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北台灣的醫界故事
誰協助馬偕牧師的醫療服務?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2012年12月;56卷12期。內有圖片)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以前我寫過不少次,馬偕牧師是19世紀最後4分之1世紀,提供北台灣醫療最重要的人士。馬偕不是醫師,看到有些人可能因為他提供醫療服務,大家又稱他為博士(Doctor),誤以為他是醫師。馬偕平素喜歡科學及醫學,醫學只是自修而來,沒有正式的醫師訓練,他說曾在紐約及多倫多學習醫學。
他對早期台灣的醫療有貢獻,應該有醫師幫忙。他在台灣有生之年,根據馬偕醫院紀念刊的紀錄1,長老教會有兩位醫師宣教師,馬偕牧師在台期間同時也在台灣。這兩位是正式的牧師,其中一位Kenneth F. Junor在馬偕醫院的紀錄還說「牧師兼醫生」。他主要從事宣教工作,沒找到他參與醫療的記載,他是否醫生值得懷疑,下面會再討論。首先簡單討論馬偕創辦的醫療機構及包括醫館外的醫療貢獻。

在滬尾(淡水)的早期醫館及偕醫館1-6
     馬偕187239日淡水登陸,61日就開始在住所醫療施診。譬如免費發給瘧疾特效藥金雞納霜,給「腿膿瘡」患者藥膏,1873年馬偕另租民房做為醫館。美國Detroit馬偕船長逝世後,他的遺孀捐了3千美金給馬偕牧師,馬偕用此捐款另地建了一醫院,命名為「滬尾偕醫館」(圖1,此醫院的建築仍完整存在, 1879914日新建醫館就開幕,這是北台灣的第一所正式的西醫醫院。
     雖然馬偕不是醫師,看他的日記或自傳仍可看到他經常為人診治疾病。譬如清法戰爭戰爭期間,他的回憶錄(圖2),說他到十哩外的雞籠(基隆)診治病人7。他去世前一年(1900) 7月他自己有病(喉癌),還為人治療腳傷及為Mr. Fitzgerald縫槍傷並每天替他換藥8
      馬偕博士在傳道旅行中,馬偕牧師講道前幫人拔牙,大家排隊集體拔牙,馬偕總共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他的門生們又拔了一萬多顆牙。他還帶藥幫助鄉村的病人,將現代醫學帶到醫館以外的偏僻地方。不論是早期的無學堂或後來牛津學堂(神學校)成立後,馬偕也教些初步的醫學知識給他的學生,同時讓學生們到醫館臨床實習,以後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幫助病患1
          所以初期的北部教會,不但是崇拜上帝的聚會場地,同時也是一個簡單的醫療站,傳教師也是「醫療工作者」。有些人後來還考上日據時代的限地(乙種)醫師執照1。 

Rev. James B. Fraser BA. MD. (華雅各醫生)
北部長老教會最先來台灣的醫師是Dr. James B. Fraser (華雅各醫生;圖3),從馬偕醫院紀念冊1及賴永祥的網站5華雅各還是牧師。他1/27/1875-10/10/1877間在台灣,1875年後的醫館由華醫師主持。他的夫人10/3/1877逝世後,一星期就帶小孩回去加拿大。Otness那本書在介紹Dr. Fraser時還加說一句話說,Dr. Fraser因健康理由回加拿大,但也可能跟馬偕牧師有摩擦(friction)而離開9
順便一提,華雅各醫生的兒子,Rev. Thurlow Fraser, M.A., M.D.按根據賴永祥史料庫,他是牧師但也有MD學位,漢名華德羅。他在1902年偕同妻子來台傳教,於1904年離臺。馬偕1901年逝世後,偕醫館關閉了一陣子,可能那時偕醫館休館中,華德羅主要傳教,沒當醫生的紀錄。賴永祥網站漢名稱他為華德羅牧師而他父親則是華雅各醫生。以下《台灣歷史辭典》的短文,因有關老華雅各醫生,稍提一下。以後有機會再來較詳細討論他們。
根據Otness, Harold M. 之文9,李淑娟介紹華德羅如下10:「他寫了一本受歡迎的小說The Call of the East: a Romance of Far Formosa(東方的呼喚:臺灣的浪漫故事),書深刻描繪1884年和1885年法國封鎖臺灣期間,居住在淡水的外國人生活的情形。書中主角辛克來醫生(Dr. Sinclair)雖然本身具有很多美好的品德,仍然被加拿大教會抵制,這個角色可能在影射作者父親和加拿大教會之間的問題。辛克來醫生後來獲得一位迷人 的商人女兒的青睞,兩個人一起到香港去開創新的人生。在這本書中對於法國封鎖臺灣時的情形有很精彩的描寫,另外,對於淡水風景和19世紀時外國僑民的生活也有很多的敘述。」順便一提,Google上列出也可買到不同版本的The Call of the East: a Romance of Far Formosa

Kenneth F. Junor閏虔益或羅虔益牧師)
上面提到的其中一位Kenneth F. Junor,馬偕紀念冊的紀錄是牧師並有MD學位1,他的漢名閏虔益或羅虔他在台灣4年多(1878年夏到188211月),從事宣教工作,其中有段時間(1880整年及到188111月底)是馬偕牧師返加拿大休假及旅途期間。馬偕醫院紀念冊的紀錄只說他因病歸國,雖提到他有MD學位,但沒看到他參與醫療的記載1
賴永祥史料庫的網站只用Rev. 稱呼他,並沒說他是醫生或有MD學位5。馬偕的日記有好幾處提到他51878.08.21 ;1879.11.18 Tue.; 1879.11.08 Sat.)也都只稱他為Mr.而不是Dr.,尤其1878.08.21那天的紀錄,並列出Mr. Junor Dr. RingerRinger前加上Dr.Junor前只用Mr.。賴永祥教授的網站還列出幾篇文章,都只說他是牧師且都沒提到他是醫生5。從這些文獻看來,顯然JunorMD學位很有問題。
根據賴教授網站中The Presbyterian Record, February 1895, p.34-37 的一文 ”Our Formosa Mission “5,談1872-1894北部台灣的宣教活動,有段較詳細地介紹Rev. Junor,也完全未提Junor是醫生。不過他有一則有關醫學的典故值得一提,偕醫館建竣後,1879914日開幕,當天舉行禮拜,由閨虔益牧師讀經,偕牧師證道。

海關的醫官
下列是協助馬偕醫療服務的非教會醫師。從兩本書整理出來9,11,後面是他們在台的期間。資料不明或有疑問用問號(?) 註明。
Dr. Franklyn ;1872-73
Dr. Ringer B.S. ; 1873-80
Dr. Mann; 1879-?
Dr. C. H. Johansen; 1880-86
Dr. Alexander Rennie ;1886-1892
Dr. Angear, F.C. ; ?1892-1895
Dr. Wilkinson (?A. Norris);1897- ?
馬偕醫院的紀念冊寫他們是英國商行、伍行或英國領事館的醫師1,想絕大部分應指Imperial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中國帝國海關稅務局)請來的醫務人員(醫官)。中國的海關收稅機關,是英國人管理的。中國鴉片戰爭後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中,被迫開放港口通商,由英國執行稅務監督制度,中國政府任命Sir Robert Hart為總稅務司管理,行政上獨立於清政府,英國人替中國管理中國跟外國貿易的稅務2
Imperial Chinese Maritime Customs Service1860年代初期就有外國人員駐台港口,1866年首先派醫官來台,1872年後台灣南北各編列一位醫官。很可能商行也出資給那些醫官們,照顧外僑的健康及醫療。最早派來台灣的醫官是Dr. Patrick Manson,就是教會文獻的萬巴德醫生。根據Manson 的傳記2,那時他當海關醫官的職責,上船檢查及診治船上的船員,整理記錄氣象報告。他的私人診所照顧非常少數的歐美人及台灣人(有錢的?),他也義務幫忙當時的長老教會醫館2
上述的名單中的最後一名Dr. Wilkinson應不是海關的醫官,因為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台灣港口已屬日本的海關管轄,馬偕醫院紀念刊,寫他是伍行或領事館的醫師,可能是應外國商人的聘請來台。

海關醫官幫忙馬偕的記載
187261日在自己住的房子,馬偕開始醫療服務,馬偕的日記在1872.06.21就寫Dr. Franklyn來義務幫忙5,只一句話而沒詳寫。接Dr. Franklyn來台服務的Dr. Ringer較多紀錄,在馬偕的日記出現幾次,尤其當馬偕生病時,最後一次是1879129日。Dr.Mann18791127日只出現於馬偕的日記一次,那時Dr. Mann在雞籠(基隆),馬偕只寫去雞籠時去拜訪他5。馬偕醫院紀念冊的紀錄沒有Dr. Mann1,他在台灣多久或有否幫忙馬偕仍不清楚。
Dr. Ringer較多記錄,依據馬偕醫院紀念刊的資料的資料,馬偕說「他(Dr. Ringer)是外僑團體的主任醫師,從開始到1880年為止負責主持醫院及醫療工作有很大的貢獻」1。賴永祥的《教會史話》也寫了Dr. Ringer好幾次5,他參加馬偕的婚禮。
Dr. Ringer最有名的是他診治的一葡萄牙人船員死亡後,解剖發現了世界第一例的肺吸蟲症。只因為他幫忙馬偕的醫館診治台灣人,此病例以訛傳訛,變成馬偕診治及解剖而發現此症。我曾詳細地考證過,證實馬偕牧師及目前在淡水的偕醫館,完全跟肺吸蟲症無關。那病人在偕醫館建好前就死亡,由Dr. Ringer在他診治外僑的診所看這位病人及解剖2,12
Dr. Ringer在中國帝國海關的醫學報告11,說他自己每天下午到馬偕的診所,「我與偕牧師合作,於18735 月在淡水開始對本地人的施療工作」。華雅各醫生回加拿大後,Dr. Ringer又長期每日到醫館去幫忙施診,工作認真、不計酬勞,為醫館儘力,一直到1880年離台返英。他不但義務去馬偕醫館幫忙,而且跟商行募款,經濟上援助馬偕,也找藥品給馬偕2,5,11
以後繼任的海關醫師仍繼續來幫忙, Dr. C. H. Johanson1884年的清法戰爭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是德國人,馬偕日記提過他5Dr. Johanson陶德或稱德約翰(John Dudd)的書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1884~5 有不少記載,此書有兩種版本的中文譯本《北台灣封鎖記:茶商陶德筆下的清法戰爭》《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戰爭台灣外記》,我在另一文較詳細地討論過7
1884當法軍向淡水炮轟及登陸血戰時,民眾與士兵死傷不少。馬偕牧師和學生都參與傷兵急救,馬偕「晝夜未曾休息」地工作而病倒,馬偕患了腦膜炎高熱不退病危,Dr. Johansen治療,他說到陶德運來的冰而救了馬偕一命Dr. Johansen及那時英艦Cockchater 軍醫 Dr.Browne 都協助醫治傷兵7Dr. Johansen的海關醫官任期是1880-1886年,馬偕說Dr. Johansen在「很擾亂困難的時期,他對於佈道團很有功績」1
1886-1892那幾年則由Dr. Alexander Rennie任海關醫官職,不知他跟到南部的醫官Dr. Thomas Rennie(連多馬)有何關聯。Dr. Rennie也曾在海關寫報告,他說到偕醫館服務時,新病人從1880年的1346人,十年後的1890年增加到369611。他跟Dr.Ringer的角色大概一樣,馬偕醫院的記載說他是1886-1892的「醫院及醫療工作的首長」。接任的是Dr. Angear,馬偕稱他「不惜犧牲時間,為佈道團服務,效率極好1。」馬偕的回憶錄(圖2)提到Dr. Angear,在馬偕第二次回加拿大休假前,Dr. Angear曾寫一信讚揚馬偕的貢獻3
上述的名單中的最後一名Dr. Wilkinson應不是海關的醫官,因為1895年日本佔據台灣後,台灣港口應已由日本管轄。馬偕醫院紀念刊,寫他是伍行或領事館的醫師,可能是應外國商人的聘請來台。另本書列有位Dr. Wilkinson, A. Norris1899年美國在台北的副領事9,不知是否跟上述的Dr. Wilkinson同一人。Dr. Wilkinson有可能行醫外,也兼美國的副領事,那時代兼任的領事好像很普遍。
Dr. Wilkinson因為照顧馬偕最後的喉癌8,在各種文獻上記錄較多,我寫馬偕疾病的文中多次提到他。他對一般民眾的醫療反少記載,譬如馬偕醫院紀念冊,〈直接協助馬偕博士〉的短文中,列出他的名字,連一句話也沒寫。不過當我探討馬偕的喉癌時,看到他也去偕醫館幫忙的記載。
4不能確定何時所照,那位洋醫應是早期到醫館協助的外籍海關醫官,曾在馬偕醫院出版的刊物說那圖片是1880年的照片,那應該是誤會,因為馬偕博士1880年整年不在台灣。最近看到好幾個網站對此圖片的說明:「洋醫Rennie、張泉、馬偕和陳卻。陳、張兩人是醫館裡的漢醫」。Dr. Rennie就是上述的Dr. Alexander Rennie,那些網站未聲明根據什麼文獻。

其他短期來台協助人士
1901年因為馬偕牧師的喉癌症,加拿大母會派在中國河南的麥可‧克魯爾醫師(Dr.William McClure;圖5),專程來台灣照顧生病的馬偕。另外1900-1901Dr. CrowtherDr. Otte 從廈門來看生病的馬偕。從Dr. William McClure寫給母會的信,他另一任務是來偕醫館幫忙13。馬偕生病時,偕醫館最需要醫師們的幫忙。其他短期來台的大概也很可能協助偕醫館。關於Drs. CrowtherOtte請看另文較詳細的討論8,13
結語
馬偕牧師對早期台灣北部的醫療很多貢獻,上面討論協助馬偕醫療服務的人士。馬偕的醫療服務的精神仍繼續到現在,台灣到現在仍受他的影響。我們也應該銘記協助馬偕牧師醫療服務的人士。

從醫界角度去探討早期台灣醫學史,很有意義外也很有趣。請大家多多來信來電話或 e-mail 指教並提供資料及線索,先謝謝大家。我的E-mail: chuj@slu.edualjychu@yahoo.com (請送兩處)Fax: 314-268-4081。住址Dr. J. Y. Chu, Cardinal Glennon Children’s Hospital, 1465 S. Grand Blvd, St. Louis, MO 63104。電話314-577-5638 (office若無人接請留話)

謹謝馬偕紀念醫院、賴永祥史料庫、林晚生譯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及陳宏文的《馬偕博士在臺灣》的資料及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