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台灣早期的學徒式醫學教育(一)
林燕臣先生:第一位台灣人「醫學教授」!!

(台灣醫界2013年2月;56卷2期出刊,有插圖)

朱真一
St. Louis大學及Glennon 樞機主教兒童醫院小兒科

前言:
一說起誰是台灣人第一位醫學教授,我們第一個反應是杜聰明教授。正式有「正」教授名銜屬他應該沒錯。若翻找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教職員名單(註1),最少有兩位台灣人比杜教授更早當上醫學校的教員,1909年的名單中,列出孟天成為講師囑託,孟前輩是醫學校第三屆,1904年畢業(註2)。1918年醫學校升格為醫學專門學校,該年的教職員名單中,江景勤前輩列入可稱為「教授」的助教授(註1),江前輩比杜教授晚一年(1915年)從醫學校畢業(註2),江教授列於講授內科學及診斷學項內,比杜聰明教授早擔任教職。
除南部長老教會老一輩人士外,現在知道林燕臣先生(1859-1944;圖1,2)是誰的人可能不會很多,就是知道或用Google(谷歌)去尋找,大概仍會大吃一驚或覺得莫名其妙。為何此文的題目,我居然稱林燕臣是第一位台灣人「醫學教授」。林燕臣牧師,根據下節最正式的小傳,他跟醫學有關的記載,只有「1898年,林燕臣受基督長老教會之聘,在台南新樓擔任英國傳教師醫生的漢文及台語(福老話)老師」之類的幾句話,新樓當然指新樓醫院,另外他的第二公子林安生前輩是在花蓮行醫的醫師,孫子林宗義教授是國際有名的精神醫學教授。
此文來探討為何我稱林燕臣是第一位台灣人「醫學教授」,當然「醫學教授」加引號表示不是真的,不過的確有記載,他用漢文翻譯的現代醫學書,教學醫的見習生,仍不知道他到底用什麼樣的醫學書教。用此題材來開始探討台灣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學徒式的醫務人員養成。
這種醫學教育是台灣清據時代醫學教育制度,日據時代初期仍繼續存在,因為當時已有醫學校,對這種非正規的「學徒」式醫師訓練出身者設限。這裡談的醫學,指現代醫學,不討論中醫。此系列以後將繼續討論有關「學徒」式醫學教育有關的題材,以典故及人物漫談為主,不是系統性的探討。

林燕臣的簡單生平
從網站及各種線索,沒找到有林燕臣前輩1859-1944的傳記。有兩篇較正式的生平記載(註3,4),在1966年楊士養編《台灣信仰名人略傳》(3);及1989年楊士養編林信堅修訂的《信仰偉人列傳》(4),都不過幾頁而已。簡單的生涯如下段:
林燕臣是前清秀才,幼年時從台南市舉人郭老爺讀漢文,後與其女兒郭寬結婚。1898年如上所述到新樓擔任英國宣教師的老師,教習之間,逐漸傾心於基督教義,由著名的巴克禮牧師施洗入教。後來自己從事神職工作及神學教育的道路,先後歷任台南長老中學教務長、太平境教會長老、高雄州東港教會牧師,基督長老教會台灣大會議員及議長,並於1925年受聘為台南神學院教授,歷時10
在黃茂卿著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90年史》中「最傑出長老林燕臣」及「林燕臣牧師壽辰祝賀會」兩節(註5),有更詳細他在太平境教會的經歷及及其貢獻。

在醫館教醫書及協助翻譯醫書
1898年到新樓擔任英國傳教師的老師」一句話有語病,1898年當時以「府城醫館」的稱呼較普遍,醫院於1900年遷入新建的樓房後,才漸漸稱為「新樓醫院」。最早1900年才開始有「新樓」的稱法,不過這並不重要,很可能醫院於1900年搬入新樓後,林先生仍繼續在新樓從事這種工作。太平境教會史,說18951月就被聘請去擔任宣教師的漢文及福老台語的老師(註5),不是上面楊士養寫的1898年才去(註3,4)。
除了當老師外,他在醫院還做什麼工作?最近看到一用白話字(羅馬字)寫給見習生的醫學(解剖學?)講義(圖3),下面會繼續討論,那講義可能跟安彼得醫生及林燕臣先生有關。網站上看到一寫林茂生傳記的文章(註6,開頭一節寫林茂生的父親林燕臣。文中寫林燕臣「協助安彼得醫生翻譯醫學書籍」,不知作者根據什麼資料?從作者的的其他著作,作者爬梳過教會公報,有可能來自那報紙的資訊。上網到《台灣白話字文獻館》的網站上,沒找到文獻說林燕臣幫忙安彼得醫生翻譯的報導,還沒找到他們兩人翻譯的醫書,仍未找到寫那傳記的作者。
雖未找到寫那傳記的作者,趁回台灣到台南之際,造訪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承蒙侯良信長老厚意尋找資料,在上述黃茂卿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90年史》中「最傑出長老林燕臣」一節中有一句「他也協助安醫生翻譯醫學書籍」,但仍沒有列出參考文獻或參考資料。顯然張妙娟2006年有關林茂生的文章,「協助安彼得醫生翻譯醫學書籍」的資料來自黃茂卿的著作(註5,兩文用的語句一樣。
不過最近重看顏振聲1940-1941年代寫的〈南部教會醫療傳道史;Lâm-pōu Kàu-hoē I-liāu Thoân-tō-sú〉(註7,8),杜聰明的翻譯本寫:「安彼得醫生來赴任---照時間教導學生,漢文有潘煥章先生、林燕臣先生教英譯中文醫書,前後的見習生有---」(註7),文內列出15位見習生。顏前輩這段寫在台南章的「舊樓時代」那節。
上面提到過,林燕臣是前清秀才,之前沒從宣教師學過醫學,他能「教英譯中文醫書」到底怎麼一回事?因為沒記錄他到底用哪本醫書當教材,跟上述「幫忙安彼得醫生翻譯醫學書籍」那句話的意義不同。1920世紀交接時代前後的學徒式的醫學教育到底如何?下章會再詳細些討論英譯中文醫書」。以後盡量用「漢文醫書」不用「中文」一詞,因為下章會討論,這些書不但中國,日本及韓國也用,影響日、韓當時的醫學教育,書用文言文寫(圖4)。

學徒式的培養醫療人才
早期的歐美醫生不論在台灣、中國及其他地區,都訓練些「學徒」當助手的歷史,這種學徒式訓練養成了不少醫務人員,在新樓及彰化基督教醫院文獻上較多記載。這種台灣最早期學徒式的醫學教育,就是日據時代有了正式的醫學校成立後,還繼續相當久才停止。主要因台灣早期仍缺醫師,准許繼續學徒式的醫師訓練制度。因是非正式的醫學訓練,考試及格後拿「乙種醫師」執照,行醫有限制,只能以「限地醫生」在醫師缺乏地區行醫。
馬雅各醫生1865年來台前就開始,以學徒方式訓練助手,最早的紀錄應是從廈門一起來黃嘉智,後來黃嘉智還跟萬巴德醫生繼續習醫。馬醫生訓練的另一助手高鳳翔,後來在台南開業行醫。顏振聲提到德醫生(Dr. Dickson)訓練的見習生是蘇甲寅,後來在台南及嘉義,開業「得安堂」(註7)。
安彼得醫生1878年來台灣後,在打狗、舊樓、新樓等醫館服務,更把這制度擴充且較制度化,他訓練不少見習生,文獻上可找出最少17名。如上討論,他們不只臨床上見習,他們也要上課。顏文說上課包括非醫學的漢文課以及上述林燕臣用漢文醫書的課(註7蘭大衛及馬雅各二世較晚些來台,訓練更多見習生。據估計,來台灣40年多的蘭大衛,訓練的見習生約7080名後來成洋醫(註9,10)。
順便一提Dr. David Manson(萬大衛)離開台南後,1878年在福州不幸逝世。台灣跟福建的外商捐款在打狗建立慕德醫院(David Manson Memorial Hospital來紀念他。海關醫官梅醫生(Dr. Wykenam Myers)還在此醫院用英文授課,開了一醫學教育班,該是台灣的第一所正式的醫學校。召台灣及香港人開課,只開過一班,1888年只有一台灣人林晟及兩位香港人完成學業得到證書,梅醫生最少訓練一見習生林磯璋(註7
馬偕醫院沒有如彰化基督教醫院或新樓醫院有學徒式西醫訓練的正式報導,但看過紀載,跟北部的教會醫館有關人士中,也有人考上乙種醫師執照。另外還有更生院「看護婦」訓練班出身的,有位考上此乙種醫師執照(註11)。戰後沒有乙種醫師執照及「限定醫生」的規定。

教會醫院的學徒式訓練
《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報導能略看出見習生的一些訓練方式,189610月教會報的〈醫館告白〉消息中(註12,13),刊登招收見習生消息。十八歲以上懂白話字(羅馬字)是必須的條件,見習約須年。「白話字」是必須的條件而漢文只要略知既可。清據時代或日據時代初期,沒有公立學校或義務教育,讀漢文需進私塾,有經濟能力進私塾「讀漢書」人不多,深懂漢字的人更少。顏振聲的文章就說「教漢文有潘煥章先生」,可見不只臨床見習,還要上課補習漢文(註7
  《限地醫生-周瑞醫師傳記(註14,對那時代學徒式的訓練報導不多,從書最後周前輩行醫時的醫療文物看來,他的臨床訓練相當深入。文物中有不少的外科工具外,還有麻醉罩及麻醉藥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還有脊髓穿刺針。
周瑞醫師比上述《台灣府城教會報》的報導較晚些,他188910月出生,公學校畢業後也進入長老教中學讀了3年。19066月,16歲半時才到新樓及打狗的醫院學習,受教於安彼得、馬雅各二世及蘭大衛醫生,他於19112月畢業,共受教48個月,還有畢業證書,想來到他那時代,學徒式的醫學教育已經較制度化些(註14

為何林燕臣教中文醫書?
林燕臣1898 到府城醫館時,如上段討論,可能大部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學生只略知漢文,深懂漢文的不多所以由林燕臣來教漢文醫書,或如另文所說,可能林燕臣幫忙安彼得醫生翻譯醫書為福老台語的白話字來教學生。那時候的漢文醫書是否真難?
當時的漢文醫書,大概都由歐美醫師口譯,由中國人來寫,用當時的文言文寫。
當時出版的原版書,目前台灣仍可找到,最少台灣大學圖書館仍藏有合信醫生(Dr. Benjamin Hobson)的《全體新論》以及《西醫略論》的原版本。《全體新論》此書是1851年用漢文書寫的第一本現代醫學(解剖學)教科書。目前最少有兩種重刊本,1967台灣的藝文印書館及1991年中國的中華書局。找到此影印重刊本,抄其序文如下:

凡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惟理有未窮,即知有不盡,若能窮理有據,則不論何人言之,皆當信之。 蓋人同此心,而心同此理。 固不得異其人,而並異其理也。 予來粵有年,施醫之暇,時習華文,每見中土醫書所載骨肉臟腑經絡,多不知其體用,輒為掩卷嘆惜。 夫醫學一道,功夫甚鉅,關係非輕。 不知部位者,即不知病源,不知病源者,即不明治法,不明治法而用平常之藥,猶屬不致大害,若捕風捉影以藥試病,將有不忍言者矣。 然以中華大國,能者固不乏人,而庸醫碌碌惟利是圖者,也指不勝 屈。深為惜之,予自弱冠,業醫於人身,臟腑部位歷經剖骸看驗,固一切體用倍悉其詳。 近得華友陳修堂相助,乃集西國醫譜,參互考訂,復將鉸連骨骼及紙塑人形,與之商榷,定論刪繁,撮要譯述成書,顏曰全體新論。 形真理,確庶幾,補醫學之未備。 若以為矜奇立異之說,則非予之素志也,是以為序。
咸豐元年歲次,辛亥季秋日,合信氏識於惠愛醫局。
從此序文以及其中之兩頁看來(圖4),的確日據時代早期或更早的一般台灣人,包括醫學見習生,不易理解這些漢文醫書。只有深懂漢文的讀書人如秀才的林燕臣才讀得懂,由他傳授漢文醫書內的意義,所以說他是第一位「醫學教授」。

台文醫書
  日據時代以前或早期,有沒有醫書出版給學徒式的見習生用?像合信醫生用漢文編譯西醫書,在中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力。這些書還傳入日本、韓國及台灣,一樣影響不小,下一章會較詳細討論。
以前在本刊發表過〈早期歐美的醫界人士與台灣語言〉一文(註15),那文介紹戴仁壽醫生(Dr. George Gushue-Taylor)為提昇醫療常識及水準統一醫學及護理的術語,而且用來訓練本地的看護及醫師助手1918編纂及出版一部用羅馬字Holo台語寫的護理教科書《內外科看護學(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Nursing)(16)。除羅馬字外,有少許漢字及英文註解。這本書幫助護理界及的人士不少,對醫學教育有重大的影響及貢獻。
最近重看《限地醫生-周瑞醫師傳記》(圖5),注意到書最後一部份的醫療文物的圖片中,列出課本之一的《Sin-Thé Lí ê Tsóng Lūn(身體理的總論)》(圖3),看封面及列出的兩頁,用白話字寫,看來像是翻譯的解剖學講義。可能比《內外科看護學》更早出現,很可能只是給見習生的講義,非正式出版的書。

林燕臣翻譯漢文醫書為白話字
      上面提到有文提到林燕臣「協助安彼得醫生翻譯醫學書籍」(註5,雖然仍未看到這典故的出處,上節提到白話字(羅馬字)Sin-Thé Lí ê Tsóng Lūn(身體理的總論)醫書,可能就是林燕臣幫安彼得翻譯的醫書。還沒找到這白話字寫的書,正與周瑞醫師的公子們聯絡中,希望能看到更多的資料。周前輩在新樓及打狗醫院,由安彼得、蘭大衛及馬雅各二世受訓練時的年度(1906-1911)看來(註13,這講義應比《內外科看護學》更早出現。
Sin-Thé Lí ê Tsóng Lūn》很可能是第一本在台灣翻譯holo台文醫書。如上討論,有可能是林燕臣譯自漢文醫書,或安彼得醫生口述由林燕臣用白話字寫下。1898年時,安彼得醫生已來台20年,福老台語已非常熟練,當然可能仍由安彼得醫生自己寫。周瑞醫師前輩的醫療文物遺物中,不知還有其他講義否。

結語
文獻上看到林燕臣先生用漢文醫書,教習醫的見習生醫學知識,同時看到用白話字(羅馬字)寫的見習生講義。以此來開始討論1920世紀交接前後的門徒式醫學教育制度,介紹林燕臣先生及最早的中文及台文醫書,林先生跟這些醫書可能的關係。此章開啟以後此門徒式醫學教育制度的討論系列。

補註:此文在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201210-12月講座客座教授期間完成。

謹謝周維賢先生、林宗光教授、侯良信醫師、陳慕真小姐提供此章的一些內容及圖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