灣早期醫界典故之寶。此文後來也登在我的第一本拙著中(註5)。以後從挖掘的寶藏,陸續出版另兩本醫學史的書(註6,7

府城寶藏無窮
      現代醫學從府城開始,早期最多的醫療宣教師在府城活躍。府城人士自然得風氣之先,台灣的現代醫學發展從府城開始。歷史最悠久,故事、文獻當然最多,可說寶藏無窮。台灣醫療史上,府城有最多第一頭銜的人物,如上述的第一位美國醫學院畢業生,第一位赴美進修的醫師前輩,第一位留學加拿大、法國、德國的的前輩,第一位去香港學習現代醫學的牙醫,都來自府城。
更多台灣現代醫學黎明期的故事,如第一位來台的醫療宣教師馬雅各,第一間醫學診所及仍繼續持久的醫院,第一位女醫師,台灣人最早跟傳教師醫師學習現代醫學的「洋醫」們,第一本羅馬字醫療教科書,第一所「醫學校」,台灣人第一位「醫學教授」,第一本醫學史等等,都是醫學史上很有趣的寶藏。
以上提到的各項在這本書中提到不少,但是仍有很多還沒或還不夠詳盡地去探討,各種寶藏仍深深地埋藏於各地等待挖掘。所以此趁此文呼籲,不只我,大家都可投入挖寶工作,我這裡寫出的東西,算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來努力。

何時何地都可挖掘府城寶藏
    「印刷術改變人的思考方式」,同樣地電話、傳真、電視、email、網路到最近各式各樣的社交媒體,都一步一步地改變了人的思考方式及行為。這些較新的資訊傳播技術,讓挖府城的寶藏有興趣的我,方便很多,尤其我最有興趣的台灣跟歐美的交流典故。我因此可以開始而且主要在國外挖掘,而這幾十年的「掘寶」術,一直在轉變中。
要挖掘當然「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在各地,也要有「何時何地去挖掘」的態度。找資料及找人當然是第一步,打電話、用信、faxemail等各種方式去尋找。剛開始時,寫信靠手寫,還好那時已有Xerox機可複印,可郵寄多人,還沒有email而且連傳真也還沒盛行。記得有時緊急要聯絡時,還要到醫院執行長的辦公室登記才能使用,全院才一台傳真機。我相信台灣人中,很少人寫信的數目超過我。
就以找到劉清風以及其他人物或典故的資訊為例,因為我寫信到當時的台美人的報紙《公論報》及《太平洋時報》,寫報導登找人找資料的聲明,那時常參加台美人的各種聚會如同鄉會、校友會、客家會、醫師會、教授協會或夏令營等,散發「尋人、找資料」的影印「廣告」,放在集會明顯的不同地方。劉清風醫師的子女,另一次有位年長的老輩跟我講,我名單中的一位早期留學生是他的同學,不少的資料就是因為看到這些的「廣告」來信聯絡。當然還有更多如下討論,挖掘寶藏的良方。

子女或其他家屬的資訊
子女、其他親友人回應後,自然跟他們寫信、傳真、email,打電話或親自訪問等種種方法聯絡。為得到更多資訊,如下幾節說明,我還安排子女或親友來參加討論會,也邀請他們投稿到雜誌,尤其當時我主辦的雜誌《北美洲台灣人醫師協會會刊》。
一般而言,日本人的家屬反應最熱心,資料較正確。最先於《成大醫訊》報導肺吸蟲跟台南的關聯之資料,就是我跟研究肺吸蟲最有成就的橫川宗雄的遺孀通信而得到的資料。日本人戰前有關寄生蟲的研究,不少又經過橫川夫人的「義妹」(日本稱法,她弟弟的夫人),因此又靠他們跟中川幸的子女聯繫,而得到不少的資訊。
在馬偕牧師來自加拿大,聯絡上在加拿大的馬偕孫女,跟她通信了很多次,她回答我一些我的疑問。當我只提到加拿大的長老教會母會有報告馬偕疾病的幾種信件,母會無法替我尋找。我並沒請求,她自己主動去母會找出那些信件,影印寄給我。同樣地當我寫羅明遠醫師(Dr. Robert McClure)時,輾轉找到他出生於台北的兒子,寫信去找他,他年紀已大又生病不能回信,不過還吩咐他的朋友打電話給我。

跟其他的資訊一樣,不見得從家屬得到的資訊一定正確,從我個人收集的經驗,不少人自己或家人造假,所寫的資料「膨風」不少。有些只是家中的傳說,雖不是故意,不一定正確,仍要多方查證。一般而言,台灣人較不注重正確性,習慣於馬馬虎虎,供給的材料要多方查證。

找機構如學校、校友會等
找到初步資料後,我去找有關的機構如學校、校友會、醫學會,不論台灣、美國、日本都有好資料,但不同的機構的反應不同,有些須緊「逼迫盯人」地追求才有辦法得到。我去信Indiana大學醫學院及哈佛大學的校友會探找劉清風及林炯東(安息)兩前輩的消息,就有不一樣的回應。
Indiana大學校友會很幫忙,不但回信,還自動把當時仍可能生存的10 位同班(1926年醫學院畢業)校友名單送給我,我寫信給那10位,有3位回信。其中一位寫長信,還加寫他如何跟劉清風的女兒聯絡,但不是每個學校或機構如此友善。
找林炯東的資料時,發現他的一篇論文出自哈佛大學,當我向校友會詢問,他們不願找,對早已過世20幾年的前輩,說若沒當事人的同意,沒法進行探查。這當然只是藉口,只好找內線。找哈佛的教授去校友會訪問,哈佛的教授就能使辦公室的工作人員找1950年代的資料,資料雖不多,最少找到林前輩從前只當過一學期的特別學生,不是家屬信中所說,得到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
      日本的學校或機構一般而言,必較熱心,去信學校校長(總長)、醫學部部長或醫學會的會長,雖不能親自回信,吩咐其他單位回信提供資料。仍有少數日本人或機構,還有從前看不起台灣的心態,譬如曾找到一位在日本學術機構很有成就的台灣人的子女,去信幾次都不回信,我知道有些人怕人知道他們是台灣人的後裔。另一日本人早期曾來過台灣服務,以後回到京都大學學術界很有成就,當到京都大學附屬醫院的院長及專科學術協會的會長,京都大學較傲慢,去信幾次都沒回信,但學術協會會長,提供不少資料。
台灣的學術機構雖有些很幫忙,整體而言是我接觸中最差勁的國家,越老大則越傲慢,而且愈高職位者愈高傲,幾番去信不理。當然他們很忙,美國、日本大學的校長、院長或主管也一樣很忙,他們會交給秘書或其他單位處理。台灣的醫學學術機構領導人,一般而言,受過日本教育越多的越會回應,我那一輩前後或比我年輕輩就高傲多了。

寶藏來自各樣各式的書及文件:圖書館及網路
書的資料當然是最初步寶藏的苗頭,現代醫學從歐美的醫療宣教師及英國來台的海關醫官開始,教會及其他歐美曾來台過的人士或其他人寫他們的著作,有不少的寶藏。新樓醫院或教會出版的書籍或期刊,就找到不少府城的寶藏,拙著中已討論不少。
早期到過台灣的外國人寫的書或期刊之文,埋藏不少寶藏,說埋藏因為要找的資料不一定明顯,要去挖掘才會出土。因為很早期就出版,很多早已沒版權,從國際網路可以免費下載早期的英文文獻,包括一些書/期刊。順便一提,很多的寶藏,一樣地深深地埋藏於網站中,更要去挖掘。
上面談到書或期刊,除了少書從書店或網路可以買到,最重要最多的寶藏,仍是深藏於圖書館及網站內,府城寶藏廣藏世界各地。分藏有其好處,因此我在美國可尋獲,但分散太多,就不易把資訊收齊全,單一的圖書館或網站不可能會收存很多的寶藏。現代的資訊搜尋辦法,尤其近年來的國際網路就可以補救這種分藏的缺陷。
在我服務的聖路易大學,雖退休多年,因仍有名譽教授的身分,跟以前一樣可以利用學校的圖書館資源。圖書館的服務中,有一「館際借書服務(Interlibrary Loan Service)」,幾乎美國所有圖書館有的書,世界各地找得到的期刊文章,不管是哪種語言,只要有書名或文章所在的期刊或文獻,除了偶而因是善本或珍藏本外,幾乎都可透過此館際借書服務室,借到或得到複印文獻,我自己又不必出資,方便我得到不少資訊。
我們St. Louis大都會,憑我的學校身份證,還可以到鄰近的圖書館借書,我就去同城市的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內自由瀏覽及借書。其實其他學校如史丹福大學的圖書館,我幾次到加州時,也一樣肯讓我有短期進入藏書室及借書的權力。
有些資料尤其一些學位論文,並沒正式出版,因數量多,當時只能以Microfilm儲存,不像現在很簡單地可數位化儲存。若要找早期的論文。只要有書/文章及作者資料,一般而言館際借書服務室,仍可找到文章及印出來寄給我。

歐美文獻
    說到此Microfilm,順便來談歐美人士,就是人不在或不曾到台灣,不懂中文或台灣語言人,很努力地去收集台灣的資料。一位哈佛大學的研究生,主要靠在加拿大教會的資料寫了一博士論文  ”Geoge Lesle MacKay: Missionary Success in Ninteenth-Century Taiwan我在 Microfilm 檔案找到,這資料好像沒出版。當我看到這論文時,曾上網找作者,他那時已過世,以後沒繼續台灣的歷史研究。類似地,找資料時,不時看到外國人對台灣有深度研究的書或期刊文章發表。     
下兩例想說明,不少歐美人士對台灣的資訊保存收集很有貢獻。有本書雖然在台灣發行,本是一位Oregon州立小學院的圖書館學教授及圖書館員,他從歐美文獻收集了1945年前,上千位到過台灣的歐美人士。他大概不懂中文或日文,都可收集到這些資料。後來中央研究院買了他的收集資料的版權,出版一書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註8)。我十幾年前,因看到最少兩位日據時代的歐美人士不在名單中,找到作者詢問。他說一位可能是常駐中國福建的外交官員,有事才去台灣,有位日本機構聘請的歐美人士,沒有外國文獻紀錄,所以他沒查到。
另一類主要在網站找到,有些外國機構,The Reed Institute,收集跟台灣有關的英文資訊,資料來源仍主要來自歐美文獻,此網站首頁可看出他們收集不少早期台灣的地圖、文章、圖片等。有關台灣早期的外文文獻,分散於舊出版物或期刊中,本很難找到這類文獻。這類網站收集轉載有關台灣的各種文獻,尤其台灣早期跟歐美交流的資訊。這一類的網站其實不少,這只是一個樣本,不少的海內外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及其他地方人士,有不同類別不同語言的收集網站。

參與社團活動、演講及廣交朋友收集資料
為了收集資料,如上討論我很喜歡參加一些在美國的台灣人社團活動,除分發「廣告」外,還主動要求演講或討論會中發言。因從事學術醫學,經常有機會到外地參加學術性會議,不論台灣或北美,我經常要求參加當地的社團活動,一樣地散發「廣告」及參與演講會。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新線索或寶貴的資訊。同樣地,台灣人尤其醫界人士到St. Louis 來,我也盡量安排跟他們接觸。
外地來人時,不管什麼場合來,經常邀請他們參加,我或此地社團主辦的座談會或演講會。成大前醫學院黃崑巖路過St. Louis時通知我,我馬上聯絡主辦此地醫學會/教授協會請他演講(註9)。同樣情形下,安排過成大韓良誠及王乃三兩教授與我們此地的醫師、教授們舉行座談會,當然不一定是我主辦的,跟其他醫學院/醫院或機構的師長、前輩或朋友交流的機會一樣也不少。
找資料由很多人幫忙,不少從未見過面。網路很重要,真正瞭解網路的「國際」性。不管在台灣、北美甚至於歐洲及其他地方,都有不少人幫忙。供給或幫忙找到資料的師長、前輩、朋友算都算不完。不是故意在此寫成大的好話,成大機構或教授們,一般而言不僅醫學院,其他的如歷史系、台灣語文系很願幫忙,不像有些老大的大學或機構那麼傲慢。

為找文獻學習台語羅馬字/求助日、德文高手
因為早期的現代醫學跟長老教會有密切關係,找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學習Holo台語羅馬字對搜尋早期的資料非常有用。雖仍不能完全掌握及瞭解全羅馬字的文章,對漢羅並用的Holo台語已無甚困難,若花時間慢慢看,幾乎可看懂的全羅台語的短文。要引用時,怕會錯意,只好慢慢看,有時我自己先「翻譯」,再找資深懂羅馬字的朋友,尤其教會人士幫忙解讀有錯誤否。
同樣地,挖掘早期的醫學史的寶藏,日文也要懂些。我是1946年才進小學,第一年次完全接受中華民國教育的學生,沒有受過日文的教育。上學時連アイウエオ的日文假名都沒學過,大學時自修的日文,多少派上用場,主要仍靠漢字及簡單假名去瞭解。一旦要完全瞭解只好靠母親、長輩、朋友及日本同事的幫忙。要跟老一輩的日本人寫信,英文曾被會錯意,以後若有實質重要的信函,常請人翻譯為日文再寄出。。
      上述幫忙的師長、前輩、同仁、朋友(包括只通過信的網友)說也說不盡。德文學過兩年,上過補習班,幾個字或幾句時,還可查字典。雖很少須看長篇大論,偶而還是碰到,找留德的朋友幫忙外,有次還從網路找到一位新聞局的駐德國慕尼黑新聞處的職員,
他幫忙收集資料及翻譯,兩人一起發表一論文(註10)。

錯誤處及須改進地方
      以上都是寫自己的「努力」處,多少都是講自己的好話(吹牛)。其實這本書出版後,知道會有些錯誤,因為種種原因,要趕時間出版。編輯更改不少章節的安排,因出版公司的慣例不同,文獻要重新安排,顧此失彼下,每次校對都有些錯誤。知道出版後仍會有些未盡理想的錯誤。
非常高興府城人的王立楷醫師,花了很多功夫,詳細校對,發現不少錯誤,因編輯、排版、印刷的錯誤出乎我意料之外之多。總之還是因為不小心,抄寫資料遺漏或誤解處,大部分是安排或打字的錯誤,無論如何仍是錯誤,很丟臉。不過錯誤須讓人知道,刊登此書的更正在我部落格內(註11)。
王醫師詳讀下,有些仍不瞭解處,可見我寫得不明白。我特別在我的部落格刊出我向王醫師解釋他讀後不明瞭處。請有此書者看上更正及附上一些解釋或能幫忙您瞭解。我非常感謝王醫師,我「聞誤而喜」,因為這樣才能更正進步。再次說明,沒仔細好好地校對,粗心大意仍是錯誤的最大來源,無論如何以後要更加小心。

結語:
研讀歷史,探討歷史有什麼好處?除了探討歷史及故事有興趣外,對社會有什麼好處?對人類的發展有什麼影響?歷史寫錯的有那麼重要嗎?「以古鑑今」或「前事為後事之師」就是研讀探討歷史最重要的宗旨。看我討論從前日據時代的鴉片問題,總編輯就說「不禁連想到目前的毒癮問題」(註1),這就是歷史要正確的道理,因為會影響以後處理目前或將來的問題。不能祇是試圖把故事寫得吸引人一些,就沒認真去想科學的證據」而的確有點虛構」,更不能「這些差異還無傷大雅」的心態(註2,3,4)。
    府城,當然不只府城,寶藏仍可說無窮盡,尚待挖掘。大家一起來努力。   最後,更歡迎大家繼續來信、來電或E-mail給我,請多多指教並提供資料和線索。早期台南醫學史從各個角度都可以深入探討。在此,先謝謝大家,我的E-mail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請寄送兩處),Fax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63104,再次謝謝大家的共襄盛舉,請協助提供更多資料。

參考文獻: 
1. 徐茂銘:編後語。台灣醫界200610 月)         4910):124
2. 朱真一:存疑、查證、求真(1)前言--神話、誤診及偏方。當代醫學。201340318-321
3. 朱真一:正視醫學資訊的正確可靠 ();談《讓歷史教我們醫學》之一章〈打開二十世紀醫學的四面窗--從四個意外發現的醫學小故事談起〉。當代醫學。201138148-153
4. 朱真一:存疑、查證、求真(7,總結)--「溫故知新」的補正;存疑查證「權威」。當代醫學。201340812-818
5. 朱真一:掘寶記。在朱真一: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台北市,望春風文化。2004228-232
6.  朱真一: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 。新莊市,望春風文化,2007
7.  朱真一:臺灣熱帶醫學人物故事--推動國際交流的醫界先驅。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1.
8. Otness HM: One thousand westerners in Taiwan, to 1945; A biographical and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9.
9. 朱真一:黃崑巖教授二十年前的演講。成大醫訊。黃崑巖教授追思紀念文集201290-91
10. 朱真一、陳克敏:從醫界看早期台灣與歐美的交流()--早期來台灣的德籍人士(1):昆蟲學家Hans Sauter (紹達エツチ、サゥタ)。台灣醫界。200750346-350
11. 《府城醫學史開講》更正。 http://albertjenyihchu.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5481.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