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嘉醫生(Dr. Peter Parker)催促美國合併台灣 (完整版登於《台灣醫界》2010年 9月, Vol.53, No.9)
朱真一 St. Louis 大學及
Glennon 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一偶然的機會看到美國19世紀中期,美國駐中國的外交專員(Commissioner),極力催促美國政府合併(annexation)台灣,我們從小都不知道台灣有這段歷史。更驚訝的是,那外交專員竟然是醫學宣教師出身,他曾到中國服務二十幾年。他在1855-57年催促美政府合併台灣不遺餘力。他本人的生涯就很複雜曲折,我曾在台北醫師公會會刊較詳細地討論這位醫學宣教伯駕醫生(Dr. Peter Parker;圖1)的生涯(1)。
多加探討後才發現推薦美國政府合併台灣的「計畫」其實不少,特別去尋找更多資料,這段歷史會發生當然有不少的原因及人物參與,筆者也在台北醫師公會會刊較詳細地討論這事件的背景(2),原來還稍關聯到些醫界人士。台灣醫界雖有些文章討論這位醫學宣教師,有一文在伯嘉的畫像中提到,但文中沒討論這位醫師宣教師在在這方面的角色(3)。
主張美國合併台灣的最重要人物,主要跟中國或日本有關,不曾來過台灣。台灣人都不知道這些典故,套句現代的術語,外地人要主宰台灣人的命運,不是台灣人來決定自己的命運。
此文先略述伯嘉醫生的生涯,會產生這事件的有關人士及背景,這位醫學宣教師跟台灣的關聯,他為何及如何催促美國政府合併台灣的經過,以及為何胎死腹中。自己是歷史門外漢,只是有興趣盡量找資料看,遺漏或錯誤難免,這篇只是讀書報告。讀歷史會發人深省,最後也寫些感想。
伯駕醫生的生涯(1,4)
伯嘉醫生(1804-1888)是最早到中國的第一位基督教醫學宣教師,他從未來過台灣,他是第一位到中國的醫學宣教師,他的拓荒影響其他各國的醫師前來東亞包括台灣。這裡只簡述其中有關的典故。伯駕醫生183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有神學及醫學的學位(BD,MD),1834年去中國宣教行醫,設立中國境內第一所現代醫院。對中國醫學的現代化及醫學教育居功至偉。他還是介紹外國法律到中國的開啟人物。鴉片戰爭時他離開中國,1840-42年到歐美各處演講,談傳教、中國醫療的須求及美國跟中國貿易的優點,回美時於1841結婚。
戰爭結束後,伯嘉與新婚夫人再度前往中國。1844年他促使美國派外交專員出使中國,由於他的幫忙翻譯及協商,美國跟中國簽訂望廈條約(Treaty
of Wanghsia),以後兼職外交工作。伯駕在中國首先做過幾種手術及最早使用麻醉術的醫師,約20年的行醫看過五萬三千多個病人,也教導中國人學習現代醫學。1855年回美國,又應政府請求當駐華專員,任內催促美國政府合併台灣。大部分人說他的外交工作玷污(tarnishing)他高貴的醫學宣教使命(4)。1857年8月,他被免職而且他建立的醫院又完全遭受破壞,他1857年底到回美國,從醫界退休,從此就沒再到中國去,於1888年1月10日去世。
催促美國合併台灣的背景
美國一般對台灣並不太瞭解,但都知道中國的統治微弱,台灣物產資源豐富及商務機會大。各種報導包括1854年的貝理(Admiral Mathew Perry;圖2)的報告都強調台灣地位重要,貝理曾派艦調查台灣尤其雞籠港並取得煤炭樣本做試驗,證實煤價廉物美,認為台灣是建海軍基地的好地方。
其他的報告中也類似強調「雖然名義上屬中國的一省,實際上獨立」,還認為若美國海軍來保護,居民及清國官吏會歡迎美國人來,以求安定。有些人建議付款購買,有些建議使台灣成為美國人的居留地,建立美國人社區及建立美國的海軍基地,再擴充為美國的保護地。他們建議佔據台灣時,唱高調說可增進這落後地區人民的政治權益及福利,增進人類文明,「中國必須更徹底地歐洲化」,當然宣揚基督教更是理由。
美國人常以找船難來台,有本書就說搜救船難無成,但商業貿易倒頗有所獲(5)。1850年的確有3位英國Larpent號船員,船難後在台灣被擄變成奴工,他們於第二年逃出,由經過的英船救起到香港,引起各國關切。美國商人柰奇頓(Gideon Nye)的弟弟Thomas Nye於1849年經台灣時船難失蹤。柰奇頓因上述Larpent號船員脫難遇救,再度展開營救弟弟的運作,屢向伯駕醫生請求派人到台灣搜救。船難後歐美人士遇害更是建議佔據台灣的藉口。
不管從軍事、商業貿易、各種豐富的資源尤其煤炭糖樟腦,還有傳教等等不同的觀點,很多人主張用各種不同方式來「擁有」台灣(5-8)。從文獻中看到美國在東亞的軍事、商業及外交部門互相分享各種資訊,鼓勵推動合併台灣,譬如貝理將軍就要求軍方把有關煤炭資料給商人。不管是外交官、軍人、政治家、宣教師、商人,他們大概都有些帝國主義的思維(5-8)。
催促美國合併台灣最力的商界人士
有的文章認為1850年代後半期,商人才是催促美國政府合併台灣最主要的原動力(7,8)。Townsend Harris來亞洲多年,通多國語文,曾鑽研各國有關台灣的著作,發現台灣的各種優越條件,1854年3月引經據典地寫了一份很長的報告給國務卿Willaim L.
Marcy,他建議跟清廷「購買」台灣。1855年6月Harris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駐日總領事。
1854年因太平天國戰事,使貨品來源中斷,外商生意崩潰,台灣生活物資運往中國海岸大增,使洋商注目,外商改向台灣打主意。1854年起美商各洋行積極地派船前往探查,1855年6 月跟道台簽訂密約,以打狗猴山為基地對台貿易(圖3),獨佔南台灣與外國貿易的特權(5-8)。不久資本雄厚的英商,也要來台競爭搶商機,美商大概為自己利益,積極地奔走想繼續經商的優勢(7,8)。
雖然美商自己武裝船隻及跟地方政府有密約,也難保持其貿易的優勢,美商的商機漸失。1856-57年英國、法國跟美國都跟中國有戰事危機,美商想這是難得的好機會。他們積極地寫信給伯駕專員,把有關資料送給伯駕醫生,建議美國趁機合併台灣。努力運籌合併台灣,想也許是「一勞永逸」的機會,當然這些商人的最主要的動機仍是為貿易賺錢致富或保護既得利益(7,8)。
伯嘉對台灣早就有興趣
1855年5月伯嘉自己健康的問題,把醫院交給繼承者嘉約翰醫生(Dr. John Kerr)回美國,政府請求他當駐華專員。他來中國當專員前,在華府就跟當時的國務卿William Marcy及首任的專員Caleb Cushing等討論。國務院對其權限也有訓令,若他對中國難以應付,要採取特別行動時,必須國會的決定(5-8)。
伯嘉對台灣早就有興趣,當美國商人柰奇頓1851年再度想營救弟弟Thomas,向當時的代辦伯駕醫生請求,伯嘉後曾請海軍派艦前往台灣從事探尋,並要求美艦調查台灣情況。後因太平天國變亂,中國各地不得安寧,美艦不敷使用而暫告中止。伯嘉對1854年貝理派Macedonian號前往台灣探勘煤炭及調查也感興趣,知道台灣有廉價及好品質的煤炭(4-6)。
1855年12月31日以專員到達香港,在任不到兩年(共一年8個月)。這20個月中,合併台灣是他外交生涯的大事。在伯嘉的傳記發現,剛當專員時主要在澳門,從美國回中國去的容閎當過他的秘書(4)。筆者討論容閎多次,以前都沒看到這關聯。
伯嘉「佔據台灣」最初目的(5-8)
上面提過1844年當年,伯嘉幫忙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56年就滿12年,剛好要由轉任為專員的他負責與中國談判修約,這是他最主要的任務。伯嘉先主張「暫時」佔領台灣作為迫使中國修約的「最後手段」,而且積極採取一些行動準備。他跟英法兩國的外交官也討論過這共同的最後手段。
1856年伯嘉當專員時,兩廣總督葉明琛拒絕跟伯嘉談判修約,他北上想找其他人交涉,也順便巡視各地海岸。1856年六月初到廈門,更知道台灣的煤價廉質好貨多。當時駐廈門的領事Thomas H. Hyatt(海雅),就大力推薦爭取由台灣供給煤。伯嘉就令海雅收集台灣煤礦資料,以備將來採取行動。同時他更瞭解台灣跟中國海岸如廈門或汕頭,除煤炭外的物資貿易非常熱絡且量大。
伯嘉再北上福州及上海,跟閩浙及兩江總督交涉也沒有結果。1856年十月初返回廣東另想辦法。他找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奄師大郎(James
Armstrong)密談,找他商量由美國佔領台灣,作為對中國要求不遂時的報復,但沒有結論。
1856年12月,英法美三國都跟中國有戰事危機,伯駕想找英法兩國一起交涉談判,建議三國各佔領中國一部份當中國交涉的籌碼,法國佔領朝鮮,英國佔據舟山群島,美國佔據台灣,做迫使中國同意談判的最後手段,一直到得到滿意的結果。他會建議美國佔據台灣,當然因為他認為台灣對美國利益最大。
對柰奇頓的信的反應
1857年2月,伯駕接到以前提到過柰奇頓寫給他的信,柰奇頓不但請伯駕及奄師大郎司令注意台灣的船難問題,尤其他弟弟失蹤處的台灣東南地區,還建議美國應為人道及商業利益佔領台灣,把台灣當殖民地。在信中說他願意聯合志同道合的美國人員,從事殖民地化的工作。他指出美國最適當做這種工作,應該不會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對。
伯駕當天就很熱心地回復柰奇頓,很贊同他信中的論點。說美國政府會參考並明智地考慮,會採取任何合理合法的辦法,並要求柰奇頓繼續提供他更多台灣的各種包括居民、產業、礦業及農產品的資料。柰奇頓提供的資料外,還要求他從前的伙伴魯濱內(William Robinet),送更多資料去。伯駕除了轉送外,還特別為美國商人說項請聯邦政府多加考慮,迅速採取行動。
伯嘉唯恐美國政府不能及時採取行動,因為其他國家也密切注意中,於是去信當時駐香港的奄師大郎司令要求他去澳門相會密談。兩人對台灣的措施意見相同,台灣對美國尤其有價值。但美國在東方的兵力不足,可能無法適應緊急事變。
對魯濱內報告的反應
三月初當伯嘉接到魯濱內接連更詳盡的報告,不但有關台灣的資源、輸出品貿易現狀及將來的可能性,還有跟台灣府道台的簽約及得到特權的經過。魯濱內把台灣的種種優點,一再說值得美國在此建立殖民地,不然或可由政府支持美國公民在台灣建立一個獨立的政府。
由美國公民在台建立獨立的政府,目前看來不能想像。魯濱內的確提出而其說法包括下列各點:1. 促進人道、宗教及文明的進展,2. 可保障歐美船難人員不至受殘害,3. 供應台灣物產到世界,4.受中國壓榨的土著接受文明及基督教。還說此一角落跟歐洲政治無關,美國若佔據台灣,歐洲船隻仍可停泊港口得到補給,又可獲安全保障分沾利益,所以歐洲列強不會反對。
伯嘉非常讚賞魯濱內的報告及文件,不但全部轉呈國務院外,特別還附加文章指出魯濱內的寫法是真正美國觀點,確實可靠。一再地重複地強調台灣是最有價值的島嶼,認定台灣不可能永久是清廷的一部份。更陳述英國已擁有世界各地不少殖民地及香港,美國取得台灣是均衡勢力的大原則,英國不至於反對。認為中英關係正糾纏不清下,英國駐華官員無暇採取行動。顯然伯嘉變成主張佔據台灣為殖民地,不再只是當最後手段的暫時性佔據,可能受這兩位商人的影響(8)。
英國反應
只不過十天(3月20日)英國的駐香港司令Admiral Michael
Seymour去訪問魯濱內要求資料,並要求英國海軍軍官去台灣美商居留地駐紮觀察。伯嘉才知道英國對台灣也有企圖,他向英國駐華公使John
Rowring抗議。伯嘉認為美國有權要求取得台灣的優先權。因為美商跟中國官員簽訂過契約,在台灣有居留地,以及上面談過的美國國旗在中國飄揚一年。
很有意思地,書上說Rowring只是幽默地及諷刺性地答覆英國沒企圖(6),而且支持美商得到合法的保障,其實暗示美商作法不合法。有的英文文獻還列出一些人的評論,認為Rowring拿伯嘉的台灣野心開玩笑(5),伯嘉自己反認為抗議適時及明智,得意向國務院報告時,仍樂觀做一結論,認為美國日後可以合法地佔領台灣,不致受到英國的反對(5,6)。看來伯嘉相當天真。
其實英國早就注意到台灣的重要性,譬如英國軍事及外交對台灣的煤炭早就觀察及收集資料,有本書有好幾頁談英國觀察台灣煤炭的情況(5)。英國早就知道伯嘉的企圖,中文那本只談美中關係,沒詳談英國的其他運作。英文的文獻就說Rowring除回答伯嘉外,他還有不少其他的動作(7,8),譬如聯絡英國海軍去台灣搜尋,Rowring及英商出鉅款懸賞任何人能從台灣帶回來還生存的船難歐美人,他也一樣寫報告通知英國政府伯嘉的台灣野心(7,8)。
華府及其他反應
奄師大郎司令,也擬定一軍事活動計畫來配合上述的「計畫」。派John D. Simms以搜救失事船員為主要理由,到美商的居留地,長駐打狗來造成美國已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的事實,美國國旗、軍旗在打狗港埠飄揚,達七月餘,同時也展開調查工作當以後的資料(5,6)。
從建議以暫時佔據台灣迫使中國修約的手段,漸變成永久佔據台灣為殖民地的計畫,Cushing甚至連貝理都不贊成伯嘉的計畫。伯嘉寫的報告,又沒及時送達華府,美國的總統又要換人。整個建議看來國會也不會同意,建議未被採納及付諸實施,無法詳細討論華府的決策過程。新總統就任後,他被免職,1857年8月7日才接到移交的命令,他只好回國了。
後來美商經營不善,在台灣的商務漸失,原因可能不少,大概魯濱內已經得到最大的利益,繼續下去沒好處,跟台灣官員不合法有專利的密約漸多困難,美國政府對台灣合併沒興趣,1857年夏天後美商漸退出而停止跟台灣的貿易(5-8)。以後由英商取代,魯濱內更不是有信用的商人,陸續退出台灣市場,而於1858年起,幾乎全由英商接手(圖4,5)(5-9)。
結語
大部分人說他的外交工作玷污(tarnishing)他的醫學宣教使命,尤其他最後任駐中國的外交專員的工作最令人質疑,他變成像是好戰的帝國主義者(7,8)。書或不少的文章說他對美國國內的政治行清不熟悉,他1842年後只在美國住不到一年。最少看到兩文說他其實被商人「綁架」(a
captive of the mercantile establishment)(7,8)有一文說看他的日記,對傳教的熱誠,更深信是受商人擺佈(8)。
宣教師跟西方帝國主義的關係常被人提到互有關聯,伯嘉就是最常被人提到這類宣教師的代表。傳教師常被說成帝國主義的先聲(frontrunner),美國在亞洲沒有過殖民地(菲律賓只是託管),從討論伯嘉醫生的生涯,他的帝國主義思想濃厚。不過也有不少文章說兩者不必互相有關,以明末的天主教到中國為例。
商人固然為了財富,積極建議合併台灣,建議合併台灣者其實很類似,不管是外交官、軍人、政治家、宣教師、商人,正如一文章指出,都一樣唱高調有人道主義「使命」。最終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種族(族群)優越感(ethnocentric conception)」(8)。想到台灣人的命運,被種族(族群)優越感的人來控制,就是150年後,仍令人感傷。
台灣資源豐富,物產多,人民勤勞純樸,更是各列強的一大肥肉,再加上中國國內及統治台灣的腐敗、無能及傲慢,給列強更多各種想佔據台灣的理由(2-8)。讀到的書或文章說這些建議中,不少的建議提到,台灣終究會被歐洲列強當作殖民地,勸清廷不如趁早賣給美國較合算。雖然不是歐洲列強,35年後,台灣還是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應該銘記歷史的教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