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北台灣的醫界故事
最早期醫學校畢業生與馬偕牧師(1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3年1月;57卷1期。內有圖片)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上一期談李騰嶽前輩的文章〈馬偕牧師在北部臺灣醫療界之事蹟1提到總督府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圖1),因招醫學生就讀困難,拜訪馬偕(偕叡理)牧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求助,馬偕隨後告訴教會子弟多多去讀醫學校。這一典故顯然有誤,高木1902年才當校長,1901年馬偕就已逝世。
不過很可能李騰嶽只是記錯人物,去拜訪的校長不是高木友枝,而是山口秀高校長(圖2),或另一醫學校教授,後來的校長堀內次雄(圖3)。馬偕有生之年,他們兩人都在台灣過,後來服務正式成立的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不過那時堀內還不是校長。下面會討論,目前仍未找到有任何他們拜訪馬偕談醫學校的紀錄。
此文來探討到底醫學校校長或教授,有否拜訪馬偕牧師求助?因為這次的探討,學到一些早期台灣醫學校成立的歷史,不管醫學校有沒有人求助於馬偕,找到幾位直接跟馬偕有關聯的醫學校畢業生。馬偕跟北台灣醫療關係深遠,這段歷史故事很有趣。最近出版的馬偕日記找到一些可算是第一手資料,或許可幫忙解讀這典故。

「土人醫師養成所」的設立2,3
此文不是探討醫學校成立的歷史,只寫出一些較簡單的背景資料,上述的高木友枝、山口秀高及內次雄都是台灣醫學史上重要人物,無法較詳細地介紹。山口秀高醫師(1866~1916)1896(明治29)11月來台,次月就任台北病院「院長事務囑託」之職。1897412日,他於台北病院內設立「土人醫師養成所」試辦醫學教育。這所由台北病院附設的「醫學講習所」,由台北病院醫局四人、藥局二人兼任教職。1898年山口秀高被任命為台北醫院院長。
林吉崇的台大醫學院院史2,說因為這醫學講習所非官方正式設立,不得向全島,只能從台北附近招生。經過不少的勸誘,主要向漢醫及士紳子弟招募,共三十幾名入學,包括蔡章勝及蔡章德兄弟,蔡父蔡生(陞)是牧師也是漢醫。上述內次雄也向他的台灣語言老師,稻江義塾的漢文老師勸誘他兒子陳蒼惠入學。他們都是第一屆醫學講習所的入學生。另一第一屆畢業的黃瑶琨醫師是名中醫黃玉階之弟,本已學中醫多年,黃醫師1874年生,1897年入學醫學講習所時已23歲,沒看到他及陳蒼惠是基督教徒家庭出身或與馬偕牧師有關的資料。第二年醫學講習所又有30多人入學2
學生最初學日語再學物理、化學、數學、地理、歷史、動植物學等2,3最初的教師由青木大勇教地理歷史,內次雄擔任國語及數學課程。林教授的院史2,還列出川添正道醫師及藥劑生金子俊民兩人為老師。我曾在《台灣醫界》較詳細地介紹過川添正道4。參加的講習的學生,有宿舍(圖4)、飲食及零用錢,但學生不習慣,經過兩年,三十名學生僅剩五人。第二年30幾位入學,但一年後只剩102

總督府醫學校成立2,3
後藤新平就任台灣總督府民政官長後,曾去視察醫學講習所,決定台灣應設立正式醫學教育的學校。「總督府醫學校」正式於1898年成立,由山口秀高擔任醫學校教授兼任校長,另一位教授春次春次是日本耳鼻喉科的拓荒者之一,回日本後,當過京都帝大附屬醫院院長,我在台灣的耳鼻喉科雜誌報導過他5
1899 51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正式開始授課,規定修業年限為豫科一年,本科四年2,3。醫學校開校時將第一年「台灣土人醫師養成所」時入學,仍繼續的5人編入為本科二年級,第二年入學而仍在學的十人編為本科一年級,當(1899)年另再從台灣各地召募71名入學豫科,1899年入學這一次才向全台灣招生2
醫學校採行「入學從寬,畢業從嚴」,重質不重量的政策,淘汰得很厲害。因此前三屆的畢業生一共僅只14人而已。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一屆畢業典禮於1902511 舉行,畢業生只有3個人,就是1899年編入本科二年級的5人中的3人畢業,編入本科一年的10人,1903年時只一位畢業。
1899年向全台灣正式招生入學的71名豫科生,5年後的1904年只10人畢業,第四屆(1905年)則為9人,第五屆畢業生,開始激增為23人,其後畢業人數,年年增多,不少人想進入醫學校,有較嚴格的入學前教育規定,非本文主題,以後另文再詳寫。只想說明醫學教育有了成績,顯然以後不需要「求助馬偕」,而且馬偕牧師於1901年六月因喉癌逝世。

早期醫學生來源
回到本文主題,醫學校有否去拜訪馬偕牧師求助,請馬偕勸他學生的子弟就讀醫學校?不知是否依據這李騰嶽最早錯誤報導的文獻1,馬偕醫院的105年週年紀念冊6,更進一步地變成「--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後,在台北開設一所醫事學校,招生時敢前往就讀的人甚少,惟獨有許多馬偕博士學生的子弟敢前往就--」,沒列出參考文獻,編輯可能依聽到的口述歷史而寫。
上述紀念冊的記載6,尤其「惟(唯)獨」及「敢前往」可說言過其實。這馬偕紀念冊的記載,是以後被人引用的文獻,看過一文章寫馬偕學生的子弟是最早期習醫的主要人士7,就引用自此馬偕紀念冊的記載,有關此討論的唯一參考文獻。
林吉崇教授的台大醫學院院史的院史2,醫學院的「醫學與人文饗宴」網站內王崇禮教授的一文〈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醫學〉3,都提到上述醫學講習所及醫學校開始時,有困難招到學生。如上述堀內次雄勸人入學外,政府請求社會賢達的「有力者」勸誘,民政部還派衛生課課員到台灣各地遊說,這兩文獻說漢醫的子弟是醫學研習所最主要的入學生2,3兩文都沒說向教會或馬偕求助的記載。

馬偕日記
多謝林昌華先生送給我英文版的The Journal of George Leslie Mackay 1871-19018(圖5我看1896年以後的部分,沒找到有任何記載,醫學校校長或教員拜訪他談醫學生入學之事。唯一稍相關的記載是1899627日的 Four Japanese Doctors called forenoon. Three from Japan. Called afternoon. One was an Official of high standing. Member of Parliament—“ 這些日本醫師造訪時,有否求助於馬偕幫忙找學生,他那天沒講,以後也沒講。
馬偕的日記,最常記錄來訪人士,內容簡單扼要,對來訪人士為何前來常沒提及。1896年後的日記,記載不少來訪的外國人士及日本人。寫不少跟日本人的接觸,像有關教會事務以及跟總督府的來往經過。日記沒任何有關醫學校的記載,不過醫學校有關人士仍可能去拜訪過馬偕談過,馬偕沒寫。李騰嶽也許親自聽一些早期醫學校畢業生口述,1950年代初期,不少早期醫師仍健在,可能是口述歷史,他錯寫為高木友枝校長。
18996月那次造訪之一是山口秀高或內次雄,求助馬偕學生勸其學生子弟入學醫學校,那些學生應於19004月入學1905年畢業。從景福通訊錄名單看到那年有11位畢業生9,從Google及賴永祥史料庫去查詢。林清月是台南人,林玉書是嘉義人,黃登雲是高雄州東港人,劉煥祥是高雄州內埔人。黃炎盛雖沒查到出生何地,網站資料跟台中有關。上述諸人應該跟馬偕無關,吳文星的書說林玉書是基督教徒10。其他林人和、黃邨篆、張印鍾、周貴卯都沒查到資料。吳書說周貴卯是基督教徒10,不知是何地人,如在北部地區,可能跟馬偕有關。
賴永祥史料庫的教會資料相當豐富,輸入高木友枝、山口秀高或內次雄三人名去搜尋內,都找不到有關他們的資料。他們有否造訪馬偕一事,賴永祥的史料庫沒有資料。不過找到不少基督教家庭出身者,23名中最少有5位(約22%)。

誰是最早期畢業生
我找到總督府醫學校前4屆(1902-05年)畢業生的名單9,共23位畢業生。把23位畢業生姓名放入Google及賴永祥長老史料庫搜尋欄,找到幾位直接跟馬偕有關係。只找1905年以前的畢業生而已,也就是19004月以前入學者。因為1900年最後幾個月馬偕已病重,而且以後想要讀醫學校的人很多,1901年入學的第五屆(1906年)畢業生激增為23人,以後年年增多,想入學都要競爭,再也沒困難招到學生了。
我找到最早期的23位畢業生中,只找到3位跟馬偕有直接關聯,上述第一屆的蔡章勝及蔡章德兄弟是早期馬偕學生的兒子,還有第31904年畢業的周福全醫生的父親是周步霞牧師,周福全入學的1899年,周步霞被馬偕派往紅毛港教會牧會。下章會討論這幾位最早期跟馬偕有關的幾位醫學校畢業生及他們的家庭。
其他20位中,上面已提到黃瑶琨,台語老師的兒子陳蒼惠,1897入學醫學講習所,他後來因病退學,但1899醫學校成立後,又再入學,於1904年第3屆畢業。找不到1903年畢業生(1898年入學講習所)陳恩培的資料。1905年的畢業生上段已說明。
1904年畢業生(1899年入學醫學校),吳文明來自台北,他的父親是漢醫,家開漢藥舖,陳唐山及孟天成兩位遠從台東前來,吳森玉來自台南市,從小習漢醫。除周福全外,跟馬偕無關。另外林國專、簡祖澤、郭東海、葉有全找不到資料。
      最早兩屆入學醫學講習所的60幾人,他們是從台北附近地區招募的,應該是本文討論最有可能是因馬偕遊說而入學的,但找不到名單。最近看到吳文星的書10,寫1898(明治31)年3月的《臺灣新報》,連續3次報導「土人醫師」養成的狀況。談1897年入學醫學講習所1898報導時的20名學生(1897年原有30幾人入學2),家長職業分別是中醫4人、藥舖3人、讀書人5人、傳教士2人,商人610。加上藥舖,漢醫佔20人中的7,是很大數目(35%),若加上蔡家兄弟(父親也是漢醫)共9人(45%)。書中另有一表列出1900年入學67位學生的家長職業,傳教士的只有3位,中醫10人(沒列藥房類,另28位無職別,所以共95位)。看來可稱為馬偕學生的子弟的只有蔡家兄弟,周福全父親是南部訓練出來的傳教士。可能還有些是馬偕施洗的信徒家庭的子弟,但吳書沒寫。漢醫子弟倒不少。

結語:
此文探討總督府醫學校校長或教授,有否因招醫學生困難,去拜訪馬偕牧師求助?從各種文獻包括馬偕日記都找不到記載,有可能只是根據口述歷史的說法。不過從最早期馬偕可以影響時代入學的前4屆畢業生名單看來,是馬偕學生的子弟只有蔡生兒子兩兄弟。另一位跟馬偕有直接關係。下章繼續來討論這幾位跟馬偕有關聯的畢業生。

謹謝林昌華先生送給我英文版的馬偕日記,謝謝林昌華先生及林炳炎先生來信討論及供給資料。若有人知道上述最早期醫師前輩,敬請提供拙文中沒提到的資料或線索,先謝謝大家。我的E-mail:  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 (請送兩處)Fax: 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電話314-577-5638 (office若無人接請留話)
     

----------------------------------------------------

最早期醫學校畢業生與馬偕牧師(2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3年2月;57卷2期。內有圖片)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上一期討論總督府醫學校校長,因招醫學生困難有否拜訪馬偕牧師求助的典故1,也寫些早期台灣醫學校成立的歷史。台北附近地區漢醫的子弟可能是最早兩期醫學研習所最主要的入學生1-3,但也有人聲明馬偕學生的子弟是最主要的醫學生來源4,5去查醫學校最早4期的畢業生,只找到下面會討論的蔡家三兄弟,是馬偕學生的子弟,他們的父親蔡生(陞)馬偕最早的學生之一
另一位跟馬偕有直接關聯的是醫學校第3屆(1904年)畢業的周福全醫生。雖然他的父親周步霞牧師不是馬偕的學生,周步霞跟馬偕有另外的直接關聯,從下面討論周福全的生涯,他很可能直接受馬偕影響而就讀醫學校。周牧師的家庭人士,最早期到美、日留學,很有歷史意義,趁此來討論。
     
蔡生傳道師與馬偕6
     根據賴長老的資料6,蔡生(陞)傳道師是馬偕最早的弟子之一。蔡生(1850-1896)字古梅,學名丕魁,新竹人,他本以中醫為業,有漢學素養,傳道兼行醫。18748l2日馬偕抵八里坌,於l6日施洗6人,蔡生是其中之一7這是馬偕第三回施洗,以前兩回共12人受洗,所以蔡牧師是馬偕最早的18位信徒之一。
      蔡生入馬偕之門就跟隨馬偕學習,文中稱他是所謂「逍遙學院」時代的學生之一(圖1)。1879年馬偕於今苗栗縣後龍鎮內設教會,蔡生就被派駐101日租好的禮拜堂。後來他牧過艋舺、三峽、新店(1881-1882)、水返腳(汐止,1883-1884)、錫口(松山,1885-1890)、淡水(1890-?)等教會6
1882擔任過「牛津學堂」漢文教席,是較親近馬偕的學生。188410月至翌年4月中法戰爭期馬偕帶幾位學生前往香港廈門,蔡生就是其中一人。偕牧師的「中西字典」送去上海美華書館印行出版時,蔡生是帶稿到上海的學生之一6
蔡生娶周燕,生四男,除長子外的三兒子,蔡章勝(1880-1939年)、蔡章德(18831904?)、蔡章意(1886-1955年),都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出身的西醫。蔡章勝及蔡章德是該校第一屆(1902年)3名畢業生中之2位(另一位是黃瑤琨),而蔡章意(圖2)是第5屆(1906年)畢業。
依據馬偕日記(圖3),1893212日有如此記載:「蔡生妻陣痛,及早送去由Dr. Angear照顧……嬰孩中午前後出生」。可見蔡生夫婦相當信任西醫,1893年由西醫Dr.Angear照顧生產6。上面的資料只說他有4個兒子,沒說女兒,這1893年生的可能是女兒。有此典故,就不難推斷,蔡生夫婦會鼓勵他們的兒子們上醫學校。

蔡章勝、蔡章德、蔡章意醫生及子孫輩2,6,8
1897年設「土人醫師養成所」的醫學講習所招生時,蔡生兩個兒子蔡章勝及蔡章德各約滿1714歲,因為蔡生是漢醫,本可能就是被勸誘去讀醫的對象。若山口秀高或內次雄真去拜訪馬偕求助,馬偕大概第一個會跟蔡生講,勸他的兩個兒子去讀醫。蔡生夫婦信任西醫幫忙生產,對西醫認識,不必馬偕的勸誘,大概也會是第一個鼓勵兒子們去讀西醫的家庭。
蔡章勝行醫37年,娶張鳴,生女蔡微、男蔡安定、蔡長義,續絃劉阿珠,生男蔡受恩女蔡娩8。兒子們都是牧師,女兒蔡娩日本藥科大學畢業的藥劑師,與林清安醫生結婚(圖4)。林清安醫生是先嚴讀台北師範學校時的同班同學,還記得有一年我高中時,父親師範學校的「同窗會」有十幾位到當時新埔的家中聚餐,林清安也來參加,他曾競選台北市長。林醫師比先嚴還晚去讀醫,他服務完教職的義務後,才去日本讀醫(岩手醫專),戰後回台灣。他的兒子林二更有名氣,讀電機系出身的名音樂家。
蔡章德畢業後就進入台北醫院眼科服務,該是第一位台灣人眼科醫師,不過他兩年後就病故2。上述賴長老網站提到的蔡生家譜,沒有蔡章德的資料8,不知有子嗣否。
蔡章意1886年生,1906年畢業於醫學校,應於1901年入學。後娶林阿菊,生72男,繼室陳環。兒女們散居於台灣、日本、美國。如五女蔡玉華(長老)適曾三省醫師,生23女,長男曾憲昭、長婿黃仁村、二婿黃義弘、三婿王國照均為醫生。六女蔡玉瑛適林成章醫生,生42女,長子林重仁、次子林重義、三子林重禮均為醫生8

周福全醫生及父親周步霞牧師9,10
另一位跟馬偕有直接關聯的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3屆(1904年)畢業的周福全醫生。周福全幼名添佑,是台灣人最早留日的兩位學生之一,另一位是澎湖馬公的陳清江11日本佔領台灣當年的1895年,他們由細川瀏牧師帶去日本讀書,周福全經中學再進明治學院,立志為傳道者。
周福全後來因病而中途返台,以後進總督府醫學校,於1904年畢業後,就在嘉義開「全生醫館」。算起來他大概是1899入學醫學校,如下段所述,那年他父親周步霞,辭去南部職務到北部,馬偕牧師就請他牧紅毛港教會。因不知確實周福全何時回台灣,而且他父親1899年哪個月才到北部。那時代的學年是4月開始,周福全入學醫學校前,不知跟馬偕見過面或馬偕勸他進醫學校否。
父親周步霞(1846-1923)字耀彩,台灣本地最早期傳道者之一。本是艋舺(今台北市萬華)八甲庄人,周步霞的父親周宜輝為了考舉方便,早搬去府城(台南)居住,所以周步霞在府城長大讀書。他在18699月時得道理,在亭仔腳禮拜堂由李庥牧師 (Rev. Hugh Litchie) 領洗,同一年娶府城東巷的蔡銀為妻,並受命為傳道師。
周步霞大部分時間在南部教區傳道。不過周步霞也到過北部,早於18733月隨甘為霖牧師(Rev. William Campbell)到北部考察。他於1899年辭去南部職務,到北部傳教,馬偕牧師就請他牧紅毛港教會。紅毛港在清期是商船往來停泊的港口,傳說早年荷蘭人的船曾停泊而得名,以後港口因河沙淤積而逐漸衰退。二次大戰後改名紅毛鄉,於1956年始改稱為新豐鄉,今屬新竹縣。不過第二年的190011月,周牧師就申請返南部工作,周步霞退休後終老於嘉義。

弟弟周再賜及其他弟妹10
最大弟弟周錫英,醫學校中途肄業,後任藥劑師。另外還有妹妹周慈愛、周慈玉及周慈好,她們的家庭跟醫學淵源多,如周慈好夫婿陳振純是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第201921畢業生,她們的子女或女婿不少是醫師。
周福全另一弟弟周再賜1888-1969) (圖5),可能較多人知道。他出生於屏東,先讀國語學校,1905年到日本進入京都同志社,是該校的第一位台灣留學生。後直升神學部,畢業後於1915年渡美,先在Oberlin 學院得B.D.,後在芝加哥大學得神學碩士,1919年再到紐約協和(Union神學院專修宗教哲學10,他是台灣人最早到美國留學者之一。
吳文星的書說他是台灣人第一位留學美國者12,應是誤會,因為吳書後面討論的李延禧,1905年就留學美國,比周再賜更早10 年。吳書還有另一誤會,書上說周再賜1921年在芝加哥大學得神學博士學位。他1919離開芝大到紐約,若1921年得博士,比杜聰明更早獲博士學位。這樣杜教授就不是台灣人的第一位博士,我曾為此請教賴永祥教授,他說周再賜在芝大只獲碩士學位不是博士,他的文章早就寫過10
周再賜1921年返日,就任同志社大學文學部或神學部(另一文所說)擔任助教授,1923年獲得日本組合教會牧師資格。19259月改任為前橋市私立共愛女學校第九任校長,也是共愛學園園長,一直至196512月退休為止,擔任校長四十年,作育英才無數共愛女學是一所基督教學校,他是台灣人當日本中等學校校長及有日本教會牧師資格的第一位。周再賜娶勝見千代為妻,19541月入日本籍。

蔡章意的同班同學
      上章談早期最早4屆(1902-1905年)的23位畢業生,跟馬偕牧師可能有關係的醫師1。下一屆1906年畢業這一班,人數急增為23名,與前4屆加起來的一樣多。只查到蔡章意一人跟馬偕有關聯,是馬偕學生的子弟。到底其他有多少人跟基督教有關?
跟上章的討論一樣,從景福通訊錄找到190623位畢業生名單13,一樣用Google及賴永祥史料庫去查詢。找到最少廖煥章、吳克己、王恩典及趙篤生是基督教徒12。沒查到其他人的資料。不過他們4人都是中、南部的基督教徒,不是來自北部地區,所以跟馬偕應無甚關聯。他們的家族中,不乏更早期隨歐美醫師以學徒方式習醫的前輩。他們的生涯很值得探討,以後有機會再來討論這些台灣醫學史的重要的人物及典故。
上網去查1906年畢業生的資料時,發現另有一位是傳教士的子弟。吳克己是吳葛1853-1901)牧師的四男14,吳葛是台灣最早期傳道師之一。吳葛19歲領洗,1875年入李庥牧師之門,學成擔任傳道師,在中南部等地工作,曾受聘於台南長老教會中學任教。吳葛牧師的兒子或女婿中很多醫師,他們及後代不少跟馬偕醫院有密切關聯。同樣地,上述的基督教徒醫師及他們的後代,不少跟馬偕醫院也有關聯。
1906年畢業生也就是1901年入學的,吳克己及蔡章意都是傳教士的子弟,吳書中有一表列出醫學校學生家長職業統計表141901年入學的65位中,只列1名家長為傳教士。很可能沒把吳克己列入,他弟弟吳媽西1910年畢業,他入學的1905年的38人中,也沒列任何學生家長是傳教士。

結語
因為李騰嶽前輩的文章錯誤地寫醫學校校長高木友枝去拜訪馬偕,去找文獻查證,找到不少有意義的早期醫學史典故。早期醫學校畢業生是馬偕學生的子弟者不多,找到一位跟馬偕有其他的直接關聯。基督教徒得風氣之先,早期較多人就讀醫學校。總督府醫學校最早的46位畢業生中,最少有10位(佔22%)是基督教徒家庭出身。他們的家族人士及後代繼續從事醫藥到如今仍然很多,不少跟馬偕醫院有密切的關聯。此文順便討論幾位跟此文討論事項有關,早早去日本及美國留學的人士。

若有人知道上述最早期醫師前輩,敬請提供拙文中沒提到的資料或線索,先謝謝大家。我的E-mail:  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 (請送兩處)Fax: 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電話314-577-5638 (office若無人接請留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